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近日,義烏在全省農村金融機構開展“走千家訪萬戶”的活動中進行了一項農村信用檔案的調查和建立工作。與以往的農村調查不一樣的是,這次調查對農民的“家產”,包括住房進行了摸底和估值。結果已調查的6萬戶農村在籍農戶,給出了一個驚人的平均數,約209.7萬。真的有這么多嗎?記者順著這個信用報告進行了再調查。
平均數值超過200萬
“我們原來以為農民家里能有什么?不就幾間房子幾畝地嗎?沒想到,平均每戶人家至少有200多萬元的資產,這甚至比義烏本地一般城里人的家產要多得多了,更像是一個天文數字。”義烏農村合作銀行零售部總經理傅照華負責支農的信貸工作,他告訴記者,連他們自己也沒想到。
這項到目前歷時近一年的調查,按義烏20萬農村在籍戶分布區域分片。第一個完成的一共是6萬農戶,這6萬戶包括城郊、鄉鎮和邊遠各個類型的農村戶籍人口所在地,現在調查數據正在輸入。在這6萬農戶中,資產在50萬以下的有4800戶;50萬以上到200萬以下的有12600戶;200萬以上到500萬以下的,有31800戶;500萬以上的有10800戶。他們調查出來的這6萬農村在籍農戶總資產1258.2億,每戶平均209.7萬元。
傅照華還說,這是一個保守數據。因為除了50萬以下資產的4800戶農戶的數據已確切統計外,其他幾檔資產的確切數據在估算時,采用的是這一檔的下限資產數來估算的。所以,最后每戶209.7萬元肯定不會少,只會超過。
信貸員上門算家底
那么,這些數據是怎么采集的?
義烏農村合作銀行辦公室副主任黃永承告訴記者,這次調查沒有一個信貸員敢有絲毫的松懈,因為在調查的最后,要對農戶簽署一個調查評價,這是關系到農戶放貸的一種結論性評價,沒有誰敢去冒這個險,而給自己帶來一系列的麻煩。
在程序上,由兩名信貸員上門采集、調查和評估資產,填寫兩份表格,一份人行的《農戶信用信息檔案》,一份是他們行里的《農戶基本概況信息表》,因為這次調查,還要提供給人民銀行,作為這些農戶的征信系統重要依據。
還有一道程序,就是請村兩委協助確認相關信息,內容涉及農戶的信用評價、資產證明,由村支書、村主任和文書,三人同時簽字,這樣才算有效。
宋建國是這家銀行300位信貸員中的一個,他說這是他在銀行工作7年多來任務最艱巨的一次。工作量很大,很細,每戶至少要跑五六次,最多的一戶,他先后跑了9次,書記主任和文書三個人要湊齊,也很難。
雖然這種單一單位進行的調查,在權威性、科學性和全面性上,與統計部門的普查和調查相比要欠缺些,但是由于是全覆蓋而不是抽樣性質的,所以數據不會有太大的偏離。
家底是怎么算出來的
這個家底是怎么算出來的?
義烏農村合作銀行赤岸支行副行長宋志平,拿了一份表格說,農戶的信用調查涉及農戶家底的主要有六項:農戶的房產,包括生產用房、農村生活用房、城鎮商品房等;林權情況;種養殖情況;土地承包、租用情況;主要生產設備,包括大宗機械和車輛;涉農收入和非農收入。
在赤岸鎮上吳村61歲的朱淑標家的調查表上,記者看到他家75萬元的資產由四部分組成:一是生活用房,一家四口擁有一套四層樓的房子,建筑面積630平方米,2003年的造價是23萬元,按現在的市場價評估為35萬元;二是種植了1.68畝闊葉林,木材蓄量20立方,評估價格2萬;三是主要生產設備,2007年花了25萬元購買的一臺收割機,折舊后評估價是18萬,2008年花了11萬購買了兩臺耕種機,評估價是7萬;另外還記錄了近年的平均收入,他承包了30畝田,加上開辦的肥料店,為附近其他承包戶提供稻谷的收割和播種服務的收益等等,每年平均收入13萬元。
農村房產估值差距大
