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義烏傳統市場壓力倍增
義烏國際商貿城4區“公平鞋業”店主黃公平深深感受到了電商對實體店的沖擊。
2012年,黃公平的銷售額是6600多萬元,其中電商營業額1000余萬元;2013年銷售額與上年相仿,但電商的份額上升到一半。
黃公平只是義烏面臨電商壓力的眾多商戶中的一個
小商品城家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等8部委聯合發文,同意包括東莞、義烏在內的第二批30個城市創建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其中義烏成為目前唯一獲批“創建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的縣級市。
拿到這張“金名片”,義烏感到驕傲的同時,更多感受的是壓力。《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最近在走訪中發現,作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義烏如何有機結合實體市場與電子商務,在更廣的行業領域發生“化學反應”,實現商貿“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正在考驗著政府、商人的智慧。
作為外來年輕創業者,義烏涵宇野營用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繼芳對義烏市場充滿感激。她說,這個市場包容度很強,到處都是機會,很多機會都是公平的,“只要你有能力,有一技之長,就能找到自己的平臺。”但在電商競合大潮中,傳統企業外貿訂單在下滑,相當多企業還沒有被戳到痛處。
為加速“電商入市”,兩年來,義烏市將電商作為戰略性、先導性產業進行重點培育,確定為深化創新驅動戰略、促進市場轉型的“一號產業”,并啟動30萬電商人才培訓計劃等一系列措施,電子商務“洼地效應”日益顯現,呈現“井噴式”發展態勢,去年交易額首次超過實體市場。
一號產業迅速崛起
浙江諸暨人黃公平在義烏從事鞋子批發已經20多年。在她的實體店周邊,聚集著大批鞋子商鋪,很多關門歇業。黃公平積累了百余名比較穩定的客戶,平時生意還比較好,但周邊一些實體店生意較差,來看貨的客戶較以前有明顯下降,很多人賺不到錢只能退出市場。
如今,黃公平注重產品設計,生產則由人家代工,“自己生產忙不過來,也很累”。黃公平說,2005年她就開始進入電商,但由于自己不內行,再加上對人才重視不夠,最終業績平平。兩三年前,她聘請了兩位電商人士,給他們各15%的股份,公司電商業務得以迅速發展,現在已成為主要銷售渠道。
“對義烏來說,難能可貴的是,30年來堅持"商貿"定位不動搖。”義烏市一位政府官員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30年來,義烏一直是創業者的“天堂”,之前集中在傳統商貿領域,如今電商群體也開始崛起。
據義烏市電商辦統計,目前義烏全網總店鋪超過21萬個,去年電子商務交易額856億元,首次超過實體市場。
在義烏電商群體中,陳繼芳是位“名人”。2009年,陳繼芳開始電商創業,包括她總共3個人,主要從事產品批發。2010年,陳繼芳銷售額達1800萬元,團隊將近30余人。2010年底開始做淘寶,當年銷售額2000多萬元,零售占百分之六七十。2013年,陳繼芳開始全網布局,建立了20多個網銷渠道,實現年銷售額7800萬,其中境外這塊占30%。
陳繼芳的公司今年和浪莎控股集團合作,準備開拓三四線市場的童裝市場,“先在網上銷售,也有意開拓實體店”。
值得關注的是,跨境電商是義烏市場一大特色,去年實現外貿零售出口106億元,同比增長110%。
來自江西的電商創業者游俊,是義烏第一批跨境電子商務的創業者。2004年,游俊的億貝爾進出口有限公司開始從事跨境電子商務,“10個人左右的家庭作坊,一年業務也就10萬美元,但當時利潤很高,說300%都不為過。”2008年之后,電商企業急劇增多,利潤開始走下坡路,現在毛利潤一般在20%左右,“主要是電商價格太透明了”。
官方數據顯示,義烏每天發往全球的快遞高達20萬單。而在游俊看來,20萬單僅為義烏出關數據,預計只占實際交易量的40%左右。
近年來,義烏把電子商務作為“戰略性、先導性產業”進行培育。目前,義烏已經提出“全國網商集聚中心”、“全球網貨營銷中心”,“打造國際電子商務城市”口號,把電商作為市場轉型升級的主引擎,促進電子商務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
傳統市場壓力倍增
在走訪中,諸多義烏商戶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反映,價格競爭非常激烈,生意一年比一年難做,利潤率也在逐年下降,除了受到國際經濟大環境影響外,電商對傳統商貿的沖擊不容忽視。
黃公平直言,很多電商做促銷賺人氣,剛開業時都是虧本或保本經營,這對義烏傳統市場沖擊很大。
