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目前,零售業在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越發凸顯。金融危機背景下,國內零售企業究竟該如何應對?該走向何方?在日前由中國商業聯合會與蘇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09年(第四屆)中國零售商大會暨中國商業地產交流交易會”上,與會代表普遍認為,做強區域優勢、轉變經營方式已成為零售業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
金融危機背景下,國內零售企業究竟該如何應對?該走向何方?日前,由中國商業聯合會與蘇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09年(第四屆)中國零售商大會暨中國商業地產交流交易會”上,與會領導、專家以及企業代表紛紛表示,做強區域優勢、轉變經營方式已成為零售業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
做足區域優勢
目前,零售業在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越發凸顯。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研究所所長張燕生在零售商大會上表示,今年一季度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4%,投資的貢獻率是2%,進出口的貢獻率則是負0.2%。
“根據我們研究所的研究發現,美國金融危機將導致我國經濟增長率減少1.5%~1.7%,這正好與我國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的拉動效果相抵消。因此,今年我國GDP增長能不能實現保8%,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今年城鄉消費和民間投資以及政府在今年有可能出臺的新的經濟刺激的措施。”張燕生說。
那么,零售業如何才能為經濟增長做出更大貢獻呢?事實上,國內零售企業特別是做足區域優勢的零售企業已經為行業做出了表率和標桿。
本次零售商大會期間,備受業界矚目和期待、由中國商業聯合會與中國商報社主辦的“2008-2009(第四屆)中國零售業年度人物”舉行了評選揭曉典禮和隆重的頒獎儀式。上海百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真誠、成都伊藤洋華堂總經理三枝富博等十四人榜上有名。
記者發現,此次中國零售業年度人物中,絕大多數都是來自區域零售企業。例如,蘇州人民商場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謝懷清帶領公司全體職工上下齊心,加大促銷力度,強勢擴大市場份額,保持公司高速發展態勢,實現了全年銷售突破20億元的奮斗目標,名列蘇州市商業企業首位。
北京當代商城總經理金玉華以“五大營銷組合拳”全面應對市場挑戰,有效遏制了銷售增速放緩的趨勢。2008年當代商城實現含稅商品銷售額118645萬元,同比增長12.53%,再創全年經營業績歷史新高,并位居京城百貨店年度銷售增幅前列。
在超市業態中,區域做強的地方超市連鎖企業也成為本次大會上的一大亮點。北京物美商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堅忠在談到自身“根據地”發展戰略時表示,物美在過去幾年當中,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杭州、寧夏這幾個區域開店,最近也是集中而不是到處開店,主要集中在天津和杭州兩個城市。
無獨有偶。福建永輝憑借獨到的生鮮加服裝、超市加標準超市、生活用品超市等發展模式做足區域優勢,取得了驕人業績。據悉,永輝80多家店平均日銷售額是45萬元,日銷售額超過70萬元的門店超過60%,促銷一天銷售額平均300萬元的門店占了整個門店總數的45%。有些門店的銷售額甚至是相鄰的家樂福超市的1.5倍。
當然,區域零售企業的成功與其不斷創新經營方式密不可分。
