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60年,幾許風霜與韶光。
60年,幾多夢想與輝煌。
60年是一座豐碑,她銘刻著浙江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所創造的震古爍今的千秋偉業;
60年是一個坐標,她昭示著浙江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未來走向。
一、夢想:浙江人渴望富強的亙古追求
素稱“魚米之鄉、絲茶之府、文物之邦”的浙江,位于祖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這片豐饒神奇的土地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上山文化、跨湖橋文化、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都是中華文明之光中耀眼的晨曦。
先秦時期,這里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足跡,演繹過臥薪嘗膽的故事。無論是在三國兩晉南北朝還是五代十國時期,這里成了躲避戰亂尋求安定的家園。隋唐開鑿京杭大運河后的盛景,南宋定都臨安的繁華,明清百業興旺的豐裕,浙江在中國歷史的天空譜寫過瑰麗的華章。
1840年鴉片戰爭的炮聲,驚醒大清帝國的迷夢。此后,寧波等五個口岸在西方列強炮口的逼迫下相繼開埠,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積貧積弱,社會戰亂不已,人民生靈涂炭。
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浙江無數仁人志士奮起尋求救國救民、振興富強的道路,在崢嶸歲月中歷經艱難坎坷。從浴血抗英的定海三總兵到浙東抗英武裝“黑水黨”;從太平天國李世賢在金華建立侍王府開展反清活動到海門應萬德反教會斗爭;從開辦寧波通久源機器軋花廠、杭州通益公紗廠、蕭山通惠公紗廠等圖謀實業救國,到蔡元培、章太炎、陶成章、徐錫麟、秋瑾參加的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一次次上下求索,一幕幕曲折悲歡,歷史在輾轉中躑躅。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漫漫的神州長夜顯露出希望的曙光。馬克思主義照亮了浙江人民前進的道路,指明了民族復興的前程。
日出東方,浙江是馬克思主義的曙光最早照耀的土地之一。1921年8月初,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嘉興南湖勝利閉幕。中國歷史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1921年9月 27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國第一個農民協會——衙前農民協會在蕭山衙前村成立。一年以后,浙江第一個中共組織——杭州黨小組創建。從此,革命的火種在浙江大地上廣為播撒。1927年6月,中共浙江省委在白色恐怖中成立,從1927年下半年到1930年,在浙江,共產黨領導了大小60余次武裝起義,涉及50多個縣,有力地削弱了國民黨在浙江的統治。列入中央軍委正式序列的全國14支紅軍之一的紅十三軍,人數最多時達6000余人,在浙南燃起了武裝斗爭的熊熊烈火。為掩護紅軍主力長征而進入浙江開展游擊戰爭的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在粟裕、劉英的率領下,開辟了浙南游擊根據地,使之成為三年游擊戰爭期間南方14塊游擊區之一。1939年 7月,中共浙江省委在平陽縣鳳臥鄉召開第一次黨代會,統一和加強了浙江黨的領導,為堅持團結抗日作出了重要貢獻。到抗戰勝利時,浙江境內已建立了浙東、浙西抗日根據地和浙南抗日游擊區。解放戰爭期間,浙江的共產黨人從隱蔽戰線轉為公開的武裝斗爭,在浙東、浙南、浙西南地區開展了廣泛的游擊戰,動搖了蔣家王朝統治的根基。
1949年5月3日,槍炮聲喚醒了一座城市的黎明,浙江省會杭州回到了人民的懷抱。1949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打響解放浙江沿海島嶼的戰斗,先后解放了舟山群島、洞頭列島、一江山島、大陳島等沿海島嶼。1955年2月 26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麂列島。至此,浙江全境完全解放。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徹底結束了中國人民受壓迫、受奴役、受侵略的黑暗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四分五裂、民不聊生的社會狀態,徹底結束了在中國綿延幾千年的封建專制統治,共產黨人艱苦卓絕的奮斗實現了近代以來浙江人期盼的民族獨立、國家解放和人民當家作主的夢想,浙江的發展開始了新的紀元。
浙江人渴望富強的千年夢想啟示我們:錦繡浙江是一塊敢于造夢、勇于追夢的地方,然而,在黑暗落后的舊中國,浙江人民所希冀的家國富強只能是一個遙遠的夢想。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浙江人民經過艱辛的奮斗,千年夢想才成為現實。
二、求索:浙江人民百折不撓的堅韌品質
革命取得勝利,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解放初期的浙江,農村凋敝,工廠歇業,市場混亂,物價飛漲。浙江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克服重重困難,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勇氣和斗志,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開始了改造山河、建設家園的英雄壯舉。(下轉第三版)
那是一個火紅的年代,那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社會主義改造是中國歷史上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浙江人民由此開始了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從1950年初至1952年2月,浙江廣大農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340萬農民分到了土地,占全省農村人口的79%。伴隨著個體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浙江確立,這為浙江的進步和發展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基礎。
