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上世紀80年代的市場經濟,曾是專業市場最耀眼的時刻。那是一個浙江商人顛沛流離的時代:義烏翁氏兄弟在西進列車上連續站了四天四夜;東北西柳服裝,三成以上的商戶來自浙江;西南的成都荷花池,人們傳說“無浙不成市”——假如浙江商人一夜之間撤出,隔天市場就不得不關門歇業。
直到今天,通過專業市場,讓浙貨覆蓋全國的浙商理想并未式微。據浙商市場聯合會提供的統計數據,目前浙商在省外創業者高達500萬人,在海外發展的也達到100萬人之多,在東北、西北、華北這“三北”地區的各類市場中,浙江的經營戶占到1/3甚至1/2,浩浩蕩蕩的經營大軍與其賴以生存的省外浙商市場,為浙江產業搭建了一個做大做強的孵化器。
我們的觀察同樣一路追隨。2000年5月,本報曾先后派出多支小分隊,奔赴四川、重慶、甘肅、陜西、云南、貴州等西部省市采訪,推出“西部看市場”系列報道,連載達45期。正是這組報道,奠定了市場導報在市場報道方面的廣度和深度。
十年之間,浙商市場的擴張心情從未停止,然而投資環境、項目前景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價值和觀念變化。針對于此,浙商市場聯合會與本報將連續50期推出大型系列報道《十年,深讀浙商市場》,訪問將覆蓋20家以上省外浙商市場。
十年以后,我們站在起點,這是作為觀察者的重新出發。
“市場第一話語權”
2006年以后,我們開始越來越多地提到“市場第一話語權”這樣的時髦字眼,并在市場周刊上,啟動了《市場第一觀察》這樣的專欄。但實際上,即使不這樣稱呼,從報道內容上來說,浙江市場導報的起家與專業市場息息相關,幾乎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那些被載入浙江市場大事記的內容,在這張報紙上從不乏見。
1992年初,紹興輕紡市場新建筑開業,本報率先報道了當時市場建設現場會的內容細節。當時的省長助理龍安定在會上鼓勵說,要把市場辦成國營、集體、個體的共同市場。
1994年2月,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原副局長曹天玷在浙江考察時,曾向本報提出三點希望:一、應扣住市場這個大題目,做好一系列文章;二、要增加報紙的可讀性;三、市場的最終點是消費,對消費現象、消費趨勢應做適量報道。
2006年5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向全省發出學習推廣義烏市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走科學發展之路的經驗的通知后,眾多媒體把義烏作為關注的焦點。這一年的6月6日,作為省內惟一的經濟類專業報,我們用20個版面的篇幅推出了《解秘義烏》特刊。特刊分別以“歷史見證篇”、“奧秘解析篇”、“模式探究篇”三個專題,邀請有關官員、專家學者、記者、經營者等從不同身份出發解讀“義烏經驗”。我們力戒浮光掠影,用獨到的視角,獨家的報道,詳實的史料,鮮活的觀點,充分展示了義烏成長的歷史細節、義烏成功的種種奧秘,站在一定的高度,著重探究了“義烏模式”對我省經濟格局變化產生的深遠影響。
特刊推出后,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引起了全國眾多媒體的高度關注。新華網、人民網等國內權威網站紛紛開辟專題,全文轉載特刊文章。50余家媒體、互聯網站對特刊文章進行了轉載或文摘,并收入《浙商造市》一書中。
“他們不需要紅酒、高爾夫”
2006年8月,浙江省市場協會所屬的省外浙商市場聯合會成立。2008年6月,浙商市場全國聯合會提出成立浙商市場聯合投資集團的動議,我們專門推出《全“市”界浙商聯合起來》特刊,對20多家省外浙商市場進行了一次全景掃描。
在當時,我們逐漸意識到,他們真正需求的信息,是項目、投資和市場空間。
2009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下半年要以加快建設營銷網絡為重點,大力拓展國內外市場,其中包括充分發揮專業市場的作用,通過在外設立分市場帶動浙江產品的銷售。
浙江省工商局局長鄭宇民為此提供了更詳細的注解:專業市場對外投資聯合,是為了把產業和產品同時帶出去——省外浙商不需要旅游、紅酒、高爾夫球。
這一年的9月,浙江省工商局和浙江省市場協會聯合起草《省外浙商市場反哺浙江經濟基本情況及下一步發展對策建議》,送浙江省政府辦公廳并報呂祖善省長。2001年,浙江出臺《關于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意見》,此后越來越多的企業響應省委、省政府的號召,紛紛實施自己的擴張戰略,包括專業市場。一批又一批的浙商走向全國各地。從烏魯木齊、拉薩、呼和浩特、哈爾濱到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到處都有浙江口音的商人和投資者。
各地涌現了一大批像溫州服裝城、義烏小商品市場、浙江建材城等以浙商投資、浙江人經營浙江產品為主的商品專業市場,更有浙商把專業市場開到了海外,像巴西、南非的中華商城、韓國首爾的中國商品城等等。這些省外浙商專業市場順應了市場經濟產品流動、信息流動和資本流動的天然稟賦,他們在對當地作出貢獻的同時,也為弘揚浙商市場精神,推銷浙江產品,反哺浙江經濟作出了積極貢獻。
據浙江省市場協會提供的不完全統計,目前,浙江至少有3000多億元民間資本進入全國專業市場行業,而浙商在全國開辦的市場絕大部分都是工業消費品市場,其中投資規模在100畝以上的市場已突破1000家,100畝以下的約500家。同時海外投資也逐年遞增,截至2008年底,浙江境外投資的專業市場主體數量有60多家,遍布六大洲,居全國首位。
浙貨覆蓋全國反哺浙江經濟
浙商省外造市,從表面上看,是浙江資本的外流,給“市場大省”培植競爭對手。但從深層來看,是浙商富裕資本與省外優質優價地產資源的最佳結合,是人才優勢與低廉勞動力的結合,對于浙江產業延展、產品輻射、市場拓展、品牌提升具有積極的反哺作用。
浙江是紡織服裝、針織制品、日用百貨、塑料制品、五金機電等商品的全球主要生產基地,輕工產業發達。浙商在省外建市場,第一個念頭就是到浙江來招商,到浙江來進貨,這就給“浙江制造”、浙江名優產品打通了外銷渠道,更有益于延伸浙江優勢產業的輻射面。
市場外拓、浙貨外銷是反哺的原生形式,浙商流向全國,最顯著的成果就是浙貨銷售網絡的形成。伴隨浙商市場的對外擴張,浙貨成為市場最主要的需求。據浙江省市場協會的不完全統計,浙江產品通過省外浙商市場這一平臺銷售到省外或境外的每年達4000億元以上。
如山東、江蘇、江西、海南、太原、武漢、鄭州等地的小商品市場,都是以義烏小商品市場為母體的復制體,市場主要選擇的商品還是最具競爭力的浙江商品。這些省外市場成為了省內基地市場產品的分銷市場,他們到省內來招商、到省內來進貨,拉動了浙江產品的需求
點擊次數: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