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在不到30年的時間里,浙中小城義烏實現了以小生意做出大聲譽,創造了中國縣級市的一曲神話。現在,它正在摸索下一次的蛻變之路。
三年前的2011年3月4日,國務院批復《浙江省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同意在義烏市開展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這是國務院批復的第10個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也是首個在縣級市設立的國家級綜合貿易改革試點。
一直以來,義烏是浙江經濟模式的典型代表之一。這座小城距離上海300公里,距離杭州也要兩個小時的車程,在既無區位優勢也無先天資源的背景下,義烏為全國專業市場提供了成功的樣板,它成為了整個世界的超級市場。但是,在過去的數年里,義烏的經濟發展面臨著現實的瓶頸——小商品、低附加值、低技術、小品牌、大量的民間資金、創業激情的減退和現有體制的沖突,無不成為義烏成長過程中不得不克服的難題。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專程赴義烏調研。在座談會上,汪洋對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三年來的階段性成果表示肯定。
某種程度而言,義烏的改革試點正是浙江發展所面臨困難的體現。對于義烏自身而言,這個縣級市需要面對的是從傳統向現代、專業向復合、縣域向廣域的發展問題,尤其是在面對電商較大沖擊的情況下率先突破,成為真正的商務城市的現實命題。
而從更寬廣的國家層面講,時空距離的縮短導致國際貿易競爭加劇,中國以什么姿態去參與國際競爭,需要改革。義烏的改革試點要試圖去解決,發展中國家以怎樣的姿態、定位、手段來參與國際競爭,具體而言,是中國制造、中國商品如何挺立在世界市場之林。
記者劉科發自義烏
要想平面地描述這座城市是困難的,人們幾乎都把目光放在這座城市所擁有的占地470萬平方米、7萬家店鋪、20多萬經商戶的國際商貿城。這里擁有著密如洪水的人流、物流和幾乎看不到的資金流,一個最經典的描述是,如果你每家都轉上3分鐘,一天8個小時不停歇,那么,你至少要用一年時間才能從它里面走出來。
不用提醒人們也知道,這里是義烏。客觀而言,義烏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一個縮影,其形成和發展體現了“市場先發-商貿主導-產業聯動-社會發展-國際導向-富民強市”的軌跡。
與此相應的是,曾經紅極一時的“義烏模式”正在經受時代考驗,義烏在發展過程中凸顯的瓶頸逐步顯現,而這些瓶頸很多是早于國內其他一些城市出現的。
“義烏正在面臨第二次創業,首先要做的是解放思想。”義烏本土學者、義烏工商職業學院副院長賈少華這樣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在他看來,義烏無疑正面臨著成長的煩惱。
到過義烏的人或許會聯想到中國的另一個貿易中心—香港。香港已經從低成本商品的出口地變為集金融、運輸、貿易服務于一身的綜合化中心。
在國家的戰略構想中,義烏被定位為中國市場經濟的貿易改革試驗區,其被給予了發揮龍頭作用的期許。如果要實現這個戰略構想,義烏的出路或許是—改變以往的發展模式,進行新一輪的改革突圍。
義烏經驗背后:政府與市場
在義烏以及義烏周邊地區的農村,上了年紀的人都記得有這樣一群義烏人:他們肩挑糖擔,手搖撥浪鼓,走村串戶,用自制的麥芽糖換取雞毛,然后再把雞毛扎成雞毛撣子出售。“雞毛換糖”—這便是改革開放前義烏人所從事商貿活動的經典縮影。
“義烏人多地少,沒有交通、資源優勢[0.30%],早年是典型的欠發達地區。當年人們迫于生計,想出了雞毛換糖這種不入眼的小生意,但也把義烏人的經商智慧和創造力給逼了出來。”賈少華說。
改革開放之初,經商并沒有被大環境所認可,但是當時的義烏主政者沒有扼殺群眾的熱情,而是因勢利導,在1982年大膽提出了“興商建縣”的口號,在全國率先開放小商品市場。