翻身作主的浙江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美好家園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當朝鮮戰爭爆發時,浙江人民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熱潮。據統計,到1952年4月底,全省共捐獻3390多萬元,可買戰斗機226架,超過原定計劃77%,居全國各省捐獻數第一。
為了改變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加快經濟建設的步伐,一些最急需的工業建設項目,如修復長興煤礦、興建浙江麻紡織廠和黃壇口水電站等工程相繼動工,從而拉開了浙江工業建設的序幕。
從1957年底開始,浙江鋼鐵廠、杭州鍋爐廠、杭州重型機械廠、杭州汽輪機廠、杭州軸承廠、杭州玻璃廠等一批重點項目先后動工興建。這一批骨干企業的建成投產,大大增強了浙江的經濟實力,為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新安江水電站是上世紀50年代我國水電建設史上無先例可循的大型水電工程。建設者們僅用了3年時間就完成了水電站的建設工作。1959年4月9日,周恩來同志在這里留下“為我國第一座自己設計和自制設備的大型水力發電站的勝利建設而歡呼”的題詞。
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交織著建設新家園的巨大熱情,匯聚成了一股無窮的力量。然而,正如世界上沒有一條筆直的河流一樣,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也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從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開始,浙江與全國一樣出現了急躁冒進和階級斗爭擴大化等“左”的錯誤。后來又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這一全局性、長時間的錯誤,使浙江社會主義事業遭到嚴重的挫折和損失。為了找到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年輕的共和國在探索中走了彎路,在成長中經受挫折,在磨難中經受考驗。
“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是前無古人的事業,沒有現成的模式可尋,沒有固有的經驗可鑒。所以,這條道路的求索必定是十分艱難而曲折的。因其艱難,故成其偉大!
歷史是一條前后相繼的河流,過去、現在和將來是有機的統一。后人總是在前人探索的基礎上前行,又總是要超越前人而作出新的創造,這是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經過20多年的探索和建設,浙江不僅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而且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了初步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1966年,全省糧食畝產量達到437公斤,成為全國第一個超《全國農業發展綱要》畝產指標的省份。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全省工業在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仍然艱難地向前發展。特別是社隊企業的誕生和發展,也為改革開放以后全省鄉鎮企業的迅猛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如果沒有前20多年奠定的政治基礎、經濟基礎、制度基礎和創造的物質條件,就不會有浙江后30年改革開放的快速發展和巨大進步。
歷史賦予每一代人各自的使命,歷史公正記錄每一代人走過的腳印,歷史也把進一步發展的課題留給后人,一串串不懈求索的足跡,指引著一代代人走向嶄新的地平線。
經歷無數風雨,承受多少陣痛,在黨的領導下,浙江人民艱辛求索的歷程啟示我們:尋找到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是很不容易的事。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光榮、正確,不在于其不走彎路、不犯錯誤,而在于其對待失誤的態度,糾正失誤的力度和成效。面對挫折,我們黨始終以人民利益為最高利益,勇于堅持真理,鄭重對待失誤,善于總結經驗,從而推動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
三、旗幟:引領浙江人民不懈奮斗的崇高信念
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是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新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所必須回答的基本問題。從中國實際出發正確回答這些問題,就必須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并接受實踐的檢驗。
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順利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在從1956年起的20年中,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項建設中,勇于擺脫蘇聯模式,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大膽的探索。盡管由于時代條件的局限和實踐經驗的不足,走了不少彎路,但是在探索中積累的經驗與教訓,卻為后來者開辟新的航向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我們黨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偉大覺醒,顯示了我們黨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開辟建設社會主義新路的堅強決心,浙江由此步入改革開放的快車道。