10年前,陳繼芳在義烏從事飾品生意。她說,在義烏接到訂單后,把材料發貨到江蘇宿遷,讓老家的人進行組裝,然后把產品運到義烏,再出口到國外。鼎盛時期,她發動了老家400個工人。一年多后,陳繼芳發現利潤率越來越低,就放棄不干了,“當時拼的就是價格,誰便宜誰就能拿到訂單。”
至今,“價格戰”依然是大部分義烏商戶的“殺手锏”,這讓中國小商品遍及全球各地的同時,也讓當地數以萬計的商戶“很受傷”。
目前,義烏中國小商品城有7萬多商戶,銷售16個大類的170多萬種單品,預計整個市場有20余萬商戶。義烏市工商局之前調查發現,義烏主體、商品的集聚,在推動市場規范、有序發展的同時,因準入門檻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劃行規市”后在同一區域經營,所帶來的同質化競爭加劇也逐漸凸顯。
在義烏,幾家、幾十家甚至幾百家商戶,同時生產、銷售同一種商品的情況并不鮮見。在買方市場的大背景下,價格成為商戶們競爭的一種有效手段。不少經營戶無奈地說,你賣1塊錢的商品,人家9毛錢就肯賣,你要想獲得單子,就得出8毛,很快,7毛、6毛都會有人愿意做。
同時,商品種類豐富和配套產業完善,在方便采購商采購的同時,也使得義烏小商品價格更加透明。原材料、配件時價,人工、物流支出,加工損耗比例等,只要采購商愿意,他們可以很方便、快速、清晰地計算出經營戶的真實成本。這進而又加劇了商戶的互相壓價競爭。
此外,人工、用水、用電、用房、用攤、原材料價格等一系列成本上升,使得商戶利潤不斷受擠壓。
義烏圣誕用品行業協會秘書長陳金林說,圣誕用品利潤率逐年在下降,去年平均毛利只有3%~5%,有30%的商戶業績比上年略好,剩余70%的商戶和上年打平或者出現下滑。2010年義烏此類企業為400多家,2011年為500多家,2012年700多家,預計去年有800多家,“蛋糕”攤薄的同時,也加大了價格競爭。
目前,義烏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商貿城,占地達470萬平方米,有7萬個經營主體,20多萬經商戶。在走訪中,本報記者發現,一些樓層集中設為電商辦公室,也有商戶反映商鋪租金開始下調1/3左右。
“危機”倒逼轉型升級
“電商迅猛發展,正在倒逼市場升級。”游俊說,目前義烏小商品的制造水平,與國際網購客戶有差距;同時,傳統“量多、面大、價低”的批發模式,與現在“量少、面小、價高”的電商模式有明顯反差,“這需要企業提高產品檔次和服務意識。”
游俊說,隨著物流費用上升,公司對產品檔次、質量要求更高,“以前我們去義烏市場采購,一天至少一趟,甚至三四趟。今年,我們兩三天去一趟。”“現在公司只有20%的貨物從義烏小商品市場采購,以前這個比例大概在95%以上。”游俊說,目前公司百分之六七十的貨物直接通過網絡采購,分別來自制造業比較發達的省市。
陳繼芳說,一些義烏傳統企業,外貿訂單在下滑,但還沒有讓企業感到疼痛,沒有去做一些創新。義烏商戶正處在年齡的“新老交接”階段,老一代商戶到了一個“求穩”的年齡階段,而下一代商戶又還沒有掌握核心資源,這與電商“求創新,求快求變”形成比較強烈的沖突。
“企業觀念、意識亟待改變。”陳繼芳說,比如一款產品,在義烏最少需預訂三四千個,而廣州120個就可以下單,“企業習慣了批量,對小訂單嫌麻煩。”很多老一代商戶已經認識到危機,但對電商的認識還處于粗淺階段,“他們自己又不懂,讓人家做又不放心。”電商人才是他們面臨的第一個攔路虎。
黃公平如今最大的希望是兒子趕快成長起來,接班。她說,四五十歲以上的老商戶習慣求穩,但很難適應“求快、求創新”;而年輕人創新意識強,但存在資源不足、過于沖動等缺點,“所以,我們經常有想法上的沖突,但我也在反思自己,也會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沖擊肯定是有,看我們怎么轉化,轉危為機。”義烏市電商辦人士說,為創造良好的國際貿易環境,義烏市專門成立了國際貿易服務中心,實現外商“一站式”全服務功能。目前義烏市涉外經營主體比國際貿易改革試點初期增長了近50%,達到5262家;義烏市的外商投資合伙企業達1891家,占全國的80%。
陳繼芳認為,今后電商主要是拼產品的開發能力,資源整合以及供應鏈的響應能力, “現在一夜發家致富的機會快沒有了。”
1982年,義烏確立“興商建縣”發展戰略。經過30多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以義烏中國小商品城為龍頭,市場帶動外貿、制造,形成集群效應的“義烏模式”。截至目前,義烏實有人口已突破200萬,其中本市人口只有74萬,100多萬外來人員在義烏創業謀生,為此義烏積極推行“外來人口本地化”政策。
去年4月,經商務部、國家發改委等八部門同意,義烏市率先試行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在當前外需不足的情況下,義烏出口反而出現高位增長,“政策紅利”進一步釋放。去年義烏出口182.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倍;出口集裝箱量超過77萬標箱,比上年增長19%。
作者:陳周錫
點擊次數: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