創新經營方式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任興洲指出,金融危機和經濟回調期是促進零售業調整的一個好時機。我國零售業經過前幾年的超高速增長,積累了大量矛盾,像招商式的盈利模式等。她呼吁零售業必須進行經營方式的創新,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上海商學院教授顧國建也表示,今后我國零售業應該堅決地推進自主經營,沒有自主經營就不可能形成核心競爭力。自主經營模式就是為了根本改變中國商業招商式的盈利模式,就是要改革通道收費盈利等模式的蔓延。
談到自主經營的案例,顧國建認為許昌胖東來時代廣場是一個典型代表。在6萬平方米的購物中心里,醫藥、玩具、電玩、香煙、部分服裝、超市等大概9個業態都是企業自己經營,218個服裝品牌自己做了1/3。顧國建認為,上海百聯招商采購中心是百聯集團近年來做得非常成功的事例,代表了中國大型百貨企業的未來。“上海百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真誠能獲得中國零售業年度人物是有道理的。”
北京長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宋清介紹說,“北京市有一個賣鞋的商家,到處做廣告,開3個連鎖店,每年賣出鞋子上千萬雙,優勢就是價格低,那么這個企業是不是利潤也很低呢,不低,其通過自營的形式,獲取的利潤并不低,整個收款臺經常有排隊的消費者。實際上百貨店也都非常關注這樣的變化,這是經營結構的變化。”
本次零售商大會期間,由中國商報社總編輯范識宇主持的“人物對話:零售商的明天是危機還是生機?”環節中,北京當代商城總經理金玉華透露,當代商場拿出了6項政策來改善零供之間的矛盾,提出了超額降扣、提前結算,甚至可以預結算等政策,受到了供應商,特別是中小供應商的一致好評。“我覺得一味打價格戰不是方向,應該通過抱團取暖為供應商解決困難。所以,企業銷售上升和我們的政策提供有很大的關系。”
同樣,天津一商友誼名都百貨前瞻性地把握了商業發展業態組合多元化趨勢,創造了零售企業利潤增長新模式。在擴銷增效的同時,構建了“提毛利、保收入、引業態、壓費用”多層次創利體系,成為企業新的、穩定的利潤增長點。
政府和協會的引導
任興洲認為,在如何進行經營方式創新方面,政府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積極引導大的產業和業態的導向,關注民生狀況,滿足基本需求,增強消費的便利性,有一些是政府可以提供的,而協會如何領導會員進行行業的整合和優化結構,同樣是非常重要的。”任興洲說。
出席零售商大會的商務部商貿服務管理司副司長王曉川指出,“零售業應該堅定信心,從容認真地應對我們所面對的困難。10多年的努力,我們不僅完全掌握了諸如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特許經營、專業代理等一系列新方式、新業態,而且有充分的能力和經驗駕馭這些方式和業態,使我們在商業的發展過程中,找到了我們自身的通路和渠道。”
不過,王曉川指出,我國社區商業還存在諸多不足,有必要加大工作力度,在這方面多做工作,以滿足、配合和便利民生。更重要的是,要創新商業管理和商業經營,為促進消費、引導消費、擴大消費做出更大努力。
中國商業聯合會會長何濟海指出,中國零售業正處于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也處在一個特殊的經濟環境之中。零售商來參加大會,已代表他們對未來發展的信心;而大會所備內容,將幫助他們面對市場回暖前景樹立更大的信心。無論如何,中國零售商都會不畏艱難、昂首前進,以信心和實力去迎接任何挑戰,走向未來!
記者了解到,在中國商業聯合會貿仲委商業專業委員會第三次工作會議上,中國商業聯合會領導也表示,將繼續在商業流通領域從事仲裁宣傳和仲裁協議的推廣工作,開展商事糾紛多元化解決方式的調研,為行業維權。據了解,每年在商業流通領域發生的幾萬起爭議中,爭議金額在百萬元以下的占多數,大多發生在連鎖超市與供貨商、百貨零售與經銷商、特許經營商與加盟企業、批發市場交易商與市場、網上購物等無店鋪銷售買賣方及商家與店鋪業主之間。因此,建立貿仲委商業仲裁中心或調解中心,負責調解或受理國內商業流通行業中的中小仲裁案件,是必要的。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或許,在政府、行業和企業等共同努力下,我國的零售業將和其他行業一樣,更加繁榮。
中國本土零售業比拼 亟須回到競爭力“原點”
