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曾幾何時,人們愕然發現,手里攥著1000塊錢進商場幾乎買不到什么東西。即便是年末,商場借各種噱頭進行“瘋狂”打折,消費者仍是看的多,買的少。大商場里的服裝實在貴得太離譜了!昂貴的價格讓消費者驚呼“穿不起”。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推高了國內服裝品牌的價格?
“今年太冷了,想買雙長筒女靴,但標價多在2000元以上。記得前兩年買一雙靴子,也就1000多元。現在的價格實在讓人承受不起。”消費者白小姐抱怨說,“漲得這么厲害,不打五折我是不會出手的。”
正想為自己選大衣的陳女士也抱怨服裝價格太高:“今年某品牌長款大衣標價3980元,而去年類似的款式才3000元出頭,價格漲得太離譜了。”
以前商場里普通品牌的服裝價格價格基本還是以三位數為主,現在隨便一件非知名品牌的羊絨衫,標價至少都在兩三千元。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一季冬裝價格平均比去年同期上漲了20%左右。“這幾年鞋類、男裝價格差不多都已翻番,女裝漲幅也在60%左右。”
廠家皆言成本漲
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今年服裝價格明顯上漲?采訪中,記者聽到最多的就是“成本上漲”。“棉價從每噸3萬多元降至目前的1.8萬元,但并未給服裝企業帶來好處。”一家中型服裝企業的負責人肖虹說,棉價下跌傳導給企業的實際利好有限。一般服裝企業使用的面料30%~60%要用到棉花,但他們基本上是從紗廠購買原料,并不直接采購棉花。此外,考慮到生產周期,他們一般都會提前半年左右采購,以備生產。目前紗廠的棉紗報價為每噸3.6萬元,價格沒有太大變化。
北京依人服飾公司負責人楊先生與肖虹持類似觀點。棉價下跌影響的主要是那些靠“價格優勢”生存的中小企業,對規模型的服裝企業而言,棉價下跌減少的成本遠遠無法彌補人工成本和科研費用的上漲。他說,以一件成衣為例,原材料占成本的比例正在下降,人力成本占比則從原來的15%上升到30%,能源成本占比也從原來的10%上升到15%。
他透露,相比去年,每件衣服的原材料成本只漲了20多元,但流水線上的工人去年平均月工資2000多元,今年已漲到近4000元。盡管如此,服裝的成本價也僅占標價的30%左右。
商場提點越來越高
遼寧的張建軍做服裝生意已有15年。多年的打拼,讓他在全國不少主要城市都有自己的直營店,遼寧老家還建有自己的服裝生產廠。“北京專賣高檔商品的某著名商場都有我們生產的服裝,價格自然要與之匹配。”張建軍的自信讓記者將信將疑。“這樣說吧,一般進普通商場的衣服,售價至少在進價的基礎上翻番。”他說,比如公司今年推出的十幾款羽絨服,定價多在300元~400元,但商場的零售價多在700元~900元。“中低檔品牌進商場,售價至少要在進價基礎上翻番;中高檔品牌進商場,售價往往是進價的3倍~4倍。”張建軍稱,這已是行業內公開秘密。
一名從事服裝生產加工多年的女士告訴記者,現在商場的提點越來越高,還要應付打折,服裝進大商場后價格只能隨行就市提高售價,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消費者得為高價服裝買單。
在采訪中,多位服裝品牌經銷商都提到了服裝的價格構成。一件服裝,標價的1/3是屬于廠商的,而廠商的利潤可達到一半。也就是說,一件服裝,只有標價的約1/6是成本價。還有1/3是屬于批發商或代理商的,最后的1/3是零售渠道成本。
其中,商場提點屬于零售渠道成本之一。根據各家品牌所處商場樓層、地段、品牌知名度、銷售狀況等的不同,提點數額也不相同。
對此,一位商場負責人稱,商場租金確實在提高,因為運營成本在提高。人工、物流、倉儲、廣告投入、渠道建設、店鋪租金、水電等費用都在上漲。另外,近年零售業的競爭很激烈,大商場越來越多,都在挖人才,造成人力成本提升。而且,為保持良好的購物環境,商場要經常裝修、維護。這樣一來,終端市場上的服裝價格上升也就在所難免。
商業渠道變革勢在必行
“商場服裝價格翻番,折射出的是商場盈利模式之困。”管理咨詢專家、正略鈞策咨詢公司合伙人朱振鎧介紹,聯營扣點模式是現階段零售企業特別是百貨店的主流模式。目前大商場的經營模式主要是聯營扣點和租賃經營。前者降低了商場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但同時也形成了品牌同質化、盈利水平下降等諸多弊端。而租賃經營導致租金上漲,最終通過提高扣點等形式轉嫁給經銷商。“服裝價格漲得兇的原因之一,是商場頻頻推出打折促銷活動。”一家服裝廠的老板告訴記者,以前,一個季度最多兩次深度促銷,但現在一個月一次深度促銷屬于正常情況,而且折扣可低至兩三折。這些都需要品牌供應商讓利,不得已供應商只能抬高原價。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近幾年國內服裝品牌爭相走高端路線。對此,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耿莉萍深有同感。“眾多的大型商業企業只服務于少數高端消費者,大量中等收入及以下的消費群體逐漸被大型商場和購物中心排除在目標人群之外。”耿莉萍說,傳統零售業快速上漲的租金不僅侵蝕著零售業的利潤,還使零售業逐漸拋棄了物美價廉的商品,侵害了消費者特別是低收入消費者的利益。
在耿莉萍看來,把利潤較高的國際名牌和高端品牌作為經營的主要方向將使大型百貨商場與購物中心經營處于千店一面、顧客逐漸減少、商品不打折就少有人買的尷尬境地。
去年以來,國內經濟增速開始放緩,大型零售業特別是百貨業銷售額與利潤下滑成為普遍現象。采訪中,不少業內人士均表示,銷售業績的逐年下滑,對于身處“寒冬”的百貨業來說,變革與創新商業渠道已迫在眉睫。除了通過對業態和模式的升級突破發展瓶頸之外,如何降低價格,減輕消費者的負擔,或許是中國百貨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點擊次數:1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