此后的義烏市場迅速從地攤、馬路市場實現升級,先是過渡到搭棚設架的棚架市場,然后走向室內市場,再推進到門店市場。在這過程中,義烏人逐步走出“行商時代”,進入了“坐商時代”。后來,他們又開始改變過去從外地進貨的方式,學會本地化生產。
進入新世紀[0.00% 資金 研報]后,義烏開始建設第五代小商品市場,即國際商貿城。由此,義烏小商品市場逐漸享譽全球。2005年,義烏被世界銀行、摩根士丹利等機構認定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之后,鑒于外國人持續增長的情況,義烏成為全國唯一具有審批、簽發外國人簽證和居留許可權力的縣級城市。
2006年4月30日,浙江省委省政府正式發出《關于學習推廣義烏發展經驗的通知》。由此,義烏經驗成為新時期浙江發展的一種新模式。一時間,義烏成為全國上下高度關注的明星縣域。
對于義烏經驗的總結,浙江省政府黨組成員鄭宇民在過去有過精彩的總結:“義烏經驗千萬條,培育市場主體第一條。”
而在現年70歲的義烏市政府顧問陸立軍的歸納中,所謂義烏模式,是以民間誘致的小商品市場為龍頭,在后來發展中,政府的引導、調控、規范則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義烏模式背后是政府這只有形的手在牢牢掌握著市場資源,最終形成有形之手與市場無形之手的有機結合。”陸立軍說。
在政府和市場的結合下,如今已建成的義烏國際商貿城共五期,綿延幾公里,圍繞商貿城聚集著各式各樣的酒店,很多酒店里都有宣傳冊子,上面寫著商貿城的分區介紹和線路指示。
義烏人用這個小冊子告訴初到此地的人:這里有40多萬種小商品,5萬多個攤位;全世界商品種類的80%都能在這里找到。在這里,可能隨便一個店鋪的貨物就覆蓋多個國家。
在義烏市外宣辦副主任王罡看來,義烏從雞毛換糖帶來的市場意識開始,到現在的五代市場,已經形成了一個市場群,這個市場群為義烏帶來了重大價值。
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義烏入境客商達43.9萬人次,數量浙江第一,密度全國第一。義烏市的外商投資合伙企業達1891家,占全國的80%。
另一個數字則表明,義烏外來人口目前有143萬人,本地戶籍人口70多萬——在中國的縣級市中,無論從外來人口的絕對數字還是人口占比來看,義烏都堪稱國內“最大移民縣”。
“義烏經濟是由早年雞毛換糖式的小農經濟發展到今天這種大格局的,義烏人知道,要發展就必須走向開放。”王罡這樣說。
義烏貿易改革的“國家戰略”
如果說義烏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勞動力密集和低成本優勢的話,那么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這種過去的“義烏模式”的不可持續性已逐步顯現。
“一些小微企業在當時普遍面臨更大的生存困境,除了大環境之外,貿易不夠便利、成本偏高,比如在義烏市場上購買的東西,要到上海檢驗檢疫局檢驗合格后,才能在義烏賣,這種方式增大了企業的成本。”新光集團董事長周曉光這樣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現年52歲的周曉光大概是義烏最著名的商人,她是義烏改革開放以來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全國人大代表,在義烏坊間,她更是有著“中國飾品大王”的稱謂。
“世界制造業的格局已經發生變化,低端勞動密集型制造業會逐步向其他發展中國家轉移,義烏如果仍著眼于一個中國低端產品的輸出平臺,發展空間會越來越窄。”周曉光說。
另一方面,在當年的調研過程中,周曉光發現,義烏的發展受限的部分原因來自包括海關、檢驗檢疫、外匯、工商等方面的國家政策,“相比于香港、迪拜等地方,中國大陸關稅過高,而小商品的利潤平均一件只有2%左右,對小微企業來講,很難有多少利潤,甚至很多是虧本銷售。”
不管是企業還是政府,都期待這些權限能下放到義烏,但這些涉及體制及國家性政策的問題,義烏作為縣級市,地方政府沒有辦法協調,于是義烏申請綜改試驗區的想法逐漸形成。
在周曉光的記憶中,當時人們對這件事情的呼聲特別高,“這么大的一個全球性國際商貿城,光靠義烏一個縣級市的政策和體制及浙江省能下放的權限,已遠遠滿足不了它的發展”。