宋志平告訴記者,農村的宅基地按現在的政策是不能流轉的,理論上不能成為商品,但是從信用檔案的角度出發,他們這次調查把房子也算在內,并按市場進行估價,這可能是這個數字這么大的原因。
其實,農戶的家底或者主要積蓄就是房子。有的在村里有新房子,在城里也有商品房。特別是靠近城郊的村和市場邊上舊村改造后的村,房子就更加值錢了,按每年租金推算,一幢房子就是幾百萬。而邊遠村里的房子,只能用造價推算。
另外,市場里的攤位,也是義烏這個地方農戶的特色資產,按照位置和商品區域的不同,攤位的估算價格從幾十萬到幾百萬,最高的算到600萬一個。現在義烏城里,有整幢整幢房子的,戶主是農村在籍人口的多,這直接拉升了數據。
農業戶家底二三十萬
“從事傳統農業的農民,他們的家底遠遠沒有這么多。”義烏農村合作銀行赤岸支行行長何永軍以上吳村為例說。離縣城35公里的上吳村是比較傳統的農業村,以傳統種植業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西瓜、毛芋、黃花梨、葡萄和甘蔗等。
在200戶實際家庭戶數中,生活在村里的農戶有160戶,直接從事農業的農戶有101戶,占全村戶數63%以上,其中種植10畝以上的農戶有34戶。
160戶農戶的調查統計數據顯示,共有房屋171套,建筑面積51000平方米,評估價格4387萬元,戶均27.42萬元。其次是涉農總收入,包括種養植、山林等,一共是600萬元,戶均3.75萬元。
主要生產設備包括4臺收割機,估價72萬;6臺耕種機,估價42萬;13輛拖拉機,估價26萬;27輛三輪摩托車,估價8.1萬;71輛摩托車,估價42.6萬;11輛小轎車,估價80萬;一共270.7萬,戶均1.69萬元。
這些農戶沒有銀行貸款余額,只有民間借貸17萬,減除后,每戶“家底”平均為32.76萬元。
如果加上非農收入1100萬元,上吳村每戶農戶的平均“家底”也只有39.64萬元。這和戶均209.7萬的差距很大。而且這個村還算是不偏遠的一個村。
義烏農戶有其特殊性
“特殊性,就在于6萬農戶中,71%的農戶是從事非農的,是他們拉高了8%的傳統農戶的家底。”傅照華給記者分析說,從農戶的資產情況,就可以看出來。資產在50萬以下的,這個比例很小,只占了8%。這些農戶從事的基本上是農業,是真正傳統意義上的農民。
50萬以上到200萬以下的這一檔,除了自己承包田地從事種植業外,還從事一些涉農經營,像朱淑標就比較典型。這個比例也不是很大,有21%。
比例最大的是200萬以上到500萬以下的農戶,有31800戶,占了53%,這些農戶一般是家里普遍有家庭作坊,在城鎮有商品房,在小商品市場里有攤位,每年光攤位的租金就有不菲的收入。
500萬以上的比例不大,只有10800戶,占了18%,但是他們不是從事企業生產經營,就是在舊村改造中,得到了巨額財富,每年還享受著村集體經濟分紅的富裕農戶。
整個數據就是這兩部分農戶拉高的。只是他們戶籍還在農村而已。戶均家產209.7萬的奧妙就在這里。
農民信用比許多城里人好
創辦了窮人銀行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孟加拉格萊珉銀行執行主席穆罕默德·尤努斯說,我們證明了,窮人的信用度是相當高的。
在義烏,這次信用調查的結果是,農民的信用十分好,比城里人好。
農民信用好過城里
“沒想到,農民的信用比城里人要好這么多。”記者在采訪中,傅照華用這樣的形式表達他的發現。
在對6萬農戶信用的調查中,信貸員會讓農戶簽署一份《個人信用報告查詢授權書》,用于向人行查證該農戶有沒有不良信貸記錄和不良消費記錄,調查的結果是農戶很少涉及這方面的問題。
這是不是因為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很少借貸造成的呢?
