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赴浙江省義烏市專業市場調研報告
為了更好地學習浙江專業市場建設的先進經驗,加快制定我省專業市場相關指導意見,10月15日-10月17日,由王學鐘副巡視員率我廳市場體系建設處相關人員赴義烏考察專業市場的建設發展情況。考察組聽取義烏市商務局及市場主要運營方市場發展集團關于政策扶持、發展歷史、運營管理和創新市場模式等的經驗介紹,并參觀了國際商貿城、農貿城、果品市場、副食品市場等具有代表性的市場。此次考察時間雖短但收獲大,學習了發達地區先進經驗,找出了差距,得到了不少可借鑒的經驗,現將這次考察情況綜述如下:
一、義烏市概況
義烏市地處浙江中部,東鄰東陽市,南接永康市、武義縣,西連金東區、蘭溪市,北接浦江縣和紹興的諸暨市。婺州八縣皆通義烏,至浙江省省會杭州百余公里。義烏市1988年撤縣建市(縣級)。全市轄8鎮5街道,本地戶籍人口75萬人,外來暫住人口130余萬人。改革開放以來,義烏堅持和深化“興商建市”發展戰略,以培育、發展、提升市場為核心,走出了一條以商貿業為龍頭帶動區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新路,從傳統農業小縣一躍成為市場大市、經濟強市。2013,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82.9億元,三大產業發展比重:2.5:40.5:57.0。市級財政總收入109.7億元億元,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2262.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8962元,福布斯2013中國十大最富有縣級市義烏排名首位。
二、義烏小商品市場建設歷程及特點
(一)發展歷程。義烏小商品市場自1982年創辦30多年以來,歷經五次搬遷,九次擴建,經歷了從“馬路市場-棚架市場-室內市場-商場式市場”的跨越,從發展過程看大致可分為五代市場,四個階段:
一是萌芽與創建階段(1978-1985年):這一階段主要是抓住了義烏“雞毛換糖”的商品意識,奠定了義烏市場發展的先發優勢,大致經歷了兩代市場更替,1982年開放的湖清門、廿三里兩個第一代市場是義烏市場的雛形,1984年建成的第二代市場新馬路市場,實現了由“馬路市場”向“以場為市”的轉變。
二是形成與發展階段(1986-1991年):這一階段主要抓住了計劃經濟條件下商品短缺機遇,在經歷前期萌芽發展后,義烏市場場地規模、攤位總數、商品種類、年交易額得到穩步發展,市場擴張、流通業發展逐步成為城市發展的主導力量。
三是全面拓展階段(1992-2001年):這一階段主要是抓住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歷史機遇,大力發展國內貿易,構建國內商品流通網絡,市場總體功能逐步健全、市場主體日益多元化,市場規模和輻射能力開始逐步超越其他市場,形成了“買全國貨、賣全國貨”格局。
四是國際化發展階段(2002年至今):這一階段主要抓住了我國加入WTO和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機遇,大力推進市場國際化進程,積極發展國際貿易,義烏市場開始步入國際化的新階段。
(二)發展特點。通過多年培育發展,義烏市場流通業態不斷創新,結構功能日趨完善,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在全球商品流通體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一是市場體系更趨健全。義烏市場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小商品市場,由國際商貿城和篁園市場組成,經營面積350余萬平方米,商位5.4萬個。第二層次為國際生產資料市場,目前投入運營的一期市場建筑面積70多萬平方米,主要布局原材料、機械設備、新型材料等行業。第三層次為專業市場,主要有農貿城、果品市場、副食品市場、物資市場、通信市場、家電市場等。
二是市場集聚功能不斷增強。義烏小商品市場已成為我國最大的日用消費品流通中心、展示中心和信息中心,成為中國制造鏈接全球市場的重要門戶。目前,市場匯集了20萬余家日用消費品生產企業的180萬種商品,擁有各類品牌總經銷、總代理1萬多家,設立了福建、新疆、安徽、四川等一批區域特色商品館。
三是市場國際化程度明顯加快。市場外向度達60%以上,商品出口到219個國家和地區,日均出口1700標箱,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萬名境外客商常駐義烏采購商品,有境外企業代表處近5300家。設立了進口商品館,引進了83個國家近5萬種商品入場經營。2013年全市實現外貿出口182.2億美元,同比增長102.3%;其中試行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出口133.5億美元;海關監管小商品出口78.2萬標箱,同比增長19.5%;入境外商超過40萬人次。
四是業態和功能加速創新。義烏市場組織形態已從簡陋的集貿市場轉變提升為現代化、國際化的新一代市場,市場功能由單一的商品交易向商品展示、信息匯集、價格形成、產品創新等方向拓展,交易方式由傳統的現金、現貨、現場“三現”交易,向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現代交易方式轉變,行業話語權進一步強化。特別是電子商務發展態勢強勁,網商隊伍發展迅速,第三方平臺如義烏購等加速集聚,虛擬與實體市場互動效應更為凸顯。目前,全市集聚了6萬家網商、100多家第三方平臺企業,年快遞業務量居全國第六位,年成交額超800多億元。
三、義烏市場發展的基本經驗
