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為深入挖掘和宣傳展示改革開放30年來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總結30年來的發展經驗,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進一步激勵全市干部群眾繼續解放思想、創業創新,加快推進國際商貿名城建設,根據市委的部署和要求,市委宣傳部、義烏商報社、義烏市廣播電視臺聯合開展了“義烏改革開放30年30事”評選活動。
為確保評選出的典型事例具有代表性,我市將前一階段由各鎮街和市機關各單位推薦,經多方征求意見,初選出的38個典型事例,在義烏新聞網上發布,面向社會各界公開評選“義烏改革開放30年30事”,并進一步征集其他有重大影響的事例。通過全市干部群眾的積極參與,評選活動于日前圓滿結束。本報今日特刊發評選出的“義烏改革開放30年30事”,以饗讀者,敬請關注。 ——編者
1、1982年9月,義烏小商品市場正式開業
早在清代,義烏人就有于每年冬春農閑之時,肩挑“糖擔”,手搖撥浪鼓,去外地“雞毛換糖”的傳統。1979年初,廿三里、稠城兩地的農民自發地在稠城鎮縣前街歇擔設攤,出售小玩具和針頭線腦等小百貨以及板刷、雞毛撣等家庭副業產品。1980年移至北門街經營,仍為批發零銷兼營。1982年上半年,又移至湖清門,繼而向新馬路北段延伸,經營方式轉以批發為主。1982年9月5日,稠城鎮湖清門小百貨市場正式開業。市場內持有營業許可證的個體商販200戶,持臨時許可證和提籃叫賣的共600多人,每市參加購銷交易人數一般有3000余人,多時可達5000多人。義烏小商品市場從此發軔,并逐漸聲譽鵲起。
2、確立“興商建(縣)市”發展戰略
1983年,義烏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看到義烏小商品市場興旺發達的情況,數次在不同場合提出了“以商興縣”的設想。1984年底,義烏被省委列為1985年2月召開的省農村工作會議的典型發言單位,縣委、縣政府認為“興商建縣”是義烏的一個亮點。在如期召開的全省農村工作會議上,義烏縣委就以《興商建縣、振興義烏》為題作了典型發言,義烏“興商建(縣)市”的發展戰略就這樣正式確立下來。此后20多年,義烏始終堅持這個戰略不動搖,又提出了“以商促工”、“以商強農”、“以商興城”、“以商富民”等一系列發展策略,豐富和發展了“興商建市”戰略的創造力和生命力,有力地促進了市場的持續繁榮,推動了義烏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3、從托運處到國際物流中心,三十年交通、物流大發展
從“買全國貨,賣全國貨”到“買全球貨,賣全球貨”,義烏比任何一個地方更需要交通的支撐。1985年5月,義烏至南京浦口中轉托運處成立,成為義烏小商品市場第一家貨物托運處。2002年10月,義烏國際物流中心建成開業。經過20多年發展,義烏物流業不斷壯大,形成了與小商品市場相適應的較為發達的物流體系,成為全省運營最繁忙、業務量最大的四大物流樞紐之一。目前,擁有公路托運經營單位452家,從事卸貨配送服務的經營單位262家,業務直達全國260多個大、中城市,年貨物出運量超過500萬噸。開通了6條鐵路行包專列,全國20多個鐵路大站在義烏設立了中轉托運站,年貨物吞吐量325萬噸;駐義烏經營的航空貨代有百余家,在全國142個機場中處于中上水平。2007年出口標箱45-50萬只,成為浙江省重要的內陸港,被省政府列為全省三個“大通關”建設重點之一。2008年,市委全會提出義烏要建設國際物流高地,市政府制定《關于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的若干意見》,著力打造“義烏港”現代物流高地。
30年來,城市道路交通建設突飛猛進,過境公路主骨架得到全面改造,杭金衢高速、甬金高速、環城公路相繼建成通車,城區到鎮街都建成以一級公路為主的快速通道,2005年實現通行政村公路全部硬面化和等級化,公路通車里程從1978年的256.2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1271.783公里,初步形成了“兩高(速)、一環(線)、多通道、多射線”的路網格局。城鄉公交迅速發展,全市737個行政村客運班車通達率高達98.2%。
4、撤縣建市,加速城市化進程
1988年5月25日,經國務院批準,撤消沿用了1360多年的義烏縣建制,設立義烏市,開啟了城市化建設的征程。之后,經過1992年實行“撤區擴鎮并鄉”,2001年、2003年兩次調整行政區劃,形成了6個鎮、7個街道的行政區劃格局,進一步優化了城市資源配置,城市化進程駛入快車道,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城市化新路子。義烏城市建成區面積從上世紀70年代末的2.8平方公里,擴大到2007年底的73平方公里。2007年底,城區實有人口達71.62萬人,城市化水平超過58%,城區綠化覆蓋面積2881公頃,綠地率34.84%,人均公共綠地面積9.42平方米。