實踐的自覺來自理論的清醒。早在1978年6月,浙江省委就組織學習討論真理標準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省委及時組織傳達和學習,在黨員干部中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推動了全面撥亂反正。各級黨委認真組織廣大干部群眾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不斷沖破僵化觀念束縛的同時始終堅持正確的前進方向。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發表后,省委對領導干部進行了以學習鄧小平理論為中心內容的大規模調訓和輪訓,掀起了學習鄧小平理論新高潮。爾后,相繼啟動為期十多年的黨的基本路線教育、以“三講”為主要內容的黨性黨風教育、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等活動。2005年,為認真落實胡錦濤同志關于期望浙江走在前列的重要講話精神,省委提出了“學在深處、謀在新處、干在實處”的新要求。2008年9月以來,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在全省深入展開,廣大黨員模范地踐行著“黨員干部受教育、科學發展上水平,人民群眾得實惠”的要求。
科學理論的活力,在創新中迸發;科學理論的威力,在實踐中體現。在發展的每一個關鍵時刻,浙江人民做到黨的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工作就跟進一步,實踐就向前推進一步。改革開放30多年來,浙江經歷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快速推進與農業生產力大解放,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與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構建與小康社會建設全面推進這樣的發展歷程。從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到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浙江人民思想解放的步伐始終與改革開放的進程相伴隨、共命運。隨著事業的發展,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總是相伴而生,而浙江的廣大干部群眾總是在黨的創新理論指導下,通過解放思想不斷發現新問題、拿出新辦法、化解新矛盾,根據各地實際探索不同的發展思路,創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時代的洗禮啟示我們:科學理論是引領時代前進的旗幟。浙江的一切發展與進步,最根本的原因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含糊,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凝聚力量。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必將在浙江大地上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四、道路:特色鮮明的發展樣本
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路子,關鍵看其是否適合社會發展階段和本地實情,是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是否得到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
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們積極探索科學社會主義在浙江的生動實踐,認真研究“浙江現象”、深入探討“浙江模式”、全面總結“浙江經驗”、大力弘揚“浙江精神”,走出了一條具有浙江特色的富民強省的發展道路,創造出舉世矚目的“浙江奇跡”。
浙江60年最成功的實踐就是走出了一條具有浙江特色的經濟社會發展之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實踐提供了鮮活的樣本。
新中國成立后,勤勞智慧的浙江人民在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農業發展之路,從分田分地,到建立農業勞動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人民公社;探索工業發展之路,從對私營企業進行初步改造,到推進公私合營、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手工業合作化,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探索社會發展之路,大力發展文教衛生事業,實行司法改革,推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等等。其間,曾經創造出許多名聞全國的經驗:如在全國第一個落實農業生產責任制——實現包產到戶;形成了維護基層穩定的“楓橋經驗”;興辦了全國最早的社隊企業和鄉鎮企業……
