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30年,經過10950天漫長而艱辛的一次次蛻變。中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成為了產業價值的體現,同時市場功能質的變化,也為市場贏得了發展與聚變的良機。
30年過去了,傳統的市場正在被展示、電子商務等新的功能所充實,變成為產業服務的綜合服務提供商、組織訂單、組織面料研發、組織中小企業滿足訂單的生產,成了紡織產業鏈條上很重要的組織者。
“1979年,武漢市委、市政府沖破阻力,在全國率先采取免除稅收、管理費等優惠政策,吸引商戶到漢正街經營小商品;并一舉突破國營商業獨家批發體制,允許個體經濟從事批發業務;同時敞開市場大門,放開手腳讓國營、集體、個體及外地客商同臺競爭。隨后,個體老板在漢正街做生意還突破了當時的六大禁區:即允許價格自由浮動,允許長途販運,允許批量銷售,允許聯合經營,允許投資辦廠辦店,允許自產自銷。漢正街就冒出一大批‘扣子大王’、‘皮鞋大王’,在當時‘萬元戶’稀少的年代,個個錢財都在幾十萬元以上。”
今天讀起來,以上這些不過是一段歷史,但當時這卻是爆炸性新聞,在國內外產生了轟動性效應,人們在驚訝的同時,也激起了創業的夢想。
如今已經是兩家服裝專業市場總經理的曾群海,就是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下,帶著一顆渴望冒險的心,從湖北的一家紡織工廠走上“馬路”,成為中國市場大軍中的一員,“1980年9月份,在漢正街學了些做買賣的方法后,我到了北京,然后去廣州批了些日本進口的絲綢花布料,小些的10塊錢一斤,大的15元左右,顏色、品種特別多,到北京后,幾天就賣光了,當時和平里的馬路邊就是市場,每天交2毛錢管理費3毛錢的稅。”
從1978年開始,有多少位“曾群海”,在中國很多條馬路上開始了自己的淘“金”之旅;在十一屆三中中全會的推動下,有多少個服裝專業市場伴隨著中國服裝產業的發展走進人們的生活,還有多少個專業市場,隨著城市的規劃悄然謝幕。30年來,在拆了建、建了拆的過程中,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經歷了從內到外、由表及里的蛻變過程。而變的方向與動力來自于中國消費需求及產業發展的不斷升級。
當小商販成長為企業家:專業市場成了中國特色的流通渠道
不論是打出“財富流金地”的常熟中國服裝城、被稱為“品牌孵化器”的虎門服裝城,還是與西湖一起成為杭州名牌的四季青服裝市場,中國紡織服裝市場30年來在繁榮地方經濟方面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成就了中國特色的流通渠道,而支撐這些專業市場成為中國紡織服裝產業鏈流通環節的中堅力量的是眾多默默無聞的經營商戶。
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前后,馬路市場上的“小販”迅速被“倒爺”這個時代名詞所代替。在鋼絲折疊床與手推車上掀起了一股股潮流,成就了“倒爺”這個詞,也讓這一稱謂當仁不讓的成為那個時代的標簽之一。
“倒爺”的出現,使得專業市場的雛形更加明朗,也促成了產地市場與集散市場的區分。他們沿著火車鐵軌及長途公路,描述出發散型的基礎射線。那時,花襯衫、喇叭褲等各種時尚流行品,就被活躍在各地的服裝“倒爺”們,用大包與編織袋,手提肩扛,從沿海“倒”到內陸,從南方“倒”到北方,從國內“倒”到海外,從海外“倒”回國內。
“那時候,整個中國都是絕對的賣方市場,老百姓基本上是我們上什么買什么。記得有一次我從福建進了一萬條牛仔褲,一天就搶完了。”這個場景一直留存在曾群海的記憶中。而當年西單簡陋的市場中掛起的一片黃裙子構成的獨特風景,也讓一個城市在一個季節里陷入到難以阻擋的黃裙子潮流中。
在廣東、江蘇、福建、浙江,有市場的地方,就有無數平凡的“倒爺”、“小販”們忙忙碌碌,在“倒”中改變著自己及家庭的命運,改變著專業市場前進的軌跡,改變著自己生活城鎮的個性發展。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中期,各地開始注重城市環境整治,一些低檔次的馬路市場被逐漸撤消。其中,北京市政府從1995年開始就提出“退路進廳,還路于民”的政策。取締了路邊市場、河邊市場和墻邊市場等一批三邊市場。如今北京重要的服裝流通市場群動物園與木樨園在此時開始形成。