5、義烏機場軍民合用,架起空中“黃金走廊”
1987年底,縣委、縣政府對開發民航事業進行可行性研究,向浙江省人民政府提出軍民合用義烏機場的請求。1988年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同意義烏機場軍民合用。1991年4月1日,民航站舉行首航儀式,開通義烏—廣州、廈門兩條航線。1993年、2006年,市政府籌措4億元資金,兩次對機場進行改、擴建。2007年10月2日,義烏—香港地區航線臨時航空口岸正式開放,義烏機場成全國首個開通地區航線的縣級機場。民航站自1991年建成通航以來,先后開通了20余條航線,通航城市從最初的2個,到現在初步構建了通往13個城市的網絡布局。年旅客吞吐量也由1991年的1.28萬人次增加到2007年的51.23萬人次(其中外籍旅客占40%以上),在全國148個定期航班通航機場中排名第55位。義烏民航的發展,架起了義烏的空中“黃金走廊”,對于進一步擴大義烏對外開放、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6、從“義烏精神”到“文化發展探源”,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不斷弘揚
1988年7月至1989年5月,縣委宣傳部向全縣發起“義烏精神”征集活動,提煉“義烏精神”為“勤耕、好學、剛正、勇為”。1993年,又總結形成了“勤業興商、誠實守信、以小做大、敢為人先”的市場精神。2006年上半年,市委組織開展新時期“義烏精神”大討論活動,共征集到來自全國200多個城市的表述語60100多條,直接參與征集活動超過20萬人,最后確定新時期“義烏精神”表述語為“勤耕好學、剛正勇為、誠信包容”,賦予了“義烏精神”海納百川、文明開放、不斷創新、勇立潮頭等新的時代內涵,體現了“義烏精神”與時俱進的品質。“義烏精神”是義烏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激勵義烏人民創業創新、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的核心動力。
2007年10月,經中國社科院20余位專家學者兩年多的調查研究,課題研究成果《義烏發展之文化探源》一書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首次從文化的角度、理論的層面、權威專家的高度,全面、系統、深入地探究了義烏經濟社會發展背后的深厚文化根源,特別是對今日“義商”與義烏人文歷史淵源關系深入詳細的梳理,總結了義烏人在代代傳承中形成的獨特品格和人文優勢,生動詮釋了“義商”崛起的成因,進一步強化了義烏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支撐,對于加快推進文化大市建設,提升城市文化內涵有著特殊而深遠的意義。
7、國有土地使用權改革,商城敲下第一槌
1991年6月22日,經省政府批復,原則同意義烏為國有土地使用權改革試點。1991年8月5日,義烏舉行首次國有土地使用權拍賣,將站前小區高架橋下的國有土地使用權進行拍賣,最高價為每平方米6200元。1992年6月,在廿三里進行鄉鎮試點,并逐步向全市鋪開。截至2008年底,全市收取土地出讓金超過150億元。國有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使土地這一重要的生產要素作為特殊商品進入市場,促進了土地的集約利用,顯化了土地資產,找到了一條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和有效管理土地的路子,為城市建設籌集了大量資金,有效地盤活了城市資源,推進了城市化進程。義烏國土改革經驗與深圳、珠海一起,被國務院向全國推廣。
8、“劃行歸市”,引領市場專業化發展
1992年,篁園市場營業后,市工商局對1.3萬名經營戶實行“劃行歸市”。劃行歸市之后,使市場形成競爭機制,商品實現積聚效應,有力地提升商品的總體質量和豐富程度,加快了產品的更新換代;眾多經營戶集中競爭,提高了市場商品價格等信息的透明度,促進了生產基地的專業化;同業之間的有效競爭,也促進了經營者提高商品檔次質量,提升了市場品質;同時也有利于對市場進行系統規范管理,實現整體提升。劃行歸市,實現了市場資源的積聚整合,對義烏市場拓展具有重大意義,使義烏市場有別于全國其它市場,得到了快速迅猛的發展,脫穎而出。
9、“荒山坡”喜變“工業城”,以商促工、貿工聯動戰略強化市場產業支撐