在經歷了一輪輪以“規模求效益”的“圈地圈錢戰”之后,中國本土零售業開始回到“每平方米、每分鐘”競爭力比拼的“原點”。
8月18日到20日,在深圳召開的“2007中國零售商大會”論壇上,無論是來自政府主管部門的領導、零售業界權威專家、學者還是企業界人士,在縱論中國零售業的宏觀走勢時都不約而同地提到同一個觀點,零售業競爭應走出求“量”的誤區,做“質”的文章,零售業要保持長期有序發展亟須在競爭效益上下功夫。
增速明顯的背后
中國零售業的高速增長現象,顯然不僅限于眾多國際企業聚集的中國大城市,全國的零售行業都在為之興奮。出席“2007中國零售商大會”的商務部部長助理黃海首先用一組增速明顯的數據為大會奠定強勢基調。
零售業增速如潮。2006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6410億元,比上年增長13.7%,創1997年以來最高增長率。人均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9元,比上年提高1.8元。
零售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持續提高。200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GDP的36.5%,剔除價格變動后的實際增長率達到12.6%,高于GDP增長速度1.9個百分點。零售業在全國新增就業人口中所占比重繼續領先。
黃海指出,零售業發展推動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加快,金融、日用品銷售增幅保持在20%至30%之間,汽車、珠寶等消費增長尤其加快。零售企業效益普遍改善,2006年中國連鎖百強總銷售規模比上年增長25%。各種零售業態共同發展,目前我國商業領域20多個零售業態,包括百貨店、專業店、購物中心等共同發展,百貨業走出低迷,區域型單店模式向全國型百貨連鎖模式發展。城鄉結合發展快速,由于國家重視三農,推動農村產業的快速發展,城市與農村消費品零售額增速相差1.7個百分點,差幅比上年縮小。連鎖經營擴大到整個零售業態。
可觀的繁榮背后,卻也有一些潛伏的隱憂。黃海指出,在零售業迅猛發展的同時,問題也同時凸現。
首先是國內消費需求增長滯后于投資和出口增長。黃海指出,2005、2006年我國進出口額分別增長23.2%和23.8%,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6%和2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只為12.9%和13.7%。黃海分析,重復投資造成生產能力過剩及損失浪費,出口快速增長形成的貿易順差,都是這種需求增長結構導致的結果。
流通領域信用缺失現象依然嚴重。大量假冒偽劣和侵犯知識產權的產品實現銷售牟利,零售企業任意占壓資金、拖欠貨款、做假賬及促銷中的價格欺詐、購物返券等至今未獲解決。
流通環節多和流通成本高的問題仍然突出,尤其是物流費用高的問題。此外,零售業高級管理人才的缺乏問題日益凸顯,高管人員跳槽現象頻出。
黃海尤其提出,目前國內零售企業仍處于在拼規模和銷售額絕對量指標的增長,而很多相對指標往往被忽視了。“國內零售企業應增強企業競爭力,進一步把企業做強,才能應對未來的機遇和挑戰”。黃海表示,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將成為今后一個時期零售業政策的出發點。
中國商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張庶平同樣表示:“我們應更關注零售業質的提高,只有高質量的增長,才是可以持續的科學的發展。
大不等于強
中國的零售企業“做大”情結素來很重,而政府主管部門以及行業協會、專家學者對此的關注也由來已久。但事實卻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宋則所言,目前國內每年的企業排名諸如零售業百強、連鎖百強等榜單,無不是以店鋪規模數、銷售額作為主要衡量的標準。
“要把‘質量’作為企業發展的評價標準,而非簡單的數量和規模。”剛剛獲得“2006-2007中國零售業年度人物”殊榮的宋則指出,中國零售企業還處于拼規模、拼銷售額這種絕對量指標的增長上,而利潤率、人均銷售額、單位面積銷售額以及各種配送率這些相對指標往往被忽視,企業的“強”并未能體現出來。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特約研究員、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張經則用一些讓人尷尬的數字指出:大不等于強,而強是零售企業尤其是中小零售企業更要努力的方向。