改革開放以后,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省委、省政府適時提出明確的發展之路:從大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到實施“八八戰略”、“鳳凰涅槃”、“騰籠換鳥”,再到“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浙江人民抒發創業激情,展現創新精神,積極性、創造性空前高漲:推進市場化改革,放手發展民營經濟,積極探索公有制有效實現形式,不斷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培育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形成了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推進農村工業化,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積極培育塊狀經濟,做大做強縣域經濟,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區域經濟發展優勢;推進市場建設,大力發展專業商品市場,積極培育生產要素市場,不斷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形成了原材料與產品市場兩頭在外的發展格局;推進全方位的對外開放,加強區域經濟協作,“走出去”、“引進來”,形成了內外聯動、互利共贏的開放格局;推進城鄉一體化,形成了城鄉區域統籌協調發展的機制,聯動推進新型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加快欠發達地區發展步伐,完善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形成了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格局;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積極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和法制環境,形成了有利于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大環境。據專家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浙江有27個方面的改革走在全國前列。正是這些改革創新舉措創造了體制機制的先發優勢,為浙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形成了率先改革、率先發展的先發優勢。
浙江60年發展道路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把黨的主張和人民的愿望統一起來,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實踐凝聚起強大的力量。
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過程中,浙江各級黨組織自覺與黨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保持高度一致,堅決維護中央權威,保證中央政令暢通;同時善于把中央精神和浙江實際結合起來,把中央的方針政策和重大部署變成廣大干部群眾的自覺實踐,既放手讓人民群眾干事業,又積極引領人民群眾創大業。凡是人民群眾能做的事,政府盡量放手和發動老百姓去做;凡是依靠市場機制能解決的事,政府盡可能做到不越俎代庖。對于經濟改革中出現的新事物,暫時看不準或有爭議的,不急于下結論;看準了的積極加以肯定,予以大膽推廣;堅持實踐標準、生產力標準和“三個有利于”標準,擺脫姓“社”姓“資”的抽象爭論和無謂糾纏。浙江各級黨組織從浙江人民的實踐創造中形成新的理論認識,從浙江人民的發展愿望中汲取前進的力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實踐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60年來,浙江從國家投資少、經濟總量小、經濟增長相對緩慢的省份一躍成為全國體制機制最活、開放程度最高、經濟發展最快、人均收入最多的省份之一,目前以全國近1%的土地、4%的人口創造了7.5%的生產總值。
浙江具有鮮明特色的發展之路啟示我們:走具有中國特色、契合時代特征、符合浙江特點的發展道路是富民強省的必由之路,是最有活力和前途的發展之路,也是最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幸福之路。
五、巨變:載入史冊的壯麗詩篇
60年來,浙江人民在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上用自己勤勞、智慧的雙手譜寫了一曲氣勢磅礴而又絢麗多彩的壯麗詩篇。
浙江是我國近代工業萌芽較早的省份之一。但是在解放前,民族工業奄奄一息,重工業幾近空白,屈指可數的幾家鐵工廠只能修配不會制造,輕工業也只有寥寥數家。1949年,全省工業固定資產只有1.03億元,總產值5.56億元。2008年,中國1000家最具活力的中小企業中浙江占198家,中國大企業集團競爭力500強中浙江占123家,中國制造業500強中浙江占70家,總數均居全國第一。1949年,浙江省生產總值僅有15億元,2008年達21487億元。人均GDP由1949年的72元增加到2008年的42214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49年增長100倍,年均增長8.1%。60年,浙江實現了由落后的農業社會向先進的工業化社會的歷史性躍遷,在GDP中三次產業比例由1949年的68.5∶8.0∶23.5,轉變為2008年的5.1∶53.9∶41.0。經濟的快速增長、綜合實力的增強,使浙江經濟在全國的地位和影響力迅速上升。2008年,GDP總量列廣東、山東、江蘇之后,居全國第4位;人均GDP列上海、北京、天津3個直轄市之后,居全國第4位和各省區第1位。
交通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支撐。全省鐵路營業里程由1949年的390公里增至2008年的1306公里。1971年實現了全省縣縣通公路,2002年建成了全省“4 小時公路交通圈”,公路通車里程由1949年的2197公里增至2008年的10.37萬公里,高速公路達3073公里。寧波—舟山港成為世界級大港。民用航空有杭州、寧波、溫州等7個機場,通航城市188個。杭州灣跨海大橋、舟山大陸連島工程、蕭山機場擴建等大型工程項目的興建,使全省形成了四通八達的綜合交通運輸網。
水利興則天下定。清代中葉到民國期間,水利長久失修,江堤海塘千瘡百孔,浙江經常處于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悲慘境地。1911年到1948年38年中,浙江曾發生水災29次,旱災21次。1922年60多個縣大水,1934年70個縣大旱,全省耕地有一半以上受災,災民流離失所,餓殍遍野。新中國成立后,浙江省委、省政府帶領人民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水利建設熱潮,從各地大小水庫和珊溪、湯浦、曹娥江大閘,到防臺御潮的千里標準海塘、防洪減災的千里江堤、百城防洪工程等眾多的重大水利建設設施,為浙江農業的發展和百姓的安居樂業構筑了一道道護衛生命的“萬里長城”。
