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浙江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經濟學院博導、CRPE首席教授
浙江經濟,一個區域經濟轉型發展奇跡
中國經濟過去三十年的超高速增長,可謂東亞奇跡。浙江經濟無疑是中國經濟的一個區域“奇跡”。關于浙江經濟奇跡,學界已有不少論說。但在我看來,作為一個轉型發展中的區域經濟,可以稱得上“奇跡”的,當首推三個方面:
一個是“增長奇跡”。
過去三十年浙江區域經濟增速,不僅遠高于全國水平,而且高于沿海絕大部分省域經濟。按照有關統計數據計算,從1978年到2007年30年,中國經濟年平均實際增速9.8%,江蘇經濟年均增速12.6%,浙江經濟年均增速13.2%,高出全國平均增速3.4個百分點,高出江蘇0.4個百分點。其結果是,世紀轉折前后浙江人均GDP躍入全國省域經濟第一,自那以來連年保持了全國省域經濟第一的位置。2008年全國人均名義GDP勉強邁過3千美金大關,浙江人均GDP率先突破6千美元。同年浙江農村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8千元人民幣,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多。要知道,浙江是個自然資源貧乏的省域,尤其缺乏能源、礦產等戰略性資源,外加早期國家投資少,改革開放最初20年外資很少光顧,平心而論,達到這樣的增速無疑是個奇跡!
另一個是“富民奇跡”。
浙江經濟發展中有個重要的現象,這便是“藏富于民”,而非中國歷史上和而今不少地區出現的“國(官)富民窮”現象。浙江經濟增長本身靠了源自民間的創新,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讓民間“老板”和百姓分享了增長的成果。最近一次經濟普查數據揭示,截止2005年,二、三產業形成的總資本所有權中,“個人資本”比重,全國平均為28%,江蘇為27.16%,廣東為27.7%, 福建為32.1%,浙江高達52.3%。這就是說,浙江二、三產業中的生產性資本,私人資本占了一半以上,而別的沿海發達省份僅占1/4到1/3,其余要么歸于“公有”,要么歸于外商。這也意味著,浙江省個人通過資本所有權參與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不僅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且遠遠高于沿海幾個最發達省份。其“藏富于民”特征明顯。
第三個值得稱奇的,可能要屬省內小區域間經濟差距較小。
我們知道,目前全國也好,一個省域經濟內部也好,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是經濟差距的拉大。浙江也概莫能外。但無論與全國大區域間經濟差距相比,還是與沿海最發達的幾個省內部小區域間差距相比,浙江內部小區域之間人均國民收入差距明顯要小許多。前不久我作了一個比較,比較了沿海三個最發達省域經濟,即廣東江蘇和浙江的省內小區域經濟差異,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三個省域經濟內部“地級市”的人均GDP差距,江蘇最大。那里最富的蘇州人均GDP是最窮的地區(宿遷)的9倍。廣東其次,最富的深圳人均GDP是最窮的地區(汕尾)的7.6倍。浙江最小,最富的杭州人均GDP僅為最窮地區(衢州)的3.3倍。30年間區域經濟既實現了超高速增長,又達到了小區域間較為平衡的增長,這一點不可謂不是奇跡。
上述三個方面合起來看,不能說區域經濟轉型發展沒有奇跡。我以為對于這些“奇跡”的形成,值得經濟界去研究,尤其值得決策層去研究,去關注。亞當•斯密說過:“在一個政治修明的社會里,造成普及到最下層人民的那種普遍富裕情況的,是各行各業的產量由于分工而大增。”浙江以往三十年經濟發展創造的一些“奇跡”,雖然還不能說“導致了最下層人民的普遍富裕“,但必須承認的是,比之中國大陸別的區域來,下層民眾富裕的“普遍程度”要明顯的多,至少可稱為“較普遍的脫貧致富”。導致這種較為普遍的脫貧致富,無疑應直接歸因于專業化分工的普遍發展。在制度政治層面上,是否可推出“修明”的結論,則有待進一步論證。
浙江經濟,“奇跡”遭遇麻煩?