“堪稱國內百貨連鎖擴張模范的王府井百貨公司,其12年的總營業額卻只相當于沃爾瑪的1%。中國4000多家中級以上旅行社一年7000多億人民幣的旅游經營額,不及紐約曼哈頓島上10間國際旅行社之和。”張經直言,人們常常耳熟能詳的“做大做強”對中國零售企業而言存在誤導。
張經認為,單純主張做大做強是中國零售企業的出路,容易使中國零售企業特別是中小零售企業走向一個盲目拼規模、盲目拼資本的境地。“在零售商業中,有形市場在市場的支持下跑馬圈地,造成空市場和閑置市場逐年增加。而對于無形市場的理解更是淺嘗輒止。有的人認為零售商市場是一個地方發展的標志和前提,造成包括大賣場在內的網點數量已經遠遠與我國目前社會的消費能力相脫節。”
而外資正是看好了國內市場的這一點迅速搶灘零售市場。由于國內有形市場建設的無序,以及外國零售商市場對中國市場的擠壓,怪現象因此出現。據統計,家樂福網點數量僅占全球的7%,利潤額卻是全球的25%。
“現在本土零售企業的平均凈利潤是1%至2%,是外資企業平均利潤水平的一半。或許部分區域市場的企業還能獨善其身,但是與外資有過貼身肉搏的企業都深感到自身‘虛弱’。”按照德利多富的價值鏈分析方法,零售業的價值鏈有兩條:一是基礎價值鏈,由采購、倉儲、配送、零售等組成;另一條是輔助價值鏈,由財務、人力資源、辦公、后勤等組成。而企業的成本也由價值鏈上的相應環節產生。
通過對近幾年國內本土和外資綜合性大賣場的研究,德利多富發現,外資超市的坪效(計算商場經營效益的指標,即單位面積可以產出多少營業額)是3萬元/每平方米,本土企業是1.3萬/每平方米。外資超市的單店營業額是本土企業的2倍多。還有外資的損耗率、人力成本是本土企業的一半,而庫存天數外資是30天,本土企業是45天。因以信息化助推中國零售企業門店效益提升的拓荒者角色而榮獲“2006-2007中國零售業年度人物”稱號的德利多富中國區零售系統部總經理楊德宏指出,這些都說明本土企業的營運效率比較低。此外,本土企業在供應鏈的成本管理上也觸目驚心。
百川道咨詢首席顧問戴春華認為,經過十年發展,中國零售業一直苦苦追求競爭力,走過了很多彎路,如“圈地運動”,盲目引進風險投資的“圈錢運動”等。但事實證明,在食品為主的購物廣場及超市并未產生可持久對抗外資商業的區域品牌和全國品牌。
持同樣觀點的還有科特勒咨詢集團(KMG)上海分公司總經理劉登義,其在談到當前中國零售業現狀時指出,“目前,中國許多零售企業在經營上都上了規模,但其效益卻沒出來。”劉登義認為,由于國內零售企業在打造品牌的意識方面還較欠缺,隨著國際零售品牌的大舉進入,一些中國的傳統零售品牌將逐漸被淘汰。
疏解“藥方”
在剖析背后原因之外,專家、學者還從不同角度、層面給國內零售企業隱現的危機開出了“藥方”。
宋則從經濟全局的角度提出了新時期零售企業競爭力全新的評價標準——競爭力系數:即看企業業績在對應業績中的份額,與該企業的資源占用在對應資源占用中的份額之比。他認為,如果采用“競爭力系數”這種新評價體系,零售企業的思維就可以從外延擴張向內涵集約式經濟增長轉變,企業將更清楚其努力方向,以走出絕對量主導的原有計劃經濟的體系。
“無論大企業、小企業還是一個行業,無論你是全民所有制還是民營企業,拿利潤來說,不是看你利潤增長多少、銷售增長多少,而是看你是不是比上年的比重上升了。這才是過硬的指標,才有可比性。這樣大小企業可以放在一個標準下對比。這時候我們會發現有的企業大而弱,有的企業則小而強。”
宋則提出應該以一種新的財富觀來理解流通業,那種以盡量少投入得到最多產出的思維來分析流通業是不夠的,即使是少投入大產出,還要考慮產出在每一個時間是否處于最有效的狀況,要看產出有多少是處于發揮作用的狀態。而流通業要做的最根本的就是減少沒有發揮作用的產品在全社會所占的比重。
宋則認為,零售業要注重長期戰略和中近期目標的緊密結合。“目前,深層次、高層次的競爭階段還沒有在中國普遍出現,還沒有圍繞服務展開競爭。”在這方面,宋則提出零售企業要把遠的戰略上的問題和眼前的事腳踏實地的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地開展企業的流程創新和細節創新,實施“顧客優先”計劃,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利潤率”。