科技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脊梁。解放前,浙江科技基礎極為薄弱,1948年科研機構僅有科研人員100余人,其中相當于工程師職稱的只有16人,全省只有科技人員1302余人。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開展科教興省和創新型省份建設,率先改革科技體制,建設公共創新平臺,全面提升科技、品牌對經濟增長的支撐和拉動作用,大力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區域創新體系。2008年,全社會科技投入達到619.5億元,比有統計數據的1990年增長71倍,年均增長26.8%,R&D(研究與開發)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由0.23%提高到1.61%。目前,全省已有318家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其中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02家,占全國總數的近十分之一,總數居全國之首。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解放前夕,全省僅有10座電影院,1個電影隊,28個專業劇團,41座劇場,2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01個民眾教育館。當時,全省人民平均每年只能看到0.15場電影。文化設施極其匱陋,文物古跡橫遭破壞,許多戲曲瀕臨湮滅,號稱“人文淵藪”的浙江文化事業日趨衰敗。新中國成立以來,浙江文化事業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推動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多項指標列居全國前列。到2008年底,全省1215個鄉鎮和32976個行政村的有線電視聯網率分別達到99.6%和98%以上。全省縣級文化館、圖書館覆蓋率分別達96.7%、87.8%,鄉鎮文化站的覆蓋率達到66%,70%的行政村因地制宜建成了村級文化活動室。浙江文化事業的發展,為浙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成就未來。解放前夕,全省人口中文盲占80%以上,大中小學在校生加在一起只有90.6萬人,僅占當時全省人口數的4.3%,成人業余教育幾乎是空白。60年來,浙江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結構不斷完善,水平不斷提高。在全國率先基本普及從學前三年到高中段的十五年教育和實現城鄉免費義務教育,流動人員適齡子女的入學率達97.5%。高等學校由1949年的4所增加到2008年的77所,在校大學生數由1949年的3112人增加到83.2萬人,平均每萬人擁有在校大學生數從1949年的1.5人增加到169.5人。目前,普通高考錄取率達7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40%,高等教育已從“獨木橋”走向了“立交橋”的大眾化階段。
醫療衛生是造福人民的事業。解放前,浙江是霍亂、鼠疫、天花、白喉、瘧疾、血吸蟲、鉤蟲、絲蟲、姜片蟲等傳染病、地方病嚴重流行的地區之一,呈現“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的悲慘景象。1949年,全省醫療衛生機構甚少,設備簡陋,技術力量薄弱,僅有288所醫療機構、12122名衛生人員、6081張病床。新中國成立60年來,浙江衛生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覆蓋城鄉的醫藥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斷增強,醫療保障覆蓋人口逐步擴大,衛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到2008年底,全省已擁有醫療衛生機構15870所,衛生人員275047名,病床155622張,每千人擁有醫生數由1949年的0.43人增加到2008年的1.99人。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全省平均預期壽命由新中國成立前的約35歲提高到現在的76.6歲,百歲老人也由1953年的5人上升到 2007年的917人。
浙江60年的輝煌巨變啟示我們:一個地區的發展,只有從國家和時代的坐標上去認識,才能更加準確;一個社會的變革,只有從歷史和現實的對比中去把握,才會更加清晰。所有親眼見證這60年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所有親身投入這60年偉大變革并貢獻自己力量的浙江兒女,都有理由為如此的成就感到自豪,都要倍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
六、人民:創造歷史奇跡的根本動力
新中國的成立,徹底改變了浙江人民受剝削受壓迫的社會地位,使他們真正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成為社會主義的參與者和建設者,從而開辟了人民群眾自覺創造歷史的新時代。60年來,浙江最深刻的變化體現于人民,最根本的實惠共享于人民,最強大的動力蘊藏于人民。
浙江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鑄就了浙江人兼容并蓄、義利并舉、求真務實、發憤圖強的優秀精神品格。新中國成立以來,浙江人民秉承深厚的傳統文化,融合新的時代要求,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浙江精神。從“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勇于創新、講求實效”,到“求真務實、誠信和諧、開放圖強”,其最本質的核心是創業創新。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優秀品質,一旦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結合在一起,就會形成一種新的品格,進入一個新的境界,在偉大的歷史變革中產生排山倒海的力量。
