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搖了47年的撥浪鼓裂開了一條細縫。
記者 王志堅 通訊員 吳江平
義烏市場發展到今天,居然還有人在挑著“貨郎擔”走街串巷雞毛換糖,你不信吧?
昨天,記者在義烏廿三里街道錢塘村看到了這位“最后的貨擔郎”。他的名字叫孫龍興,今年72歲,他肩上的那副“貨郎擔”已整整挑了47年。
神奇撥浪鼓
能預報天氣
老人現在搖的還是47年前的那個撥浪鼓,只是鼓上的敲珠由以前的木珠換成了塑料珠子。“木珠搖破了沒地方買,所以就換上了個塑料珠。”孫龍興說,敲珠的連接線,已經記不清換了多少根。
說起這個小洋釘都已生銹的撥浪鼓,老人稱其有神奇之處。
“我這個撥浪鼓,就像氣象站一樣。”老人說,鼓聲響而清脆說明第二天是個大晴天,如果鼓聲“蹦蹦”不響亮就說明次日是個陰雨天。為什么會這樣呢?老人解釋說,因為撥浪鼓是用豬皮做的,豬皮很吸潮氣,“不信,你把這個撥浪鼓往水里一浸,它就不會響了。”
去年,有人曾想花7元錢買走這個已破爛的撥浪鼓,“別說7元,就是給我70元,我也不賣。”
他還存著
30年前的貨
“這些老太太扎發髻用的簪子,是我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進的貨,現在市場上根本買不到了。”老人抓起一把金黃色的簪子對記者說,當時這些東西很便宜,他庫存了很多。
記者發現,老人貨郎擔上的不少商品都是30多年前的存貨,像上海人民針廠生產的紙盒裝“火炬”牌5號手縫針,古老的耳挖、耳環、頭扣,還有自制的敲糖等。
老人說:“這些小商品,嵊州一帶的老人很喜歡。等這些庫存的商品都賣光,估計我也就退休了。”
老人自稱
“最后的貨擔郎”
“前些年,我還曾偶爾碰到一個‘貨擔郎’,他也是廿三里人。這幾年就再也沒碰到過,估計我是義烏最后的‘貨擔郎’了。”老人說,他現在主要在嵊州平山鄉一帶叫賣,晚上就宿在平山鄉的周村。
“我晚上住在周村的一個老太太家,住宿費6元一晚。”老人說,他一直是老太太家的常客。
老人回憶,他年輕時,老太太開的旅店生意好得不得了,幾乎天天爆滿。在平山鄉一帶補鞋、修雨傘、配鑰匙、打銅的外地人都習慣留宿老太太家。“那時,我們經常兩三個人擠在一個床鋪上,說‘大頭天話’、講生意上的事,晚上可熱鬧啦!”
老人說,以前每天出門都能賺個100元左右回家,現在每天頂多只有30元。“現在到市場上進貨,發現什么都漲得厲害,所以利潤就很薄了。”
撥浪鼓搖出
一幢4層樓房
聽錢塘村的老人們說,該村最早和孫龍興等一道“挑貨郎”擔出門做生意的村民共有104人,其中在嵊州一帶“發展”的就有70多人,但到目前為止,唯有孫龍興還堅守著“貨郎擔”。
老孫為什么不像其他同伴一樣卸掉“貨郎擔”,到市場做買賣呢?老人說,他沒念過書,斗大的字也認識不了幾個,還是做老行當比較穩妥。
看到和他一道出門做生意或比他晚了好多年才挑起“貨郎擔”的同村人,如今不少都成了大老板,有的還開著奔馳、寶馬,住進了別墅,老人會不會心里不平衡呢?72歲的孫龍興是這樣回答的:“我也不差啊,你看我身后的這幢4層樓,就是我用撥浪鼓搖出來的。”
讓老人感到很欣慰的還有他那硬朗的身體,雖然他已經72歲,但依然能挑著20多公斤重的“貨郎擔”長途跋涉且不感覺累。
點擊次數: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