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唐韶娟更是為零售企業詳盡闡述了如何進行內部管理流程的打造,其提出了優質流程的三個標志:簡單化、專業化、標準化。
張經則從政府主管部門應營造有利于中小零售企業生存發展的社會環境入手,呼吁政府應該建立中小企業的保護墻,保護中小企業家做穩做長,政府同時應轉變行政職能,給市場更多主導機制。而對于零售企業自身,張經的觀點是,“國內本土零售企業更要在質量上下功夫,要在綜合競爭力上特別是要對自己擁有的知識產權、自己的服務態度、服務精神和服務價值上下功夫。”
香港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則指出,中國的零售企業要想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獲得成功,最缺乏的既不是資金,也不是技術、人才和管理模式,而是是否能抓住零售業的行業本質。“找到競爭力的‘原點’,構建別人無法模仿的戰略能力,才能創造出長期競爭優勢。”
楊德宏還從信息化建設的角度提出國內零售企業應完善現有基礎的管理體系,提升信息技術的利用價值方面給零售企業給出良策。
“依賴標準化制度與流程是連鎖最本質的核心。”戴春華指出,下一步中國零售業最應該“圈管理”、“圈人才”。劉登義認為,中國零售商除了不斷完善企業經營外,還更應該注重打造出自己的零售品牌來,這樣才更具有市場議價能力,有較高的利潤回報率,零售企業自身的生命周期才更長久。
專注本土優勢
縱深來看,正如中國零售業被大家所看好同時又爭議不斷的事實,2007年及今后一段時期中國零售企業直面的同樣是增長空間與挑戰同存的問題。
黃海表示,隨著WTO后過渡期的基本結束,中國零售業將加快與國際接軌。而零售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責任也將更加重要。今后一段時期,我國流通產業的投資主體將更加多元化;外資以獨資方式進入中國市場的步伐加快,并積極向二、三線城市擴張;應對外資零售業的挑戰,國內零售業整合趨勢進一步加強,不同所有制企業間的并購重組呈常態化;專業型零售店強勁快速發展;主要流通企業的規模繼續擴大,將出現若干家初具規模的大型零售集團;農村消費和農村市場進入加速發展期;現代信息技術在流通領域得到進一步發展;零售業的節能與降耗工作進一步加快;食品價格上漲趨勢將繼續存在。
但令人欣慰的是,在中國零售業走過的十年歷程中,一批零售企業尤其是“小而強”的區域零售企業在摸索中已然找到一些解決方法,其中專注發展本地優勢成為諸多零售企業集中凸顯的趨勢。
正如CTR市場研究公司在全國15個重點城市針對10000個家庭消費的調研顯示的那樣,在三個競爭激烈的特大城市里,家樂福、沃爾瑪等并不占絕對優勢,這在上海尤為顯著。以超市為例,順天府、首航國力、興安百貨、宏成超市、勝佳超市和信和超市、永輝超市、嘉榮超市等特大城市中的成長性超市企業,以貼近社區、價格優勢和氣氛親切創造出有競爭力的購物頻次。
事實上,對于零售業而言,在本地市場擁有不可撼動的地位比在全國市場具有優勢更能帶來經濟利益。此屆以零售商身份榮膺2006-2007中國零售業年度人物的眾多零售企業領軍人物,就是將“小而強,區域為王”的零售競爭策略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典范。
從全國來看,江蘇蘇果、武漢中百、石家莊北人集團、北京翠微大廈、廊坊明珠商業、內蒙古民族集團、哈爾濱中央紅、上海東方商廈等在市場份額上并不占優,但從顧客忠誠度及利潤率來看,它們在區域市場卻擁有絕對不可撼動的優勢,這無疑是目前零售競爭的一種策略。
資料顯示,蘇果占據南京超市業態60%以上的市場份額,區域品牌第一;中百連鎖超市網點數量、銷售規模、經濟效益連續7年雄踞湖北商業龍頭地位;北人集團是河北消費者口碑最佳的商業集團;翠微大廈以利潤年增長32.92%的增幅及奧運服務標準為北京十大商業品牌之首;上海東方商廈始終在外資百貨微利競爭中穩創高利潤營收。
商貿批發市場規范化管理模式探討
內容摘要:商貿批發市場在我國商業經濟價值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其存在的種種不規范經營行為使商業秩序產生了混亂,影響了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為此本文提出,商貿批發市場規范化管理模式即現代企業組織形式,并限定投資者和經營戶的法人資格,統一收費,建立內部管理制度、市場退出制度及質檢服務和質量保證制度。
