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澎湃新聞
在改革開放40年史詩般的征途中,地處浙江中部的義烏從“無中生有”到“無所不有”,不僅創造了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場的奇跡,也使自己成長為折射改革走向的“風向標”城市。
“莫名其妙、無中生有、點石成金”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對義烏的概括,他還指出:“義烏的發展是過硬的,在有些方面還非常突出;義烏發展的經驗十分豐富,既有獨到的方面,也有許多具有普遍借鑒意義的方面!
以“市場”買賣全球商品
義烏曾是貧困縣之一。1982年9月5日,第一代小商品市場在湖清門悄然開業,有攤位705個,當年成交額392萬元。
誰也未曾料到,“市場”從此成為這座城市的標記。
義烏國際商貿城全景。本文所有圖片均由義烏市委宣傳部提供
義烏小商品市場的成長速度是罕見的。1991年義烏小商品市場以10.25億元的成交額成為中國專業市場冠軍后,至今已連續27年蟬聯殊榮,進而成為世界小商品之都。
“市場基本幾年擴容一次,每次擴容都帶來攤位數、成交額劇增;而每次市場更替,伴隨的是開放程度的提高。”原義烏市工商局副局長、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董事局主席何樟興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
36年間,歷經五代市場更迭,其間8次搬遷、10余次擴容。目前,義烏中國小商品城市場攤位7.5萬個,較初期增長千余倍。2017年,義烏集貿市場總成交額1493.2億元,較初期增長3.8萬倍。
不僅如此,義烏還向各地輸出市場模式,在全國范圍內再造“義烏市場”。
1992年義烏在烏魯木齊設第一個分市場后,目前全國已有150余家分市場或與其有關的市場,與超級供應商——義烏中國小商品城進行著有機互動,使義烏市場的地位愈加鞏固。
早在1990年代早期,義烏就提出“義烏商品走向世界”。
“1990年代早期,市政府提出‘義烏商品走向世界’,但當時國內市場都做不過來。到上世紀末,國內專業市場競爭激烈,作為國內市場龍頭,義烏必須在未遇到危機時就提前應對!焙握僚d介紹。
義烏真正走國際化戰略是在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當年,義烏小商品城集團啟動對外貿易主要載體——國際商貿城一期建設。2002年,開辦7年的義烏小商品博覽會更名為義烏國際小商品博覽會并首次升格為國家級國際性展會。2016年3月,中國小商品城集團向波蘭華沙中國商城授權,使其成為義烏小商品城首個海外分市場。
義烏市統計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00年義烏出口額1.06億美元,2017年則達到339.8億美元,上升300多倍。
擁抱世界不僅是走出去,還要引進來。2008年,義烏國際商貿城一區設立“進口館”。2014年,由義烏西站至馬德里的義新歐中歐貨運班列首發,為義烏開辟了更暢達的“買全球、賣全球”通道。
同時,義烏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網貨市場,2013年電子商務交易額856億元,2017年升至2220億元。目前,義烏內貿網商密度國內第一、外貿網商密度國內第二。
以實體市場和網上市場為軌道,義烏這趟“東方快車”從山坳始發,將各種小商品通達世界各地,也讓國外商品源源不斷來到中國。
“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的協奏曲
清乾隆年間,義烏漸漸形成“敲糖幫”外出經商,雞毛換糖的傳統,這是義烏民間商業力量的起源,而“黨政有為”則推動了義烏的崛起。
2006年6月8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赴義烏橫塘村主持召開座談會,就深入學習推廣義烏發展經驗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學習義烏發展經驗,必須把發揮政府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與發揮市場這只‘無形的手’的作用有機結合起來。”
是一場著名的“爭吵”,拉響了義烏“兩只手”協奏的序曲。
1982年前后,義烏稠城、廿三里鎮農民自發在鎮區形成相對固定的“馬路市場”,與當時的“打擊投機倒把辦公室”玩起貓捉老鼠的游戲。1982年5月,女商販馮愛倩將時任縣委書記謝高華堵在縣委門口,責問為什么不讓百姓擺攤?謝高華請她進辦公室,爭論良久仍無結果,但謝高華對小商品市場的態度逐漸明朗。
在1982年6月的一次縣委常委會上,謝高華稱“義烏的市場是個很好的市場,很有前途”。不久,謝高華交待縣工商局、稠城鎮黨委將市場設在湖清門,9月5日,義烏第一代小商品市場開業。1984年10月5日,謝高華在全縣區(鎮)、鄉黨委書記會上提出“興商建縣”的發展思路。這成為后來義烏歷屆政府堅持的主戰略,1988年義烏撤縣建市后,這一提法改為“興商建市”,這無疑是市場商戶安心經營的基石。