1992年5月,義烏與深圳科技園開發公司簽訂《城南工業區第一期開發協議》,義烏城南開發區成立并實施首期開發,1994年被批準為省級經濟開發區,并更名為義烏經濟開發區。1999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十大先進開發區”,被中央權威機構評定為“全國100個投資熱點”,實現了從“荒山坡”到“工業城”的蛻變。在以商促工、貿工聯動戰略的推動下,我市先后建立起10多個專業村,13個鎮街工業功能區、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10個國家級產業基地。2002年,“浪莎”成為義烏第一個“中國馳名商標”,企業的品牌建設不斷推進。目前,全市已經擁有“中國馳名商標”67個,“中國名牌”7個,服裝、襪業等4個行業成為省級商標品牌基地。從第一個經濟開發區的孕育而生,到專業村、工業功能區的遍地開花,再到企業創牌、行業創新的輝煌榮耀,不僅刻印下了在“以商促工、工商聯動”戰略帶動下義烏工業從起步到騰飛的發展軌跡,更見證了改革開放三十年義烏經濟取得的歷史性突破。
10、創辦全國首家縣(市)級大學
1993年,義烏與杭州大學聯合創辦了杭州大學義烏分校,開設經濟學、財會兩個專業,共招學生100人。1999年7月,杭州大學義烏分校和義烏商貿專修學院合并改建成立義烏工商學院,為全國第一所由(縣)市級政府投資興辦、列入國家統一招生計劃的全日制高等學校。學院有全日制在校生8800人,其中有來自25個國家的150名留學生,設工商管理、國際貿易等8個系25個專業,并辦有自考學院、遠程教育和成人教育。多年來,學院以市場為依托,堅持“面向市場面向學生 面向實踐”的辦學理念,大力培養創業人才。60%的在校生生活費用自理,近20%的學生能自己交學費,勤工助學活動一年創收2500多萬元。自1999年以來,學院已為社會培養了8000多名優秀的專業人才,為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1、義烏闊步邁向國際化,新興“移民城市”日漸成形
1995年4月,在義烏生產經營飾品多年的韓國商人金載一在義烏產權交易所的幫助下,得到一工藝品攤位,成為義烏首位外商。此后,金華海關義烏辦事處、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正式掛牌成立,義烏法院成全國首家享有涉外商事審批權的試點基層法院,義烏市工商局向外資商業企業頒發營業執照,義烏取得一定的派遣因公臨時出國(境)人員和邀請國外相關人員來華事項的審批權,2008年10月21日,義烏國際商貿城進口商品館正式開業。這一系列的舉措,對于擴大對外開放,促進義烏市場的國際化,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市場轉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義烏國際化程度的提高,也吸引了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萬名外商常駐義烏。外國人旁聽“人代會”,舉辦外國人運動會,學中文、學講義烏話,積極參加文明勸導和社區治安巡邏、送子女在義烏入學,義烏已成為一座新興的“國際移民城市”。
12、義博會等會展經濟快速發展,會展業打造義烏“金名片”
1995年,中國小商品城名優新小商品博覽會成功舉辦,從此邁出了義博會和義烏會展業的第一步。1997年開始,義博會首次由省政府主辦,2002年,升格為中國義烏國際小商品博覽會。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培育,義博會已成為國內日用消費品類第三大展會,展會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趨勢明顯,先后被評為中國管理水平最佳展覽會、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品牌展會、“改革開放30周年——最受關注會展”等多項殊榮。在義博會、文博會等品牌展會帶動下,我市依托獨特的市場優勢、強大的產業支撐、強有力的政策扶持、日漸顯現的品牌效應和相對完善的硬件配套設施,走出了一條以貿興展、以展促貿的新路子,先后被評為中國最具潛力會展城市、最具魅力會展城市和最佳會展城市。2001年以來,共舉辦各類展覽和活動204個,總成交額超過900億元,會展經濟已成為義烏經濟發展的一大新亮點。
13、擴權改革提升區域發展活力