關鍵詞:商貿批發市場 規范化 管理模式
如今,我國的商貿批發市場已從最初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補充形式轉變為傳統國有批發渠道的替代者,從而成為超市和百貨商廈重要的商品供應商,在商業經濟供應價值鏈中占有一席之地。在筆者的調研中,有些超市和百貨商廈明確承認其部分商品是從商貿批發市場進貨,總量約在30%左右。而商貿批發市場承擔的稅負和接受的管理卻與國有商廈和超市不在同一個水平上,這使商業秩序產生了混亂,影響了我國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而且大中城市的商貿批發市場是城市周邊郊區與農村市場的主要商品供應商,不規范經營的種種行為勢必會影響到農村市場的正常經濟秩序和商品質量,危害廣大農民的利益。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并正向縱深方向發展。前一階段忽略的市場秩序建設問題所帶來的種種不良后果現在已成為嚴重阻礙經濟改革進一步深入的瓶頸,不建立秩序,市場經濟就不可能順利發展下去。大中城市的商貿批發市場是我國市場經濟最初的產物,也是不少地區市場經濟的啟動器,因而也是規范化管理的重點。
商貿批發市場規范化管理的必要性
不少商貿批發市場的成功經驗說明:不是因為商貿批發市場不為時代所需,而是商貿批發市場的經營管理模式落后于時代的要求。商貿批發市場應按現代化的企業組織形式組建,按現代化的企業運作方式運行,在現代企業經營理念指導下,實現現代化的企業經營管理。
商貿批發市場為其他經營者提供經營場所,是一種特殊的商品經營方式,它有自己的經營特點,但它應同任何其他企業一樣,必須遵循現代企業經營理念,按現代企業管理方式進行管理。小地主式的資產經營是最原始的經營方式,如果不進行必要改革,吸引不了經營戶和消費者,就會同經營不善的企業一樣破產倒閉。
商貿批發市場規范化管理的思路
商貿批發市場規范化管理的模式應包括:投資者和經營戶的法人資格準入限定;信用體系的確立;統一收費;提供質檢服務和相應質量保證制度;市場內部管理制度的健全和監督核查;違規的判定程序、處理措施及退出等。
(一)限定法人準入資格
1.投資者資格限定。這一限定應包括兩部分:首先,商貿批發市場的投資者應是經過現代企業制度建立起來的現代企業,不是現代企業的不許從事此類經營活動。這一基準資格要求的目的是提高市場主辦者的經營層次和經營水平,避免行政行為和低層次的盲目建設行為,同時有助于將批發市場的稅收同其經營戶的稅收分開,對其獨立征稅,并實施其他嚴格的管理措施。其次,制定投資者的信譽、資信最低標準,達到標準的才可允許從事這類項目的投資和經營。
2.市場經營戶資格限定。市場經營戶也要求必須是經過現代企業制度建立起來的現代企業(蔬菜瓜果批發市場除外),目的是提高經營戶的總體經營水平,鼓勵理性經營。目前,商貿批發市場中仍存在為數較多的個體零售經營戶,他們的數量占到50%甚至還多。他們多數沒有代理權,受制于總代理,批發優勢較小,發展速度緩慢且魚目混雜,極易出現假冒偽劣等不規范經營行為,并造成商貿批發市場和零售集貿市場的角色混亂,為商貿批發市場的規范管理和嚴格納稅增加難度。
資格準入是規范批發市場投資者經營行為和監控經營戶經營行為的前提,它以投資者和經營戶的法人資格界定,信用體系的建立等作保障,如果暫時無法實現,也應規定出這類經營戶所占的最低比例,筆者認為不應低于80%,比例越高,市場經營越理性、越容易規范管理。
(二)統一收費
筆者認為,商貿批發市場應該像商廈和超市一樣實行統一收費,雖然做到這一點難度較大,但商貿批發市場不僅可能而且必須做到這一點。目前,不少市場已經吸收了商廈或超市敞開貨架的內部布局優勢,目的是給消費者創造身處商廈或超市的感覺,增加消費者的信任程度,吸引消費者,應該說這已經為統一收費奠定了基礎。收費不統一是商貿批發市場稅收不力的根本原因,它使經營戶少報、漏報、瞞報應納稅額而無據可查,造成巨額稅收損失無法追回。實行統一收費既可以健全經營戶經營紀錄,監控經營戶的經營狀況,又可以堵塞稅收漏洞。不論是否批零兼營,只要統一收費,稅收就一點都不會少。統一收費既是商貿市場規范管理的難點,又是起點。不實行統一收費,任何規范管理的措施都是治標不治本的形象措施,不可能實現規范商貿批發市場經營的目的。
(三)質檢服務和質量保證制度的建設