義烏的設想是,能否在義烏建立一個國際自由貿易試驗區,在通關、商檢、金融服務、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賦予義烏更大的涉外管理權限,推進保稅倉庫、保稅物流園區、出口加工區等方面的建設,使得義烏更好地促進國內企業國際化,并推動其進口貿易和轉口貿易的發展,成為國際商品、服務進入國內市場的商港。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09年全國兩會期間,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周曉光起草了一份關于義烏國際商貿城貿易實行改革的建議。
當年恰好是前總理溫家寶到浙江代表團來審議政府工作報告,當溫家寶審議政府工作報告結束以后,周曉光把包里面準備的貿易改革試點的方案親手交給了溫總理。
某種程度而言,這是義烏后來順利成為“第十特區”的一個契機。這年10月,浙江省政府正式向國務院上報了要求開展“中國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的請示。
當時的中央主要領導均作出了重要批示。此后,包括商務部、外交部、工商總局等10多個國家部委領導相繼來到義烏實地進行調研、論證。
在2011年義烏綜合改革試點前,商務部研究院就對義烏進行了長達數月的調查和研究。在提交國務院的一份長達數萬字的義烏市場發展研究報告中指出,“大量商品的出口已導致內外貿不平衡。這其中,還包括了管理體制上的一些原因。要改變中國在世界上的貿易格局,就要將國際貿易包括流通產業的發展真正上升為國家戰略。”
“義烏啟動改革的初衷是國家希望義烏在國際貿易改革的重要領域進行探索,在條件成熟的時候,能夠在全國其他城市進行復制。”周曉光說。
轉型升級的沖動與掣肘
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辦公室(下稱“改革辦”)在2011年成立,在義烏市委大院中辦公。某種意義而言,改革辦就是義烏市改革試點的中樞機構,其職責包括圍繞改革試點,編制實施計劃,擬訂工作制度,開展試點工作的督促檢查、考核評估,以及試點專項資金的使用計劃等。
在上述職責中,改革辦的一項工作是具體試點任務的分解。“比如義烏港的建設牽頭部門是市物流辦,支持工作的部門包括交通局、交發集團、義烏海關的支持。”義烏市改革辦副主任王烈剛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我們平常會不定期地去督察,以此來考核和約束改革工作,主要是抓具體的牽頭部門。”
對于這三年來的改革成果,王烈剛說,義烏市第一個三年實施計劃相關目標基本完成。截至目前,在國務院辦公廳分工的41項重點工作中,已取得重大突破或重大進展的有12項,取得階段性成果的有10項,正在積極推進的有13項,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相繼取得突破。
“比如義烏港一期、二期建設都已經投用,這些硬件平臺的搭建,讓國際貿易有了支撐,對國際貿易改革至關重要。”王烈剛說。
義烏海關提供的數據顯示,2013年,義烏外貿進出口總值186.1億美元,增長99.1%;其中,出口182.1億美元,增長1倍,進口4.1億美元,增長18.8%。
一直以來,義烏老百姓津津樂道的變化首先得益于擴權改革的實施。作為經濟發展的前沿地帶,義烏成為2006年浙江省第四輪強縣擴權改革的唯一試點城市,到200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共下放義烏市經濟社會管理權限618項,義烏一度被稱為“中國權力最大縣”。
在改革試點開始后的2012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再次放權給義烏,357項省級行政審批及管理事項落戶當地。
盡管總體進展順利,但義烏改革試點還需要攻克不少難點。“改革還是很難的,尤其是自下而上的改革,義烏試點是一個局部突破,需要協調各個層面的關系和觸碰各個部門的利益。”王烈剛說,“成為國家級的試點,整個中國的縣級市里也就義烏一個,許多政策和權限需要一點一點地向各個部委去爭取。”