60年來,浙江人民在歷史的創造中留下了他們平凡的身影:在川流不息的隊伍中喜送公糧的農民,在隆隆的機器聲里徹夜生產的工人,在燈火通明的教室里朗朗誦讀的孩子,在巨浪翻騰的大海邊守衛邊防的戰士,在賑災救災捐款箱前排成長龍的市民,在市場大潮中醞釀偉業的“浙商”……
60年來,浙江人民在偉大的業績中寫下了他們不平凡的名字:第一代農業勞動模范陳雙田,工人鍋爐專家陳有生,著名勞動模范、農業集體化帶頭人羅祥根,我省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組織者許桂榮,大陳島早期建設者王宗楣,以改革先行者名聞全國的步鑫生,中國第一位領到營業執照的個體戶章華妹,中國民營包機第一人王均瑤,中國第一座農民城的建設者陳定模,中國核農學開拓者陳子元,中國第一位奧運會女子冠軍吳小璇,神州第一小商品超市推進者、原義烏縣委書記謝高華,全國勞動模范孔勝東,捐資興建100所希望小學的圣雄集團董事長林圣雄,“金融衛士”劉玲英,幾十年在雪域高原無私奉獻的陳金水,背著母親上大學的全國道德模范劉霆,全國公安一級英模王法金,黨的優秀理論工作者雷云,優秀基層干部陳柱平、鐘偉良、毛文國……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60年來,浙江省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的有821人,被評為省級勞動模范的有4015人,被省政府批準為革命烈士的有20130人,被授予其他各種榮譽稱號的有數百萬人。他們之中,有工人、農民、戰士、教師、學生、醫生,有領導干部、科學家、作家、藝術家、思想理論家。他們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標桿,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典范。
60年來,浙江人民當家作主,在各級黨的代表大會上、人民代表大會上、政治協商會議上,莊嚴地行使著屬于自己的權力。他們更是基層民主的主體,在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中充分發揮主人翁的作用。
浙江人民在改變歷史的同時,也在創造著自己的美好生活,共享發展成果。解放以前,國弱民窮,廣大人民過著“糠菜半年糧”的生活,一遇災荒就出現賣兒鬻女、逃荒要飯的凄慘場景。新中國成立60年來,全省城鄉居民經過了從脫離貧困,解決溫飽,到邁向小康的歷程,人民生活發生滄海桑田的變化。城鄉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194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僅為116和47元,2008年增加到22727和9258元,比1949年分別增長196和197倍。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由1952年的0.37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14501億元,人均儲蓄28323元。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60%以上降至2008年的36.4%和38%。城鎮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積由1957年的6.4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34.3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由1962年的11.7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58.5平方米。延續幾千年的“皇糧國稅”成為歷史,社會保障“安全網”越織越密,浙江人民正享受越來越富裕的小康生活。
60年的歷史,是一部浙江各級黨組織帶領浙江人民創造的波瀾壯闊的建設史、艱苦卓絕的創業史、開拓創新的改革開放史。
60年浙江人民的奮斗歷史啟示我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宗旨。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奇跡的真正動力。
七、先鋒:60年巨變的中流砥柱
中國共產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者,是浙江60年歷史巨變的卓越領導者。
浙江是全國建立黨組織較早的省份之一。從1921年建黨到1927年4月,全省黨員從 3人發展到4000余人,黨的組織由1個發展到30多個,共產黨人的足跡已遍布全省大部分地區。至解放時,全省黨員人數有5萬多名,黨的支部(總支)2389個,其中農村支部2093個。新中國成立60年來,全省黨員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結構不斷優化,素質逐步提高,黨組織的覆蓋面不斷擴大,展現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據統計,到2008年底,全省共有黨的基層組織16萬個,中共黨員301.2萬名,其中新中國成立前入黨的有20173名。
浙江歷來人才輩出,燦若星河。但是,在浙江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政治組織像中國共產黨這樣集中了這么多先進分子,組織得這么嚴密和廣泛,為浙江的解放和發展作出那么多犧牲和貢獻。為了迎接新中國的到來,無數先烈拋頭顱、灑熱血。1949年解放時全國黨員人數為300萬,而有名可查的黨員烈士就有370萬,大多數共產黨員沒有看到五星紅旗升起的這一天。浙江的黨員干部也是如此。解放前,浙江10任省委書記、代理書記中,就有6人在浙江被捕遇害,他們是年僅21歲的王家漠、30歲的張秋人、31歲的卓蘭芳、23歲的徐英、36歲的羅學瓚和37歲的劉英。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60年來,在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哪里任務最艱巨、情況最危險,哪里就有黨旗飄揚;哪里群眾最需要、工作最艱苦,哪里就有共產黨員出現。危急關頭,救災一線,每個支部就是一座戰斗堡壘,每名黨員就是一面沖鋒旗幟。
浙江各條戰線的300多萬名專業科技人才中,共產黨員占了近60%;最近評選出的浙江省349名勞動模范中,共產黨員占85%;2008年新發展的黨員中,各類先進模范人物有2961人;在抗震救災第一線,有274名各類先進英模人物加入中國共產黨。
