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浙江是區域性產業集群發達且外向型經濟特征明顯的省份,雖然全省面積不大,卻集聚了眾多全國知名的產業群,如義烏小商品產業群、紹興輕紡產業群、海寧皮革產業群、嵊州領帶產業群、永康五金產業群、永嘉紐扣產業群、樂清低壓電器產業群、桐廬制筆產業群、諸暨襪業群等等。這些集群代表了浙江省經濟發展的優勢和產業發展的方向,其產品除了內銷,外銷也占據很大比例。以典型的義烏小商品市場為例,出口額占市場總成交額的比例超過60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經濟危機,致使外需急劇下降,導致企業出口額銳減,加之內需市場挖掘不足,浙江的企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許多外向型企業特別是粗放型加工型企業紛紛關門倒閉。面對嚴峻的生存壓力,作為重要的應對措施之一,企業一直來口頭上重視的轉型升級問題已不容再作拖延。浙江產業集群如何通過轉型升級度過此危機?并借機改變不合理的產品出口結構,站上產業鏈的更高端?對于這些問題,筆者通過對義烏小商品、嵊州領帶等產業集群的廣泛調研,試對這些存在的問題及原因作一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產業集群轉型和升級的路徑
產業轉型可以理解為產業代謝過程的轉型,不僅反映經濟活動過程的轉型,而且也反映經濟、社會、環境等諸多相關聯因素的轉型。產業轉型是為了滿足生產和消費系統性的變革,其轉型過程其實就是尋求系統的轉換途徑,而不是部分產品的改變。產業轉型是與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息息相關的。中國經濟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經濟起步的生存發展階段和可持續性發展階段。前一階段是以區域經濟和市場經濟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具有自發性、粗放型、數量擴張、廉價勞動力優勢、資源消耗等特點。后一階段是國家主導下的自主經濟發展模式,其特點是以自主研發、自主設計、自主品牌、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走可持續性發展的道路。從目前我國總體發展水平來說,基本上處于第一階段,但向第二階段轉型升級的時機正漸漸成熟。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以及與全球經濟聯系的日益緊密,作為我國改革開發最前沿的外向型企業最先感受到產品轉型和升級的壓力。面對全球的競爭,以及進口國對產品質量的環保、衛生、技術等等標準的提高,低價、以量取勝、資源型等產品的利潤和市場空間都受到了越來越大的擠壓,出口企業面臨著生存的危機。產品結構進行調整升級,從大規模生產的粗放型發展模式走向彈性的高精專集約化發展模式,已成為眾多企業的共識。浙江作為中國外向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2007年其產業對外貿易依存度達到了72.1%。從各產業集群出口產品的結構來看,受制于資源、環境、勞動力、土地等因素影響的情況還是相當明顯,出口產品的層次低、技術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情況尚未根本改變。眼下,浙江產業集群的發展有兩種戰略選擇:一種是成為國際客戶的產品加工基地,在世界分工中處于末端,繼續充當打工者的角色;另一種是產業集群的全球化發展戰略,通過構建國際營銷網絡,努力創造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品牌,占據產業鏈的高端。很顯然,實現后者戰略,打造具有持久競爭力的高級階段的產業集群是浙江外向型產業集群轉型和升級的最終目標。
二、浙江外向型產業在出口中遭遇的困境
(一)產業初級加工居多,產品技術含量不高
浙江產業集群以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為主,一般進入市場的技術門檻和資本要求不高,產品增值加工環節少而簡單。通過分析占有全國30%以上市場份額的義烏針織襪業、服裝、工藝品、文體用品、印刷包裝、玩具、化妝品、飾品、日用品、拉鏈、毛紡等行業,可以發現有一共同的特點----“四低”,即“產業層次低,產品檔次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其產品出口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成本優勢上,知識競爭能力很弱,由于這類產品需求彈性和可替代性很大,一些出口導向性企業,一旦國外定單大幅減少或失去,在國際市場競爭加劇及意外因素如經濟危機等影響下,企業產值大幅萎縮、出口效益大幅下滑不說,企業的生存都受到了極大的威脅。據浙江省工商局發布的數據,2008年全省注銷的私營企業達2.2萬家, 為六年來最高。