(一)發揮群眾的創業意識,堅持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義烏人多地少,資源貧乏。為維持生計,求得溫飽,義烏人就從事小商品交換活動,形成了義烏人肯吃苦、善經營的民性和務商意識,也積淀了義烏的儒商文化。改革開放之初,從土地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的義烏農民,發揚經商傳統,自發地在縣城和一些集鎮形成了小商品市場的雛形。當時的義烏當地政府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敢于沖破“左”的束縛,頂著種種壓力,排除各種非議,實行了“四個允許”的政策(即允許農民經商,允許從事長途販運,允許開放市場,允許多渠道競爭),在全國率先開放了小商品市場,從而贏得了市場的先行之利,產生了先發效應。因此,完全可以說義烏市場能有今天的發展,是義烏人強烈的經商意識的結果,是政府敢為天下先的首創精神的結果。
(二)堅持市場發展規律,不斷創新發展模式。30多年來,義烏當地政府一是遵守市場發展規律,培育和引導專業市場的發展。在建設發展過程中,根據消費市場的變化,不斷調整市場的定位,把商品銷售對象定位重點從廣大農民-城市工薪階層-國際消費者進行調整。二是遵循先“市”后“場”的市場建設規律,不斷擴大市場規模。義烏市場建設先后經歷了五次搬遷、九次擴建,逐步發展壯大。市場的每次搬遷和擴建,都是在培育壯大市場主體、經營商位相對緊張、優勢行業擴張趨勢明顯的基礎上實現的,從而較好地避免了出現“空殼”市場,確保市場建成一個,繁榮一個。三是堅持“劃行歸市、分類經營”原則,把同類商品放在同一區塊經營,這樣不僅便于管理,也利于理順行業關系。劃行歸市以后,同類商品放在一起,有了比較鑒別,競爭更為激烈,各個廠家都想方設法提高產品競爭力,在質量、價格,適銷對路,上檔次等方面下功夫,從而加快了產品的更新換代,眾多經營戶集中競爭,有利于客商了解商品信息和價格水平,迫使批發商不斷提高商品檔交和組織貨源的效率,從而促進生產基地的專業化,有效競爭還使假冒偽劣商品逐漸失去存在空間,保護了顧客的利益。目前義烏市場按行業劃分為多個區塊,如一區一樓是玩具,二樓為飾品,三樓為喜慶工藝、裝飾工藝等。四是推進市場形態和功能創新,不斷提高市場素質。在加大專業市場硬件建設、提高市場檔次的同時,發展了各類專業街,建立了市場信息網絡和“義烏購”等電子商務網站、平臺,實現了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的有機結合;發展了中國(義烏)國際小商品博覽會、中國義烏國際森林產品博覽會等會展經濟,同時,積極培育現代物流業,引進了連鎖、代理、配送及電子商務等現代營銷方式。
(三)加強政府主導,發揮國有企業的資源優勢。一是當地政府掌握市場建設和發展的主動權,積極實施市場發展總體規劃,推進市場結構調整和合理布局,市場歷次市場搬遷,都是政府主導。在市場招商選商方面,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行業布局政策和招商方案,真正把那些知名優質商品引入市場。同時各部門各司其職,進行市場監管和服務。工商、國稅、地稅、質監等相關部門都在市場設有分支機構或窗口,對市場提供一條龍服務。二是政府搭建市場投資和管理平臺。設立義烏市市場發展集團公司,以公司為主體投資建設專業市場并負責管理,公司擁有市場商位的所有權,經營戶只有使用權,通過對市場這些重點資源控股,能夠以比較優惠的價格租給經營商戶。如義烏最主要的小商品城是上市公司,市場發展集團占股達56%。三是出臺土地、稅收和財政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支持市場發展。如新馬路菜市場項目,在周邊地價達到2萬多每平的時候,政府通過協議價以每平不到2000的價格出讓給市場發展集團,使企業能夠沒有壓力的去培育市場。
(四)提高產業支撐力度,使市場和產業相結合。在專業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義烏根據提出“以商促工、工商聯動”的政策,充分發揮市場發展中不斷形成的資金、信息、人才、銷售和管理等優勢,大力發展本土企業,形成前店后企、前專業市場后產業園區的發展格局,壯大當地的產業基礎,形成了產銷一體化的產業鏈。近年來培育了襯衫、飾品、襪業、毛紡等優勢行業和產品,涌現了“浪莎”襪業、“新光”飾品等上市龍頭企業,大大提高了本地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四、義烏市場發展對我們的啟示和建議
通過考察調研,我們感觸很深,得到了很多的啟示,對我省大力發展專業市場具有積極的意義。一是加強政府部門的引導。加快專業市場規劃或指導性意見的制定,通過合理規劃引導、防止搞重復建設、無序競爭,避免“有場無市”,浪費人財物和土地資源。強化資金和政策扶持的作用,擴大招商引資范圍,優化專業市場投資氛圍,支持和鼓勵民眾加強商品意識,勇于創業。二是推進重點行業專業市場的發展。根據我省經濟薄弱的實際情況,市場發展不可能面面俱到,重點推進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旅游商品交易市場、農產品(000061,股吧)和水海產品專業市場等特色產品專業市場的發展,通過重點市場發展的示范作用來帶動其他相關市場的發展。三是創新專業市場經營模式,培育市場主體。加快推動市場建設和管理的轉型升級。選擇一批基礎條件好、業主實力強的市場進行升級改造,逐步淘汰一批設施落后、功能不完善的市場;鼓勵大型流通企業通過參股、控股、聯合、兼并、合資和合作的方式,整合資源,積極引導和扶持市場經銷商向企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提高流通組織化程度;加快專業市場電子商務發展,建立市場信息網絡或專業市場電子商務網站、平臺,實現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的有機結合。(海南商務廳市場體系建設處 )
點擊次數:2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