這些優秀的共產黨員來自各個行業,所處的地域不同,工作崗位也不一樣,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懷著對黨的無限忠誠和對人民的無比熱愛,以一流的業績和崇高的品格,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由衷敬佩,為黨的旗幟增添了光彩。他們是浙江共產黨員的代表,在他們的前面有幾代浴血奮戰的戰友,在他們的身旁和身后還有數百萬默默奉獻的同志,這是一支龐大的英雄隊伍。
當代中國依然處在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之中,我國的發展出現了一些過去沒有的階段性特征,進入了發展的關鍵期、改革的攻堅期、矛盾的凸顯期。黨的自身建設任務也比過去任何時候更加艱巨繁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按照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的要求,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堅持把思想理論建設放在首位,努力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堅持把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同推進黨領導的偉大事業緊密結合起來,著力提高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堅持以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為主線,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堅持改革創新,不斷推進黨的建設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我們黨成立近90年、執政60年、領導改革開放30多年不懈奮斗的歷程啟示我們:中國共產黨是我們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基層組織是我們事業的戰斗堡壘,共產黨員是我們事業的先鋒模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進程中,我們要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
八、展望:描繪更新更美的畫卷
在中國文化中,六十甲子是個特殊的年輪。60年,雖然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瞬,卻如此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的運行軌跡和浙江的時代面貌。
不久前逝世的大學者任繼愈先生曾感慨地說:“只有歷盡災難、飽受列強欺凌的中國人,才有刻骨銘心的翻身感。”肺腑之言令人深思。
我們以感慨的心情珍重來自不易的今天,我們更要以豪邁的激情去創造明天。
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謀劃了下一步發展的宏偉藍圖:到2021年建黨100周年,確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到本世紀中葉新中國成立100周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當前,浙江正處于人均生產總值由6000美元到10000美元的發展新階段,處于全面提升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場化、國際化水平的發展新時期。經濟社會在加快發展的同時,也和全國一樣產生了一系列新的發展問題,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早早地反映在浙江這支中國經濟的“晴雨表”上。
困難和挑戰,是浙江這樣快速發展的地區在上升通道中必須跨越的障礙,停滯和倒退是沒有出路的。回首60年歷程,浙江既充滿希望,也包含曲折。但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干擾和困難,無論遇到什么樣的風險和考驗,浙江都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著力探索和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著力推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堅持加強制度建設,著力構建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著力保持社會大局穩定,促進社會和諧。
2007年6月,浙江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了今后五年全面建設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和主要任務,要求努力實現“六個更加”:經濟更加發展、政治更加文明、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環境更加優美、生活更加寬裕,力爭在加強自主創新方面實現新突破,在深化改革開放方面實現新突破,在提升民營經濟發展水平方面實現新突破,在統籌城鄉區域發展方面實現新突破,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方面實現新突破,在全面改善民生方面實現新突破,努力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加強黨的建設等方面走在前列。
歷史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止境的問答交流。幾千年來,奔騰不息的錢江大潮目睹了兩岸人民的苦難和憂患,求索和奮斗。今天,她見證了浙江人民前所未有的自信和豪邁。
我們的事業崇高又神圣,我們的責任重大又光榮,我們的前景美好又光明。
發展的力量生長在每一個浙江人的心里,美好的未來掌握在每一個浙江人的手中。
5000萬浙江兒女將攜手共進,為繪就浙江發展繁榮進步新畫卷、譜寫浙江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不懈奮斗。
點擊次數: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