目前,消費者如果在商貿市場買到不放心的商品想檢驗質量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首先必須尋找接受檢驗業務的質檢部門;其次支付價格不菲的檢驗費用;最后耐心等待檢驗結果。其中每一個環節都要消耗消費者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可能還得承受商品被毀的損失。面對這么多的困難,消費者多數都會明智地知難而退。也可以說,消費者在假冒偽劣面前是弱勢群體。形成這種現狀的根本原因是我國關于商品的質檢制度嚴重滯后于商品經濟發展的要求。要想從根本上杜絕假冒偽劣商品,商貿批發市場就應該提供所售商品的質檢服務和相應質量保證制度,不具備商品檢驗和質量保證的批發市場不得投資經營。
(四)內部管理制度要求
商貿批發市場的正常運營應該有嚴格的內部管理制度做保證,包括進貨和出貨發票制度、明碼標價制度、售后服務制度、健全內部經營紀錄制度及財務制度、完善內部配套服務設施制度等方面內容。
(五)市場退出制度
工商部門應明確規定商貿批發市場的管理標準和退出制度,建立市場投資者和經營者誠信體系。對銷售假冒偽劣產品、違反市場質檢制度或坑騙顧客等違反誠信的經營戶和市場,按規定給予相應處理或清退出市場。
商貿批發市場的整合方式
規范化管理模式勢必引起商貿批發市場的整合,整合的過程既是商貿市場實現規模經濟、功能完善的過程,也是商貿批發市場尋求特色定位的過程。商貿批發市場的整合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
數量整合。各地區可根據自己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需要,制定商貿市場發展規劃,包括區域分布和數量規模,要嚴格執行規劃,超出規劃的市場不予批建,盡量將資源浪費消滅在未形成之前,同時鼓勵現有的商貿市場合并,關閉因管理不善而不能吸引消費者的市場,減少市場數量,提高市場競爭力。
功能整合。商貿市場的主要功能應是商品集散和交易、帶動其他產業和發展地區經濟,而目前只達到了商品集散和交易功能,沒有真正發揮商貿市場經濟啟動器,帶動產業和地區經濟發展的作用。所以政府應該引導商貿批發市場利用其對運輸、生產制造、農產品深加工、服務等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完成更高層次的功能,發展進而提升區域經濟實力。可鼓勵已完成資本積累的經營戶投資相關產業或區域特色產品的生產;還可利用商貿市場的優勢,形成物流集散或生產、加工、銷售的大型經濟聯合體。
構建特色市場。同一模式的簡單模仿必然加劇整個商品市場的競爭,因而每一個商貿批發市場都應該創建自己的經營特色,形成自己獨特的經營特點,用他人沒有的特色贏得經營戶和消費者,沒有特色的市場將最終被其它市場整合。特色可從產品種類、信息等配套服務、結算方式、電子商務等方面構建。
形成完善的商貿市場經營體系。商貿批發市場應該形成更加鮮明的批發與零售的經營體系,理順內部關系。大中城市的商貿批發市場應以總代理商的批發為主,零售商為輔;無產、供、銷優勢的縣、鄉、鎮的商貿批發市場應以零售商為主;具有某一特色產品供產銷一體化功能的縣、鄉、鎮如果形成了這一產品的規模經濟優勢,并能吸引到足夠的總代理商,也可以批發代理商為主,如浙江的帽子城等。各地的商貿批發市場可以本地區的特色產品為龍頭和核心,形成緊密銜接的批零銷售網絡互通有無,實現東西南北融會貫通。這樣,既可防止濫建商貿市場和盲目擴大市場規模又可幫助商貿批發市場自我整合,形成批零銜接的優化市場體系,節約社會資源,同時還可實現商品經濟的大流通和大發展。
市場經濟的縱深發展對流通領域內部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貿批發市場與超市、百貨商廈等流通領域的經營方式究竟誰會占主導地位,目前還無法做出肯定回答,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既然商貿批發市場對其他商業業態的滲透能力極強,那么它的規范發展必將有助于我國良性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
參考文獻:
1.劉敏,關輝國,柳春巖.商貿批發市場規范化管理的問題研究.開發研究,2004.2
2.任興洲.我國商品批發交易市場發展的現狀與趨勢.經濟縱橫,2000.8
點擊次數: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