然而自世界經濟陷入嚴重衰退以來,浙江“奇跡”的“可持續性”似乎遇到了麻煩。實際上,遠在金融風暴襲來之前,關于浙江經濟的壞消息就不絕于媒體。先是“民營企業倒閉潮”之說。2008年初,國內媒體風傳長三角企業“倒閉潮”,倒閉案例幾乎全部指向浙江。時而說寧波象山大批民企倒閉,時而傳嘉興羊毛衫市場經營戶紛紛倒閉。最后是說,溫臺地區大批民企歇業倒閉。如此等等。接著是民企融資難,大批民企陷入債務鏈條說。最后是民營企業“過冬說”,以及轉型升級預期不理想說。如此等等。
上述一個個“壞消息”,一再為地方政府主管部門所否認,外加央視等國內大媒體實地調查,認為多數屬于傳言。本人實地調研與分析也得出結論,確有企業倒閉,但倒閉浪潮之說言過其實。典型案例分析揭示,多數倒閉企業近兩三年以來實際上在并未集中做主業,而多半有些“不務正業”的影子,將大量資金抽去炒房、炒股,從過熱的經濟泡沫中撈取收益,而非專心主業。后來遇上宏觀調控,房價、股價齊降,最終歸于困局。這類企業,若套用巴菲特的名言,可稱作漲潮時的“裸泳者”!當退潮的時候,勢必陷入尷尬境地!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大半年以來,浙江經濟表現似乎遇到了真正的麻煩。最引人矚目的現象是,經濟增速由向來的全國前茅,掉到了全國后列,工業產值連續幾個月出現負增長。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大部分月份,浙江工業產值一直在下降。這與全國工業依然增長形成鮮明對照。其中1-2月份全國工業增加值增長3.8%,江蘇增長了8%,浙江下降了8.2%;1季度全國增長5.1%,江蘇增長10.6%,浙江下降5.6%。整個上半年,全國增長7%,江蘇12.3%,廣東4.4%,浙江僅為0.3%!呈典型的零增長。
經濟增速大幅度下滑后面的因素是增長動力失速。需求方面之“三駕馬車”的“發力”,大多弱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很低,上半年全國城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3.6%,東部沿海地區平均增長26.7%,江蘇增長25.2%,浙江只增長了13.1%,僅及全國平均增速的1/3強,不到東部增速的一半。消費增速低于沿海幾個經濟大省。上半年全國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江蘇增長了17.2%,山東增長了17.9%,浙江只增長了15.9%。只是外貿降幅略低于全國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加上提高了的退稅率,外貿企業利潤已降到很低的位置。
那么,浙江經濟增長動力減弱后面的因素又何在呢?雖然有多種原因,但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是,在中央政府大規模刺激經濟的財政“盤子”,即“四萬億刺激經濟計劃”中,浙江獲得的份額很小。四萬億實際上多半給了國企及國有機構,以民企和民營經濟為主的浙江,不大可能獲得多少資源的。
然而在我看來,這些都不是深層的問題,對浙江經濟奇跡可持續性構成威脅的真正障礙,顯然要復雜的多。要判斷浙江經濟目前和今后發展遇到的真正威脅,需要較全面地研究浙江經濟以往發展路徑,尤其是促成“浙江奇跡”的重要因素。而要研究浙江經濟以往發展路徑,就離不開對“浙江模式”及其形成機理分析。
研究浙江“奇跡”:四個重要視點
我以為,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沿海每一個省的經濟發展路徑都不一樣,都有各自的路徑模式,要審視中國任何一個省的發展路徑模式,須首先有一個好的視點,好的視點就是“轉型與發展”視點。
無論是全國經濟總體而言,還是就各個區域來看,轉型發展有多重內涵,但我以為其中四個內涵最為重要,也最值的予以關注:第一個是經濟制度的轉型或曰市場化 (marketization),核心目標是實現資源配置由中央計劃主宰到市場力量主宰的轉型;第二個是社會經濟結構轉換或曰工業化(industrialization),核心宗旨在于實現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第三個是大眾生活方式的轉型或曰城市化(urbanization),核心宗旨是讓大多數農村居民擺脫落后封閉的農村生活方式,享受現代城市文明帶來的便利與舒適;第四個是經濟活動空間的轉型或曰開放化,核心目標在于將相對封閉的經濟轉化為開放經濟。在這四重轉型之外,雖然還可以列舉出其他種種轉型,但毫無疑問的是,這四重轉型最為基礎,所有其他社會轉型包括人們的觀念、文化生活乃至意識形態的轉型,都受上述四重轉型的左右。因此是判斷中國社會經濟轉型進程,預期轉型前景的基本線索。也是考察一個地區最近三十年轉型的幾個重要線索。四重轉型,總起來可稱為“多重轉型”(multi-fold transition)。
我以為,要對“浙江模式”以及“浙江奇跡”的形成作出合乎邏輯的解釋,預期下一步面臨的問題,可以上述四個視點作為基本線索。
點擊次數: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