義烏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國家有關部委、省委省政府和省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1995年7月19日,國家體改委批準義烏市為浙江省唯一的全國綜合改革試點縣(市)。通過改革,初步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求的微觀運行機制。2002年8月17日,省委、省政府決定對義烏等17個縣(市)擴大經濟管理權限,將313項原本屬于地級市經濟管理的權限下放給義烏等20個縣市(區),進一步推動了義烏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2006年11月14日,省委、省政府選擇義烏市作為試點,實行新一輪強縣擴權,進一步擴大義烏市政府經濟社會管理權限,賦予義烏市與設區的市同等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激活了義烏經濟社會的發展潛力。2008年,義烏市被列為省級統籌城鄉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為義烏進一步提升活力創造了優勢條件。一系列擴權改革政策實施以后,義烏縣域經濟發展的自主權和發展活力不斷增強,走出了一條獨特的區域經濟發展道路,形成了個性鮮明的不同于全省乃至全國任何一個中小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特色。
14、文明創建提升城市文明
1996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創建省級衛生城市的目標,與鎮街、機關部門簽訂創建工作責任書。實行垃圾袋裝化,市鄉區禁止銷售燃放煙花爆竹、禁止機動車按鳴喇叭、禁止飼養家禽家畜(“三禁”)等一系列舉措。1997年12月,義烏被正式命名為省級衛生城市。從1998年開始,我市創建工作向更高的目標邁進。制定《創建浙江省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規劃》,加大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藍天、碧水、潔凈、亮麗”工程,大力開展城市綠化,廣泛開展“告別不文明行為”、“崇尚文明、告別陋習”、“人文義烏、禮儀商城”等宣傳教育實踐活動。1997年以來,我市先后被授予浙江省衛生城市、浙江省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浙江省首批示范文明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榮譽稱號,城市環境和市民文明意識有較大提高,城市的美譽度和文明程度得到提升。
商業文明建設走在前列。2006年,我市在全國首創市場信用分類監管模式,召開商業文明論壇,發布“商業文明宣言”,成立全國首個市場商標品牌數據庫,發布全國首個“市場信用指數”,以商業文明引領市場提升發展。義烏市場先后被國家工商總局、質監總局評為全國唯一的“守合同、重信用”、“重質量、守信用”市場、“全國信用監管示范市場”等榮譽稱號。
15、八都水庫、橫錦水庫引水工程建成供水,破解水資源瓶頸制約難題
20世紀80年代起,義烏經濟迅猛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再加上義烏江水污染嚴重,城區生產和生活用水嚴重不足。為解決城市飲用水問題,市委、市政府決定興建八都水庫。我市創新水利工程建設投融資體制,引入市場機制,以解決工程建設資金困難,運用自行籌資、自行建設、自行收費、自行還貸、自行管理的“五自”辦法,投入1.6億元資金,建成了全國第一座“五自”水庫——八都水庫。八都水庫1995年2月正式動工,1997年12月實現封孔蓄水,1998年11月正式向城區供水,從此義烏城區居民告別喝義烏江劣質水的歷史,喝上清潔甘甜的八都水庫優質水。1997年5月,全國水利經濟工作會議在八都水庫召開現場會,八都水庫“五自”做法和經驗在全國推廣。
2000年11月24日,按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思路,我市與東陽市簽訂協議,我市以2億元人民幣買斷東陽市橫錦水庫每年5000萬立方米水資源的永久使用權,開創了我國水資源管理制度改革的先河。橫錦水庫引水工程是東陽-義烏水權交易的實施項目,工程全長35.478公里,其中輸水隧洞長30.521公里,管道長4.957公里,設計規模為年供水能力5000萬立方米,概算投資2.79億元。工程自2002年3月動工,歷經3年時間的緊張建設,于2005年元月6日建成通水。橫錦水庫引水工程建成后,有效緩解了我市中長期的水資源緊缺問題,為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勁的水資源支撐。
16、“三再”大討論,推動義烏“二次創業”
1997年12月9日,義烏市委、市政府舉行了解放思想大討論動員大會。會議明確提出義烏人應破除自高自大、本位主義、無為自治、放任自流、失權失利、自悲自棄、貪圖安逸等七種不正確思想,要樹立爭創一流、市場繁榮人人有責、加快致富、加快發展民營經濟、加快推進國有集體企業改革、實干興業、協調發展等七種觀念。會后,義烏隨即掀起了解放思想大討論,各單位部門對照動員報告,找差距,尋對策;全市上下冷靜反思義烏發展歷程,肯定成績,明確方向。以此為契機,有力地推動了義烏“二次創業”,開創了義烏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各項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17、舊城改造啟動,城市品位大提升