在堅持“興商建市”戰略的同時,義烏又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創新。1993年,市政府制訂“以商促工、貿工聯動”戰略,向工業拓展,“義烏制造”橫空出世,強大的本地工業成為市場不敗的支撐。
上世紀末,國內專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而義烏在1990年代早期就提出“義烏商品走向世界”,至今經濟外向度已從2001年的5%升至去年的65%以上。在外界還在爭議電子商務對傳統市場“是更迭還是互補”時,義烏已決定將電子商務作為轉型升級的主引擎,提出“電商換市”并開展一系列探索。
義烏很早就規定只準工商部門向小商品城商戶收費,其他部門不得插手。2000年開始,義烏率先推行綜合財政預算管理改革,實行“收支兩條線”財政運行機制,從制度上割斷了部門“權”與“利”的連結。義烏還較早探索壓縮“權力清單”,2005年取消103項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在全市實行收費公示制度。
義烏國際郵件互換局的成立即是機制改革創新的典型。
義烏的機制創新始終遵循“基層干部發現-部門設計-市級拍板-向上爭取-落地”的路徑。
2011年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獲批后,義烏的自主創新成為中央新政策在全國推廣前的試驗場。近年來,義甬舟大通道建設、義新歐班列開行,保稅物流中心、國際郵件互換局設立,航空口岸、鐵路臨時口岸開放,都是“兩只手”相互作用的注腳。
今年,義烏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各類證明材料“開刀”,在全國率先實現“無證明城市”。削減一紙證明,背后是流程再造和行政管理方式革新,倒逼政府職能轉變。
“尊重群眾首創和力行黨政有為結合,一直都沒有變,這也是義烏經驗的精髓。義烏的發展正得益于歷屆黨委政府堅持市場化方向,群眾有困難時政府就要頂上去、對群眾有利的政府就要退回來、群眾能做好的政府充分放手,由此形成政府和市場的良性互動。”義烏市委書記林毅告訴澎湃新聞。
包容、開放、共贏讓義烏擁抱世界
夜幕下的義烏,在街頭會不時看到餐館、KTV、理發店門面上阿拉伯語、印度語、英語、韓語的霓虹燈。
如果說延續30多年依然活力迸發的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場是奇跡,那么奇跡的誕生離不開活躍的市場主體。在義烏“雙向開放”進程中,本地人“走出去”,外地人“融進來”,在復雜多元的社會環境中創造奇跡并實現自我再造,共同探索建立“聯合國大家庭”式的現代社會治理模式。
“在這樣一種復雜多元的社會環境中,義烏突出‘兩個關注、兩個尊重’(關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關注不同利益群體合理訴求,尊重勞動者主體地位、尊重文化多樣性),形成了本地人與外地人、本國人與外國人和諧相處、和諧創業的良好環境,實現了社會和諧穩定。充分說明,改革發展與和諧穩定始終是有機統一的。”2006年6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義烏調研時指出。
“出六進四”、“義利并舉”、“義在利先”是義烏人的經商理念,也決定了義烏市場發展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格局。第一代市場經營戶基本是本地人;第二代市場中出現了大量來自溫州、諸暨、臺州等地的經營戶;第三代市場中,江蘇、福建等省外經營戶進場設攤,一些鄉鎮企業甚至國企開設批發部。到第五代市場,每走幾步就能看到來此采購的外商,市場已充分國際化。開放的姿態讓義烏聚集了大量外地經營主體,義烏籍經營戶占比已降至40%左右。
河南信陽的宋光輝,父母長年在外打工,1999年?茖W校畢業后,他輾轉溫州、北京、深圳、云南等地,2007年懷揣“希望家人過得好一點”的愿景來到義烏當起淘寶店主,賣國際商貿城淘來的小商品。短短幾年,他從白手起家做到銷售過億,并與來自廣西、云南、湖南、四川、山西、福建、河南和義烏本地等17位網商自發成立義烏網商聯合會。
在義烏,“從無到有”的主角不限于宋光輝這樣來自全國的新義烏人,也有來自全球的“淘金客”,他們因夢想匯聚義烏,在這里如魚得水,將夢做到當初難以想象的地步,也把義烏變成蓬勃發展的中國商貿業最精彩的注腳。
義烏正成為國際商貿交流的中心。
約旦人穆罕奈德從沒想到,來中國謀生的自己會在義烏收獲事業與家庭。2002年,在廣州的他多次聽人提及義烏小商品市場后與叔叔來到義烏。2004年,他和來自安徽的妻子劉芳開出“花餐廳”,年營業額數百萬元。2018年春節前夕,穆罕奈德又開了一家餐廳,面積比“花餐廳”大三倍。
隨著小商品市場的壯大,1105平方公里的義烏大地上流動著來自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萬余名外商,其中常駐者1.5萬;145萬名來自國內的外來建設者已遠超70萬本地人口,其中包括53個少數民族的數萬人,他們在這里彼此尊重、友好相處、共生共榮。
點擊次數:3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