(二)集群內過度競爭,產業淘汰機制缺失
浙江產業集聚的地區,普遍存在過度競爭,即在壟斷程度低的產業中,由于生產企業過多,這些中小企業處于高度專業化分工狀態,許多企業的利潤率很低或陷于虧損狀態,一旦出現全行業衰退,經營者也很難使設備轉用或轉賣,所以企業主只能將經營艱難地維持下去,或偷工減料極力降低成本,使市場上產品質量不斷退化。在目前生產要素市場不健全、破產和兼并的法律和市場機制都不完善的情況下,浙江企業很難順利地從該產業退出,使低的或負的利潤率長期持續,產業難以實現更新換代,達到金字塔式理想的發展模式。從我國臺灣、意大利等地工業組織發展歷史上看,這種情況在企業集群密集的地區屢見不鮮。
(三)產業鏈開發深度欠缺
產業價值鏈要求各企業之間通過有效的分工和協作,實現生產的專業化,成本的最低化,以及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優化,從而增強企業整體競爭力并使利潤最大化。對于某一產業來說,如其內部的各個企業處于“分散、孤立”的狀態,缺乏有效的協作和開發,那么該產業內也就不可能形成有效的產業價值鏈。義烏小商品市場,主要以批發為主而發展起來的,目前已集聚了1萬多家企業,形成了紡織、服裝、工藝品、印刷、紙制品、金屬制品、文體制品和塑料制品等八大支柱產業。由于各個行業很大部分企業采用的都是攤位+家庭作坊式生產模式,基本是接單生產,市場拓展能力較弱,從原材料采購、產品加工、市場營銷、物流運輸等各個環節互不隸屬,加之經營規模較小,有能力按現代產業鏈要求對某個產業從設計、生產、銷售、服務等進行整合、深度開發的企業并不多,因此,當風暴襲來,僅靠簡單加工收取加工費、沒有產業鏈優勢的企業就很難生存。
(四)產業創新能力不足
義烏外向型的產業創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現在:1、經營模式滯后。市場經濟條件下,經營必須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之上,產權明晰、治理結構合理、管理高效是現代企業的基本特點。義烏很多企業都是從家族企業經營開始的,家族特有的仁愛、親情和道德等情感因素都時不時摻雜在企業經營中,使企業在管理制度的制定及管理的具體實施上標準多元化,軟化了企業經營管理本應有的剛性和規則適用的平等性,帶來的結果是產權不清、組織落后、管理效率低下。義烏小商品市場經過多年發展,截止2008年,年交易額超381億元,經營主體卻有數萬之眾,但真正上規模有實力的企業卻不多。經營模式的落后是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之一。2、創新人才缺乏。由于受政策、觀念、管理、體制等因素制約,人才-----這個現代企業發展最重要的資源,并未給義烏產業發展起到應有的作用。大的方面來說,國家對各類人才流動、待遇和管理等制度體系建設還不夠健全是部分原因,更重要的原因來自于企業自身。在義烏,中小企業占了多數,在發展之處只是簡單的加工,并不需要很高的專業技能,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需要專業的人才時,由于人才使用的高成本及人才觀念上的局限,往往棄而不用,致使企業發展難以更上一層樓,無論技術進步還是管理創新上,企業發展始終難以突破小規模、低層次的水平。
(五)應對國際環境變化及風險能力薄弱
造成企業應對國際環境變化及風險能力薄弱的原因,筆者認為受宏觀政策、國際環境和企業本身等幾方面因素影響。1、對外出口戰略的搖擺。多年來,我國在對外貿易策略上經歷了進口替代戰略、出口導向戰略和平衡發展戰略的不斷變化過程。這種外貿戰略選擇上的徘徊不定,對企業的生產定位、產品結構乃至整個產業布局等產生了直接影響,由于缺乏系統性的制度安排和良好發展環境,企業對外貿易的短期性和不穩定性大大增加,生產水平長期在低層次重復循環。2、匯率風險。近年來,國際金融市場匯率變動頻繁,特別是美元匯率波動劇烈,對以美元為主要結算貨幣的企業來說面臨著較高的匯率風險,加上幾年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不斷上升,使企業出口價格競爭力逐步下降。3、出口商品結構合理化進程緩慢。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將出口商品分為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并以這兩者在出口總值所占的比重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出口商品結構是否合理的標準。浙江目前的出口商品總體結構比約為1:6,已接近世界發達國家1:5的平均水平。但如果深入到出口商品的質量結構內部就會發現,浙江仍以低技術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抗風險能力并不強。