1998年12月29日,市人大通過《關于舊城改造暨市民廣場建設的決議》,1999年3月,義烏城市建設史上拆遷規模最大的舊城改造暨市民廣場建設啟動。共拆遷建筑面積54萬平方米,涉及37個主管部門、98個單位、5000余住戶近兩萬人。到2002年基本完成,累計投資30億元,先后建成了繡湖廣場、繡湖公園、地下商城等一批大型單體和市政建筑,以高檔次的規模、高水平的設計、高質量的建設,成為義烏城市建設的一大精品和重要標志。此后,梅湖體育場、會展中心、新義烏中學、江濱綠廊等重點項目建成并投入使用,義烏的城市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城市品位得到明顯提升,被評為海內外公眾最喜愛的中國城市。
18、財政綜合改革,增強政府公共財政調控能力
近些年來,我市積極實施綜合財政預算管理改革,推行“收支兩條線”,全面建設公共財政框架,形成“一個籠子管收入,一個口子管支出,一個盤子編預算,財政監督全過程”的運行機制,公共財政體系初步建立。2000年至2007年,我市綜合財政預算可用財力年均增長39%,政府性債務做到適度、有為、可控;2002年至2007年,市財政對“三農”的投入累計達82億元,年均增長23%;2004年至2008年,財政計劃投入公共衛生資金7.1億元,比前五年增長3倍;從2001年起,每年用于教育的財政性經費都在5億元以上。綜合財政預算管理改革在規范政府收支行為、增強政府調控能力、有效防范政府風險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被國務院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專家譽為首開全國先河的義烏模式。
19、工會維權義烏模式,社會化維權農民工受益
2000年10月,義烏市職工法律維權協會(2005年1月更名為義烏市總工會職工法律維權中心)在全國率先成立。從2000年開始至2008年4月,義烏市總工會共受理投訴案件4204起,辦結3899起,調解成功率高達92.7%,免費為職工出庭仲裁代理151起,免費為職工出庭訴訟代理171起,主持勞動爭議仲裁案件259起,共為職工追討工資及挽回經濟損失1877.725萬元。義烏工會維權工作得到了中央領導及部門的充分肯定,浙江省委、中華全國總工會分別在義烏召開工會維權機制建設經驗交流會。2008年,義烏工會社會化維權模式以總分第一榮獲第四屆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的最高獎——優勝獎。
20、外來建設者當選人大代表,“新義烏人”異鄉當主人
2001年12月,大陳鎮7名外來務工者當選為鎮人大代表,外來建設者當選人大代表,首開全國先河,為外來建設者參政議政作了有益嘗試。之后,我市又設立外國人及少數民族代表“兩會”旁聽制度;2007年,首次將黨代表的選舉視野擴大到外來建設者群體。100多萬外來建設者被稱為“新義烏人”,他們以各種方式積極參與政府事務管理,建言獻策。此外,義烏市還在社會保障、子女入學、勞動保護等諸多方面創造條件,使“新義烏人”享有市民待遇。
21、城鄉一體化大步推進,新農村建設譜寫新篇章
2001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農村現代化建設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制定出臺《義烏市舊村改造辦法》,開展以“道路硬化、路燈亮化、衛生潔化、家庭美化、環境優化”(簡稱“小五化”)為主要內容的新農村建設工作。2003年,制定出臺《義烏市城鄉一體化行動綱要》,將義烏市域進行整體性、一次性的規劃,推進村莊整治,實施舊村改造,實行城鄉垃圾處理、生活污水治理和飲用水一體化,推進綠色村莊建設和水環境治理,全面開展城鄉一體化行動,極大改善了城鄉生產生活環境,成為全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的發源地。到2008年末,義烏將在全省率先實現整市整治的工作目標,全市已有147個村開展舊村改造,其中34個村已全面完成;累計建新房2.3萬戶。自2002年以來,我市財政累計撥付新農村建設資金已達4億元。今年7月,省委、省政府確定義烏為全省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的試點。
22、百萬婦女闖市場,開辟農民增收新途徑
