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蔣照恒的紅曲人生
麥磨、豆腐捅、飯蒸、米籮、地笠、曬谷耙……這些老物件還有誰在同時使用?很難找到,但不等于沒有,或者說是絕無僅有。畫水鎮畫塔行政村南岸自然村的蔣照恒一直與這些老物件為伍,整整48年了。他堅持用傳統的方法“壓紅曲”,為東陽酒提供上等“酒娘”。
祖傳的手藝
蔣照恒的爺爺就以“壓紅曲”為生。父親是十里八鄉聞名的紅曲師傅。可謂紅曲世家。
“壓紅曲”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曲娘粉”用麥磨打磨,就必須有兩個人,一個人推一個人添。飯蒸的抬上抬下,曲娘的摻合和攪拌等其他工序也需要有幫手。配合最默契的自然是妻子了,所以壓紅曲都是夫唱婦隨、夫妻成對。
但是,蔣照恒的母親只活了40歲。父親沒了幫手,秉承“傳子不傳女”的祖訓,從兩個兒子三個女兒中選定長子蔣照恒。這一年,蔣照恒17歲。
不要少看了“壓紅曲”,這可是一門技術活。父親對兒子自然毫無保留,把祖上傳授的秘訣和自己摸索的要領都教給了蔣照恒。蔣照恒也愛上了這個“香噴噴”的力氣活,在繼承中創新,不斷總結完善,把祖傳的手藝進一步發揚光大。
曾經被罰款1700元
有一件事,蔣照恒永遠不能釋懷。他常常念叨的一句話是,前幾年還在抽屜里的,怎么不見了呢?言談間,流露出十分可惜的表情。
不見了的是一張罰款單。 1963年,當地財稅所出具的。這一年,蔣照恒剛剛與黃田畈華陽的姑娘許美芬結婚,也是蔣照恒夫妻自立門戶門戶“壓紅曲”的第一年。
罰款的理由是,飯都吃不飽,怎么能壓紅曲做黃酒?蔣照恒“大逆不道、偷偷摸摸“給人家“壓紅曲”,收取每市斤紅曲七分錢的加工費,那時候在生產隊掙工分一天只有五毛六毛的收入,而蔣照恒夫婦一天可以給人家加工紅曲200市斤,顯然是走發家致富、投機倒把的資本主義道路,當然應該受罰。
罰款的數額是1700元。在當時當地,這可是一個天文數字了。想象一下吧,夫妻倆在炎炎夏日揮汗如雨,一天下來最多只能給人家加工200斤紅曲,滿打滿算也才能得到14元的報酬。而這只是理論上的。在“三年困難”時期,真的是肚子都填不飽饑腸咕嚕,能做兩、三斤紅曲釀酒的就已經是大戶人家了,且都是躲在“暗地里”操作的放不開手腳。每天有七、八元的收入,比起在生產隊掙工分就已經很不錯了。壓紅曲又是季節性的,只有在農歷七八兩個月才可以攬活干,而且必須是大熱天大晴天。其實,夫妻倆一年的“壓紅曲”收入也就是幾百元。巨額的罰款,蔣照恒交不起,就被采取革命行動,把他拉工具的獨輪車沒收了,把新婚的花床和家里養的一頭牛都抵當了。蔣照恒至今都記得誰買走了他們的婚床和那頭牛。
但是,蔣照恒沒有其他的路可走。上有老下有小的。為了生計,壓紅曲的季節一到,夫妻倆還是像做什么見不得人的事一樣,偷偷摸摸給人家壓紅曲。東陽不行,就到離村一山之隔的義烏,起早落夜、走村串戶干老行當。用蔣照恒說,那是個恐怖的年代。
蔣照恒還記得很清晰,1965年壓紅曲相對來說是放開了,不過有“定額”,一戶人家最多可以壓二至三斤的紅曲,一頭母豬也可以壓兩斤紅曲。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形勢所逼,蔣照恒也只能“弄虛作假”,挪用人家的指標。蔣照恒說,那是個荒誕的年代。
最多的一年用了大米12噸
終于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蔣照恒放開了手腳“壓紅曲”。1986年,他在原黃田畈鎮政府駐地的永樂村上買了一幢三間三層樓房,從流動代加工搖身一變為坐鎮自產自銷。他保留著1980年以來的24本小“黃歷”,記錄下了每年的成績。二十多年來,每年產銷紅曲都在200擔(20000市斤)以上。2001年是蔣照恒紅曲產銷量最高的一年,有352擔。100斤早秈米能制作的紅曲是55斤至60斤。這一年,相當于用了早秈米12噸多。2002年的246擔次之,2004年的231擔再次之。由于體力的原因,近幾年呈下降的趨勢,不過也都有200多擔。今年的產量是210擔。
蔣照恒的紅曲是有多少銷多少,從來沒有積壓,年年都是供不應求。老客戶每年都自己找上門來預定。南馬有個客戶,每年都向他要貨500袋計2500斤。紅曲暢銷,這部分得益于那些老物件,特別是放在三樓走廊上的那臺上了年紀的麥磨。蔣照恒說,他也曾嘗試過機械化,可是化不好。因為小鋼磨使“曲娘”太過受熱,制作出來的紅曲會有綠毛、黃毛。