不是,傅照華告訴記者一組數據,他們義烏農村合作銀行在舊村改造的這5年時間里,給2萬多農戶發放了40多億的貸款,其中逾期未還的不良率只有0.21%,而整個銀行貸款的不良率是0.87%。
來自人民銀行義烏支行信貸與調統股的消息,也同樣證實了這一點。2009年,純農戶的信用明顯要高于城鎮居民和個體工商戶。
道德約束也是信用
35歲的朱曉品在接受信用調查后,得到了一筆10萬元的豐收小額貸款。這不光他自己感到意外,連村里的人都感到這次調查真的很奇怪,盡出新鮮事。
朱曉品家里本來就沒多少家底,10年前和哥哥分家后,自己只有一間破房子,也不值幾個錢。但是這幾年,他一直很勤勞,靠著和妻子兩人白手起家,把房子翻修后,借錢買了3臺針織機,在家里做針織帽子的代加工。去年剛把所有的錢還清,下半年,業務很好,他想增加2臺機器,但是需要8萬元,一時沒地方來。
這次信用調查中,朱曉品家的房子因為面積小,按年代折算后最后估價10萬元,加上3臺2005年買的機器,估價4萬,總共就這么點資產,在村里這算是最少的。當他了解到村里比他家評估資產多的最后也沒貸到款,就不抱希望了。
沒想到過了兩個月,信貸員把10萬元的授信貸款手續送上門了。
原來,在這次對農戶的信用調查中,不僅僅看農戶的收入和家產,還有一塊是“道德品質”,其中分家庭穩定情況,夫妻關系,有無不良嗜好,鄰里關系,公益事業關心程度,為人處事是否講信用等,在綜合總分100分中的權重是20分。
信貸員從村兩委的調查中了解到朱曉品的“道德品質”非常優秀,在村里數一數二,給予了滿分20分的評價。另外,夫妻倆很勤勞,只有一個小孩,負擔也不重,孝敬父母和老人,這樣家庭穩定的系數就會比較高,有利于安心創業。
信貸員綜合這些情況后,評定朱曉品是潛在的優質客戶。
農村人情信用保障
天下著雨,氣溫只有1度,60歲的朱錦湖,在家里安心地抱著孫女,今年他不用為20畝田里的麥種和化肥發愁錢了。他和兩戶關系好的種植戶做了信用聯保,貸到錢了。
朱錦湖是義烏市赤岸鎮上吳村的一位農民,承包了20畝田。剛開始,老朱對信用調查很反感,他說,自己當了一輩子的農民,從來沒干過借人家錢不還的事,講不講信用村里人一問就知道了,還用得著來向本人調查嗎?
信用調查后,老朱成為首批授信對象,按規定,他找到另兩名種植大戶朱桂良和朱春根,組成聯保創業小組。原來只能貸到10萬元,現在三戶人家可以貸到30萬,誰家需要資金,誰先用,相互調劑。
除了老朱所在的聯保創業小組,義烏農村合作銀行還在上吳村幫助其他農民成立了6個聯保創業小組。義烏農村合作銀行赤岸支行行長何永軍告訴記者,信用聯保就是建立在農村人情社會基礎上的一種信用制度,村民之間的互助和相互監督,可以讓農戶結合得更緊密,這樣在資金周轉、風險承擔、生產經營等方面都捆在一起,信用更有保障。
農民其實最重信用
“沒想到他們對自己的信用看得比什么都重。”義烏農村合作銀行傅照華對記者感嘆。
童店村姓吳的兩兄弟,在舊村改造中,因建新房子各借了48萬和30萬貸款,老大一家去年3月已全部還清,老二還剩有15萬余款在今年6月到期。
這次信用調查后,老大想在家做點代加工的業務,需要買兩臺設備,于是,9月份得到了10萬的授信貸款,不料,兩個月后,在提運設備時,老大突遭車禍身亡。
侄子還小,設備又退不了,如果不按大哥的計劃實施,把代加工干起來,銀行里的貸款就還不了,到時候,有了不良信用記錄,今后要再貸款就難了。
于是,老二就出面向銀行擔保,在兩年的授信內,他大哥的貸款由他擔保,并把自己的家產作了抵押。
他說,大哥人雖然走了,但是他家的信用絕對不能丟,要不然今后就沒有翻身的機會,只要把信用保住了,再貸款也不難,這幾年總能撐過去的。
愿“紙面財富”活起來
這次義烏農村合作銀行的信用調查,得到了一個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的結果。結果從事實上說明,一是從改革開放初的一間破泥房、幾把鋤頭到現在,農村農民不僅收入在增長,家底也有了驚人的增幅;另一個方面是,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不同經歷、不同取向、不同地理位置的農戶之間,產生了巨大的差異。除了我們經常統計的收入高低外,同樣的房產,位于城郊組合部的、位于城鎮并有街面的、位于小山村的,事實上也產生著巨大的差距。200萬提醒我們,農村工作或政策的依據,不能僅僅是平均數。
雖然宅基地、住房這樣的農戶主要財富積累不能作為商品兌現,不過,進行調查的同志告訴我們,隨著農村信用檔案的一步步完善,這些“紙面上的財富”,即使還不能進入信貸抵押,但是可以作為信用的一部分而成為農村信貸的依據。在這個前提下,農民的財富積累,總的趨勢是一點點在盤活。
今年,義烏農村合作銀行將繼續調查剩下的14萬戶農戶信用。到時,我們還將再次關注。
點擊次數: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