2002年以來,我市利用市場產業鏈的巨大需求,發動“市場帶百村、百村聯萬戶”、“百萬婦女闖市場,來料加工顯身手”活動,為農村婦女發展來料加工牽線搭橋,構建創業平臺。2007年,全國婦聯在義烏召開全國巾幗示范村創建工作交流會暨“市場帶千村”項目推進會,向全國推廣我市以市場帶動婦女就業的做法和經驗,我市也被全國婦聯確定為“全國婦女培訓基地”。目前,來料加工已成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婦女群眾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全市共有333個行政村34600多名婦女從事來料加工業務,人均每年增收3000元;有12個縣市區在我市建立了來料加工聯絡處;來料加工業已輻射至全國16個省市區,帶動了上百萬婦女就業,市場發放年加工費30多億元。
23、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城鄉居民共享發展成果
文化、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全面進步。2003年6月,市政府出臺《義烏市被征地農村居民養老保障暫行辦法》,實施被征地農村居民養老保險政策。截至2008年10月底,已有13個鎮(街道)372個村(小組)172914人參保,其中已有29723人按月領取養老金。城鄉統籌就業、農村居民大病醫療保險等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體系基本確立。
群眾文化蓬勃發展。深入開展農村“雙建設”、“鄉風文明村”、文化(體育)示范村創建活動,連續舉辦了17屆農村文化節,“江濱之夜”廣場文化等群眾性文化活動,農村文化陣地、文化隊伍建設全面開花。大力建設學習型城市,全市已有近26萬農民經過各類學習培訓,轉移到二、三產業工作,21000多人通過進修提高了學歷,市民讀書政府買單助推創業創新。
全市高標準普及十五年教育,每年安排2億元以上加強教育基本建設,打破行政區域阻隔,以“三集聚”為目標推進村完小改造和學校標準化工程,推進城鄉教育均衡、協調、優質、高效發展。積極實施“同在藍天下外來兒童入學”計劃,使3.9萬外來建設者子女在義烏接受教育。
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健康工程,鎮街衛生院規范化建設大力推進,城鄉醫療衛生服務網絡不斷健全,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實現城鄉全覆蓋。全市已有348家村衛生室完成改造,2005年后新批準設置的衛生室全部達到了甲級標準。
24、“平安義烏”建設穩步推進
2004年10月,我市率先在北苑街道安裝40個電子監控探頭,逐步形成“空中有監控、地面有巡邏、路上有卡點、社區有聯防、室內有技防”的立體復合型治安防控體系。自2004年6月我市作出建設“平安義烏”的決策以來,“平安鎮街”、“平安村居”等各項平安創建活動深入開展,推廣綜治、信訪、維穩全員責任制,加強鎮街綜治工作中心和村級綜治室規范化建設,構建矛盾糾紛大調解工作機制,強化綜治基層基礎工作,深入開展嚴打整治斗爭,開展了安全生產大檢查大整治活動,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各部門共同參與,上下一致、政令暢通的工作格局。全市社會政治持續穩定,治安狀況明顯改善,矛盾糾紛大量化解,社會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群眾安全感滿意率達98.5%。
25、向全球發布“義烏·中國小商品指數”,義烏取得小商品貿易定價定標話語權
2005年9月,商務部領導來義考察義烏市場時,提出編制義烏小商品批發指數的設想。2006年10月22日,“義烏·中國小商品指數”正式由商務部編制,并通過“商務天氣”、鳳凰衛視、中央電視臺、新華社08網等權威媒體對外發布,被稱為小商品貿易的價格風向標和行業晴雨表。2007年3月,“小商品分類指南”列入商務部辦公廳下達的2007年第一批國內貿易行業標準項目計劃。2008年7月3日,商務部發布2008年第48號公告,正式批準《小商品分類與代碼》出版發行,并于2008年11月1日起實施。該標準統計顯示,中國小商品城現有16個大類、4202個種類、33217個細類、170萬個單品。它的實施對規范我國小商品行業分類,統一生產標準,指導我國小商品生產和對外貿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6、省委、省政府總結“義烏發展經驗”
2006年4月30日,省委、省政府下發《關于學習推廣義烏發展經驗的通知》,在全省范圍內學習推廣“義烏發展經驗”。省委、省政府“義烏發展經驗”調研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義烏人民在歷屆省委、省政府和金華市、義烏市歷屆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創造性地貫徹中央的精神和省委的決策部署,積極探索具有浙江特色和義烏特點的發展路子,堅持興商建市,促進產業聯動,注重城鄉統籌,推進和諧發展,豐厚文化底蘊,力求黨政有為。義烏人民創造的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走科學發展之路的經驗,引起了省內外的廣泛關注。