當然更得益于他的技術。早秈米用清水泡的時間不能少于一小時,浸泡后的早秈米上了飯蒸以后要在柴灶上用柴片旺火煮上氣即可,不可煮的太熟,倒在地笠上要用曬谷耙迅速攤開待其完全涼下來以后方可堆放起來“壓”(發酵),然后加入一定比例的曲娘粉和小許食用醋攪拌均勻,24小時候又得攤開,次日晚上次次日早上、中午各用清水清洗一次,必須是清水,然后先在室內晾一晚上,最后讓太陽暴曬干了裝袋入庫。義烏等地一些紅曲制作人喜歡用石灰水,能夠增加紅曲的產量,出曲率可以達到百分之七十,但是會影響質量。醋必須是上等的食用醋。有一次,蔣照恒在義烏給人家加工紅曲,用了黃酒酸了以后變得醋,做出的紅曲味道就不正。中間的工序也一樣,如果有一道把握不好,紅曲的質量就會打折。其中的曲娘是關鍵。蔣照恒每年都把第一次特制的紅曲作為曲娘,加上是麥磨磨出的曲娘粉,把好了第一關。當然,還要學會看天氣,早秈米的浸泡時間,蒸飯的生熟程度和發酵的時間控制等都不是一場不變的,要根據天氣狀況特別是氣溫做出調整。
客戶鐘情于蔣照恒的傳統紅曲,因為蔣照恒制作的紅曲是自然紅,叫做梅花曲。不是用小鋼磨打磨曲娘,不是用石灰水清洗,不是紫紅大紅的。自然紅的紅曲釀造的黃酒自然好。家住市區青春路125號的上盧人盧梅姣大媽說,她原先在東門農貿市場賣菜,后來改行跟爸爸學釀酒。去年,從蔣照恒這里進了1500斤紅曲做糯米酒,大家喝了都說好。有人買了帶去送給廣州一大公司的老總,有個美國客戶在他那里喝到了,大發感慨:中國名酒很多,這么好的酒還是第一次喝到。今年,盧大媽又向他預定了400袋計2000市斤紅曲。
除了批發,蔣照恒每年都會留下一小部分自銷。他最津津樂道的是,2012年,零售的紅曲從五元每市斤開秤,一直賣到最后的三十元一市斤。真是物以稀為貴啊!蔣照恒深有體會。
子女都說你是不是瘋了
蔣照恒“壓紅曲”干得很歡,勁頭十足。可是家里人便不支持。夫婦倆膝下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兒子是國家一級建筑師,在人間天堂的蘇州安了家,。女婿是項目經理,安家在古都南京。子女的收入都很不錯。外甥10歲,孫子7歲,都已經上學,需要接送。兒子和女兒都希望父母能到他們家安度晚年,帶帶孫輩,與他們一起享受天倫之樂。說了很多次,許美芬心動了,也做丈夫的工作。蔣照恒卻當做耳邊風。許美芬沒辦法,也只能硬著頭皮干下去。年復一年,子女也沒了耐心,直說爸爸是不是壓紅曲壓瘋了。蔣照恒回應說,我不是為了錢,一來是動動手腳身體好,二來是有事情做日子過得充實。
壓紅曲季節性很強,最遲過了桂花蒸的農歷八月半,也就收工有待來年了。但是,蔣照恒一年到頭都不會閑著,紅曲完工,緊接著就做紅薯粉絲,紅薯粉年年都要進上百蛇皮袋800市斤以上,自產自銷。黃田畈是獨家生意,說不定東陽也沒有第二家了,許多人都慕名大老遠的前來購買。他順便還批發了年糕、米線、河粉等零賣。無論壓紅曲還是做粉絲,都是每天早上二、三點鐘就起床,上午都很緊張。下午有了點空閑時間,他還要上山采柴葉做柴葉豆腐在市場上出賣。順便還采草藥。今年春天,還采到了一些野生的靈芝,他把最大的兩棵買了,收入560元。小個的就留下泡酒。夫妻倆平時要喝點自己做的酒,炒幾個小菜,對面而飲,很有情調。
子女讀了書有了高薪酬,想要接自己的班是根本不可能的。沒有了傳承人,蔣照恒心里真不是滋味。好在畫水鎮現在其他的三個紅曲大戶都是同祖同宗的。扔在南岸壓紅曲的蔣照余是他的親弟弟。畫溪五村王瑞武、黃田畈村肖塘自然村胡德海的妻子分別是葉蘇方和葉雨芳,是蔣家兩兄弟的表姐妹。“祖父手里我們是一家子”。蔣照恒說。蔣照恒對他們在技術上都是有一傳一。弟弟蔣照余原本按老辦法在紅曲發酵后要清洗五次,費工費水還不討好。在哥哥蔣照恒指點后,改為清洗三次,提高了功效。就是非親非鄰的義烏同行,蔣照恒也是有求必應,樂于傳教。
蔣照恒今年已經65歲,許美芬也已經62歲。問他們還要再干幾年,蔣照恒說,只要身體允許,他們就要一直干下去。以蔣照恒夫婦現在的身體狀況,再干個十年、十五年應該不成問題。重要的是,蔣照恒深深地愛上了這一行。人家來到他們家,老遠就有紅曲的幽幽酒香撲鼻而來。他說,那是清醇的香味,聞著就覺得特別舒服,特別有精神。
點擊次數: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