市場放開了,政府也開始表示支持,做服裝生意的人開始經歷著從臨時攤、大棚市場里的固定攤到大廳市場柜臺的過程。從小商販到倒爺再到“個體戶”,成為這些市場經營者身份的轉變。這些小商販、倒爺們也用自己的汗水與淚水,拉動著專業市場從舊模式向新模式過渡。
在即將進入新世紀的時候,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激活了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大型商城拔地而起,商家則是應著“招商”呼喚,大踏步進入“商城式”經營模式,專業批發市場進入快速發展期。商戶的經營模式也逐漸有了新的改觀。一方面是必須要適應從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的轉變;另一方面,要跟上服裝行業的發展速度。
當代理制成為服裝企業渠道建設的新方式后,市場內的經營戶,也面臨著個體戶向代理商身份的轉變,而市場平臺的逐步完善,與市場方的引導,商戶自建品牌,公司化經營,做起品牌商的也不在少數。
幾匹布、幾件衣服組成的小攤,30年后發展成為在商廈中用鼠標來接發訂單,商戶們敏銳的捕捉著市場變化,隨時調整著自己的經營模式,也改變著自己的地位,而專業市場跟隨商戶經營意識的轉變,向新型專業市場轉變,以適應產業和貿易發展的新趨勢。從強調硬件條件的完善,到注重軟件環境的打造,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制造了一個又一個全新的升級版本。
當軟功夫取代硬道理:專業市場“版本”升級有了新目標
2000年之后,紡織服裝專業市場面臨著更強的國際化、體系化、智能化、功能化的發展需求。廣東、福建、浙江等地的大型專業市場紛紛通過二次創業,適應新需求,謀求新發展。而實現二次創業的第一步,似乎總與升級脫不了干系。
“現代化、多功能、復合型、地標性建筑;高起點、高標準、高規格、國際化標準投建……”以上這些詞,在近兩年專業市場宣傳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軟硬件升級,已經是現代中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打造核心競爭力,應對激烈競爭的基本條件。新市場以此為修建標準,老市場也毫不吝嗇的投入巨資,翻新改造,都試圖為經營商戶與往來客商創造一個舒適、便捷的交易環境,為市場增加競爭籌碼。
在上海七浦路,很多人都會不由自主的被聯富商業廣場時尚的建筑設計、華美的內部裝飾、現代化一流的設施所打動。面對很多人提出的疑問——作為一個服裝專業市場有必要花重金投在建筑物業裝飾上嗎?聯富領導的回答是:“完全必要!非常值得!因為我們對現代主題專業市場有獨自的解悟。”
當專業市場走向成熟的時候,像聯富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同一個商圈內,各個專業市場比鄰而建,地標性建筑,已經成為最直觀的第一特色和吸引客流的首要看點。同時,在環保、綠色等現代主題的需求下,專業市場在規劃中,同樣不惜力氣,在環境規劃、景觀設計、環保節能等方面深入研究,試圖營造一個現代化專業市場新形象。
在國內國際都擁有較高知名度的紡織品專業市場——浙江紹興中國輕紡城,投資30億元進行著升級改造工程。其中,斥資12億元打造的聯合市場是一個極具現代風格的新生代市場,其設計充分吸收了國際大型商業中心的先進理念,按照現代商貿需求的模式進行建造。
當時間的指針定格在2008年時,在紡織服裝專業市場中進行交易的買賣雙方,對于市場中的主題公園、巨大采光天穹、街道式的店鋪布局、專業的T臺展示間、多功能廳等空間設計早就熟視無睹,而曾經簡陋的“大棚”,與代表上世紀建筑特色人潮涌動的“大樓”早就成為塵封的記憶。
雖然專業市場硬件的提升已經是近兩年的主旋律。但改善和提高交通、倉儲、運輸、安全等硬件設施依然是伴隨專業市場未來的主要工作。
點擊次數: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