公開資料顯示,2013年12 月10日,浙江省副省長梁黎明帶領義烏市相關部門負責人專程前往海關總署,就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工作進行匯報,積極尋求支持。
“義烏的現狀,就像是一個大人穿了一件小孩的衣服,有些難受,比如義烏每年進出境的外籍人員有40多萬,貿易量大,但爭議也多,原來我們想成立解決貿易爭端的仲裁機構,但按照現有法律規定,仲裁委必須是在地級市設置。再比如義烏想升格中國人民銀行的規格,這些都沒有達到,這與義烏現在的試點改革發展并不完全匹配。”
在王烈剛看來,義烏改革試點遇到的最大難題,正是如何突破原有的過時的行政法規,“像義烏的銀監機構仍然是金華的一個二級機構,沒有辦法對義烏現有的銀行系統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而在國家安全這塊,義烏的外來人員成分比較復雜,國家安全這塊任務很重,按照現有的縣級編制,很多工作并不好開展。”
“這不是說義烏想要權,也不是狹隘地提升義烏的行政級別,而是行政體制的改革要與義烏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王烈剛說,他謹慎地補充,“沒有上級部門的支持,義烏的改革寸步難行。”
不久前,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評估組對下一步的義烏改革試點給出了5條建議,其中的第一條就明確指出,在改革思路上,義烏要處理好全面深化改革與現有問題、政府與市場、改革與現行法律法規等關系。
電商換市
賈少華在當地被譽為“創業教父”,在他的帶領下,義烏工商職業學院的大學生利用電子商務平臺進行創業,義烏最早出現了全國聞名的淘寶村。
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賈少華認為,義烏小商品市場今天的現實是:三十年一貫的經營模式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原來的低價優勢已經失去競爭力,“義烏面臨的挑戰不是同質化的實體小商品市場,而是虛擬市場的沖擊。”
如果說過去義烏的發動引擎是商貿,那么如今義烏上下已經形成共識,光商貿還不夠,還要有電子商務和物流。
“籠統來講,義烏在未來的發展中,將電子商務作為戰略的先導性產業,物流則當作戰略基礎性產業。” 王烈剛說。
關于義烏的未來發展,2013年5月,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潘云鶴與義烏市委書記李一飛等主要領導有過一次深度的交流。潘云鶴給義烏的執政者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想一想20年后的義烏將會以什么產業為主?二是20年后的義烏將成為什么樣的城市?
潘云鶴當時向李一飛建議:義烏要做好兩個規劃:第一是貿易體制規劃;第二是做好在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的基礎上如何建設國際貿易城的規劃。
浙江省政府黨組成員、浙江省工商局原局長鄭宇民曾多次提及,30年前義烏靠實體店鋪改變命運,30年后義烏將靠電子商務改變命運。
義烏市委市政府也已意識到了這一點,且迅速付諸行動。“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是一個顛覆性的變化,關于電商和實體市場的關系,這些年義烏一直都有討論,義烏在過去曾經怕電商會沖擊實體市場,但從過去幾年來,義烏上上下下都意識到,電商與義烏市場是魚和水的關系,必須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王烈剛說。
近年來,義烏一直將電子商務作為市場轉型升級的主引擎,全力推進電商換市工程。“市里的口號是打造全國網商集聚中心、全球網貨營銷中心、跨境電子商務發展高地。”義烏市電子商務辦政策法規科科長喻中華告訴時代周報,義烏的目標是打造國際電子商務之都。
去年8月16日,義烏市政府和敦煌網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建設“義烏全球網貨中心”,義烏市政府希望在跨境電子商務領域闖出一片新天地。
