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那些在平地上突然拔起的新興專業市場項目,和興辦者隨時迸發出來的新概念,正在不斷影響業界衡量一個專業市場項目的標準。先是從幾億元開始,然后我們馬上看到了投資規模高達30億元、40億元甚至50億元以上的,以及攤位容量在2000個、4000個甚至更多的專業市場。
就東陽世界貿易城的話題,我們關注的焦點是,一旦這些慣性巨大、掉頭緩慢的巨輪撞上冰山時,其風險將由誰承擔?又會付出什么樣的代價?
“群城記”陸續上演
長三角地區陸續上演“群城記”已不是新鮮事。去年以來,在“市場帶動房產”理念的驅使下,各地興建大規模專業市場乃至市場群的積極性陡增。僅以輕紡城為例,據不完全統計,長三角地區在建的“輕紡城”項目已有10多個,投資總額逾百億元。
其中常熟國際服裝城建筑面積13萬平方米、總投資6億元;在其相距不到30公里的蘇州相城區,在建的中國國際服裝城占地62公頃、總建筑面積約100萬平方米,總投資50億元;無錫開建了總占地面積1200畝的無錫東方國際輕紡城;上海國際家紡產業園總占地面積約130畝,總投資逾20億元;此外,位于上海楓涇鎮的上海服裝城規劃用地500畝,總投資達5.6億元。
“市場群”更是倍受原先商貿相對落后的城市關注。在蘇州新城,四大市場(包括蘇州車市、機電五金市場、鋼鐵市場、貨運市場)構成的金閶市場群正在開工建設。與此類似的,位于杭嘉湖平原中心的杭嘉湖家居大市場,占地面積達到651畝,建筑面積超過50萬平方米,涉及建材、五金、家電、家具、服裝等近10個行業。
在蘇錫常地區,記者親身體驗到兩大投資30億元以上的同類新市場相距不過3公里的現實。蘇州車市總經理王衛兵告訴記者,幾大市場在這里同時動工,同時招商,將來幾乎還是同時營業,對經營品種類似的市場來說,絕對有風險。
與此類比,根據義烏國際商貿城第三期的規劃,在經營品種上很可能包含老市場中實力雄厚的針織產品。東陽世界貿易城之前的招商目標無疑與此重復,當然面臨類似的風險。
在“母市場效應”顯著的地區,周邊同類的專業市場可能會走向萎縮和消亡。浙江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金祥榮表示,當一個市場具有一定規模之后,就會產生“母市場效應”。以義烏市場為例,在其輻射作用擴散的同時,周邊市場萎縮是一種必然趨勢。
義烏小商品城集團有關人士對此的理解是,“母市場效應”在義烏已經得到充分展現,由于其規模成本和搜索成本的下降,現在很多其他專業市場的經營戶,不得不考慮進入義烏設點擺攤。
簡單復制難以成功
從以往經驗來看,制約專業市場發展的因素很多。對現有專業市場的簡單復制,未必能帶來繁榮。關于義烏市場是否可以簡單復制,浙江工商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易開剛告訴記者,簡單的市場復制在浙江已經完全沒有可能,“因為馬太效應已經非常明顯,專業市場已經出現了強者恒強的局面。可以預計的是,義烏市場再往后發展,周邊還會有更多的市場遭到吸納、整合。”
在東陽世界貿易城的興建現象中,我們姑且不論是否重復建設的問題,單從浙中城市群的功能規劃角度來說,簡單地興建大規模市場,是否真的是在進行城市對接?畢竟并不是每個城市都具備商貿優勢,也并不是每一個地區都必須成為商貿城市。
浦江水晶節挪到義烏來舉辦就是一個浙中城市群間優勢互補的典型例子。眾所周知,浦江縣是全國聞名的“水晶之都”,生產的水晶玻璃珠和水晶工藝品占全國市場的6成以上。浦江擁有自己的“水晶城”,而且曾經每年在本地舉辦水晶節。到2003年以后,浦江縣提出要主動接軌義烏市場,接受輻射,共享資源,主動融入區域經濟發展圈,把水晶節辦到義烏去。這一提議也得到了義烏的響應。那一年,在展位非常緊張的情況下,義烏仍在會展中心集中安排了17個展位。浦江縣進行了統一布置,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水晶玻璃工藝品展區,參展的浦江人紛紛表示,在義烏辦水晶節,見到的客戶更多了,所以他們比往年拿到了更多的訂單。
大項目招致風險集中
讓我們將視線放到國外。在印度,人們已經認識到大項目所帶來的高度集中的風險。印度央行今年要求各銀行為發放給房地產開發商的貸款提取壞賬準備金,這一決定將提高開發商的融資成本。據英國金融時報消息,印度的經濟特區建設已經變成了一種單純的地產游戲,經濟特區多達65%的土地被用于核心活動,諸如建設住宅或寫字樓、大型購物中心和醫院等。一些人士開始發出呼吁,要求政府在向可疑項目提供財政優惠時愈加謹慎。
在長三角地區,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在鼓勵企業上馬大型項目,專業市場由于項目和地位特殊,往往連帶有不少土地、貸款等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成為了吸引資本的香餑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不久前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在一些地方政府,土地直接稅收及城市擴張帶來的間接稅收占地方預算內收入的40%,而土地出讓金凈收入占政府預算外收入的60%以上。
這恐怕是大項目得到地方政府支持的最大動因。更令人關注的是,許多新興市場的舉辦資金,除了一部分是開發商自身投入外,很大一部分是政府協調下的銀行貸款。從長期看,銀行承擔了很大的風險,銀行貸出的資金很有可能成為最終的犧牲品。
市場一旦發生變化,商鋪經營者經營不善,不能及時向銀行還款,最后只能將高價商鋪抵押給銀行或低價轉手,但這時商鋪本身的價值已消失殆盡,泡沫也最終破滅。可以想像,跟風而上的一些大型專業市場,開業后一旦經營不善,損失將由擁有產權的經營戶、給予他們貸款的銀行、參加投資的企業主體,以及出讓整塊土地的地方政府共同承擔。
點擊次數: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