三、浙江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帶動出口的若干思考
(一)完善創新機制,提高創新能力
1、產品創新。其核心和目標是通過改革和改善產品結構,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逐漸退出以勞動力密集型為住導的低成本的生產模式。一方面,針對浙江產業目前發展特點,根據不同市場需求,不斷挖掘產品潛力,形成產品的高中低檔配備,拉長完善產業鏈。另一方面,在產品的科技含量和自主知識產權含量上有所突破。通過學習和借鑒國外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在產品創新方面的成功做法,鼓勵引進技術和再創新,充分利用制造業國際轉移的有利時機,重視從世界制造業強國引進制約產業升級的關鍵技術和行業共性技術,加快建設區域性產業技術開發研究,破解產業技術瓶頸制約[1]。
2、管理創新。浙江產業群中很多多數企業具有家族企業、夫妻店的性質,在經營管理上缺乏完善的制度,管理不規范,隨意性較大,一方面,這樣的管理難以生產出滿足國外客戶高水準質量要求的產品,另一方面,國外客戶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客戶,提出的各種技術、環境、衛生等質量標準以及非關稅壁壘措施,甚至產品認證規范包括的勞動保障、人權、福利待遇等要求,嚴格來說,浙江很多企業的運作規范和治理結構都難以達到其要求。因此,除了管理制度進行完善提高生產效率外,隨時更新觀念適應國際市場要求應是管理創新的另一層含義。
3、模式創新。第一,實行行業經營模式創新。浙江產業的優勢在于制造業,可以利用制造業集群優勢發展相關產業,如現代服務業等。大力促進開發區向新興產業區和城市新區轉型,把工業開發區、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改造成為具有城市功能和形態的新興產業區,率先完成從低附加值制造業主導向“設計、制造、服務”一體化融合的高附加值制造業主導的跨躍[2]。第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利用產業集群所在城市的輻射和帶動效應,培育新的產業,推動制造業的升級和現代服務業的成長。第三,實現產業轉移。城市由于土地開發,市場占有等因素的制約,提高企業的競業成本,實現產業轉移,向郊區、農村和周邊,尤其向中部城市轉移,按照“市場配置資源——民眾創造財富——企業自主經營——政府搞好服務”的模式使新的工業開發區與主城區融為一體。
(二)國際營銷渠道創新
現代的開放型經濟不僅包括活躍的進出口貿易,還包括資本、技術、勞務和人員的全方位流動。要把開放型經濟建設置于全球分工和競爭的框架內,把促進自主創新、產業升級、經濟轉型作為參與國際分工的重要目標,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融入國際產業分工過程中提高浙江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1、加快轉變對外貿易方式,逐步發展轉口貿易和離岸貿易。國際貿易的變化趨勢表明,充分發揮開發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在對外開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發展轉口貿易和離岸貿易,并帶動相關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發展。
2、培育浙江本土型跨國公司。經過較長時期的資本積累和歷練,浙江有實力的企業已經將觸角伸向國外,建立自己的國際營銷體系,并參與到全球生產網絡之中。
3、建立海外銷售網絡。利用這樣的網絡可以將產品直接銷往海外市場,減少中間環節,直接接觸客戶,了解客戶對產品的需求,并隨時進行調整,甚至可根據情況變化在當地直接進行產品生產,突破各種貿易壁壘的限制。做到這些需要企業具備較大的規模和實力作為后盾,目前義烏已有一批這樣具備條件的企業。
4、收購當地銷售渠道。由于市場結構、消費習慣和文化等的差異以及市場渠道、人力資源、社會關系等知識信息缺失,企業建立的銷售網絡有時會很難迅速融入當地社會。收購海外的下游企業就能順利解決產品供應、財務、法務、人力資源管理及政府公關等諸多問題,迅速打開銷路。如浙江萬向收購美國第三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之一舍勒公司就是一個成功案例。
點擊次數: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