效果如今已然顯現。2013年,義烏電子商務實現交易額856億元。網上交易第一次在數字上跑贏了實體交易。這其中,義烏市全年累計實現跨境電子商務零售交易額達106億元,同比增長110%。
除了政府的大力倡導之外,義烏市的企業家早已主動改變,越來越將重心放在電子商務,以此保持自己的競爭力。
新光集團目前已將電子商務作為重點投資方向,其旗下的浙江網倉科技有限公司與義烏政府簽下了10億元的投資協議來建設義烏國際電商物流基地,從而打造成中國全球跨境電子商務的集聚區及全球進出口商品電商倉儲物流中心。
在周曉光看來,義烏過去比較注重市場硬件建設,但近些年,商業的環境、業態、渠道和市場結構、經營手段、貿易規則都發生了巨大改變,興商的內涵需要極大地擴充和豐富。
義烏的城市之夢
某種程度上說,義烏的領導層先于民眾意識到了盛世下潛藏的危機,并且向民眾發出了含有“提前量”的危言。
2013年8月底,義烏市委、市政府召開了當地近年來規模最為龐大的一次動員大會。面對全市干部群眾,金華市委常委、義烏市委書記李一飛對當前影響義烏創業創新的思想障礙進行了一一“亮丑”,把當前迫切需要確立新思維的一系列問題,歸納為“九問義烏”,其中包括“義烏還敢再扛改革大旗、再當改革先鋒嗎?義烏會成為中國的底特律嗎?”這樣的設問。
“市委市政府的態度很明確,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義烏確實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現在遇到的瓶頸也很多,整個社會的創業精神沒有過去那么濃,義烏不能滿足過去取得的成績,稍微慢一點,就會被其他地區趕上,需要再一次的解放思想。”王烈剛說。
對于義烏人來說,義烏的崛起不僅改變了國際零售市場,還極大改變了許多當地人的生活,把曾經貧困的農民變成了收入豐厚的公司高管和家財億萬的工廠老板。
因此,這場思想的大討論中還包涵了“義烏會成為溫水中的青蛙嗎?”“我們的夢想僅僅是當房東嗎?”這樣的設問,這場被命名為“雞毛換糖再出發”的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在去年中期在義烏全體機關工作人員、企事業單位和村級集體中展開。
如今看來,七個多月前義烏市委主要領導的嚴厲措辭和九項自問,顯然不是姿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義烏非常認真地啟動了自己的解放思想步驟。
“義烏提出雞毛換糖再出發的口號,是一種憂患意識。”王烈剛說,“再出發,是因為現實中義烏不少先富者已經步履蹣跚,滿足于啃老或啃房。改革開放30年留給義烏人的真正財富是吃苦耐勞、敢闖敢干,求變創新、開拓進取,誠實守信的精神。”
幾乎與政府的倡導同時,社會各界的反省也已開始。“義烏小商品市場的轉型升級已經迫在眉睫了,商業成本越來越高,附加值不高,沒有品牌的溢價,惡性競爭,沒有利潤支撐,產品檔次就上不去。怎么樣推動產業升級,這是企業需要思考的,也是市委政府需要引導的。”周曉光說。
“像流行飾品加工行業本來是三分天下,青島、東莞和義烏,青島現在基本萎縮了,東莞很多搬到越南緬甸去了,義烏的產業也在轉移,如果以后還是做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就沒有競爭優勢,像我們這樣的龍頭制造企業,要做品牌,做提高附加值的嘗試。”周曉光說。
去年上海自貿區的啟動,以及各地爭相申報自貿區的趨勢,給義烏試點增加了緊迫感。周曉光說:“義烏應當從中尋找機會,積極嘗試將義烏試點部分內容接軌上海自貿區,共享政策紅利。”
“早年,改革處于淺水區,大家摸著石頭過河。而今,改革進入深水區,涉水過河的難度越來越大。”賈少華說,改革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當前義烏的改革需要義烏人重燃創業激情,建立符合義烏發展的新機制。
在去年的一次會議中,義烏市委書記李一飛說:“一個人因有夢想,人生會變得美好而青春;一座城市如有夢想,也會煥發出希望和活力。現階段,轉型發展就是義烏的城市之夢。”
或許,這座城市的未來發展之路將成為一面鏡子
點擊次數:1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