27、“小商品城”完成三期市場定向增發,政府對市場調控能力增強
2007年12月10日,市委、市政府作出決定,將義烏國際商貿城三期市場資產以非公開發行股票認購方式注入“小商品城”。2008年8月14日,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批復,核準“小商品城”向義烏市國有資產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發行45131806股人民幣普通股購買相關資產,市政府通過義烏國資公司間接持有小商品城55.82%的股份,從而實現了對小商品城的絕對控股權。通過國際商貿城三期市場定向增發,一方面,確立了“小商品城”在義烏市場的龍頭地位,消除了潛在的同業競爭,為保持市場長期繁榮提供了必要保證。另一方面,也為市政府有效整合游離于“小商品城”外的市場資源提供了可能,有利于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28、歷經八年建設,國際商貿城成全球單體最大建筑
2001年9月至2008年10月,商城集團分期完成了國際商貿城一期、二期、三期一階段建設并投入使用,總投資80億元,市場經營面積300余萬平方米,商位40000余個。其中,2008年10月21日投入運營的國際商貿城三期一階段建筑面積108萬平方米,是全球單體面積最大的市場。國際商貿城建設,實現了義烏市場的多項突破。一是市場布局從攤位式轉向商位店面式、從只設一層轉向立體發展,開設高架車道,各種車輛可直達各個樓層。二是市場功能實現了由單一的商品交易向商品展示、信息匯集、價格形成、產品創新等方向拓展。三是市場交易方式實現了由傳統的現金、現貨、現場交易為主轉向洽談下單、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現代交易方式。四是市場商品輸出開始轉向以外貿為主,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義烏市場成為“世界超市”,國際商貿城被評為全國唯一的4A級旅游購物景區。
29、創業創新結碩果,義烏成為全國改革開放先進典型
2007年12月,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組成中國特色發展之路課題調研組,確定了全國18個地區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的典型地區。2008年1月17日,中央政策研究室調研組來到義烏進行了廣泛調研,總結八條發展經驗:善于在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中抓住發展機遇;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正確處理市場和政府的關系;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和執行力;以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調研組撰寫的《浙江省義烏市經濟社會發展調查報告——依靠創業創新架起走向富裕生活的金橋》,人民日報全文進行了刊登,新華社、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人民網、新華網予以刊播。
30、“十問義烏”,開啟科學發展新征程
2008年新年伊始,在浙江省委“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引領下,一場以思想大解放推動新一輪大發展為目標的“解放思想、創業創新”大討論活動在全市上下轟轟烈烈展開。圍繞“十問義烏”:1、義烏未來,發展藍圖如何繪就?2、義烏市場,能否強者恒強?3、義烏城市,離真正的國際化有多遠?4、義烏制造,轉型升級怎么走?5、義烏服務業,生長空間究竟有多大?6、義烏新農村,怎樣實現再突破?7、義烏環境,何時再創體制新優勢?8、義烏百姓,如何共享發展新成果?9、義烏高地,怎樣引得鳳凰來?10、義烏胸懷,如何實現區域合作共贏?義烏人民又一次打開思想之門,創業創新理念滲透到每一位義烏干部群眾的內心深處,義烏科學發展的思路更加明確、政策更加完善,創業創新的工作更加扎實、環境更加優化,為義烏在推進改革、科學發展的新征程上不斷前行找尋答案,積聚力量。
點擊次數:2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