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批發市場策劃咨詢招商銷售”實戰實例系列:
最近,我隨晉城市有關部門赴浙江義烏市考察市場發展。所到之處,感觸頗深。結合謝書記在市五次黨代會報告中提出的“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要求,我市要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服務優質的商貿流通體系,就必須學習義烏這些全國先進地區的經驗。義烏是建在市場上的城市。從街巷小市到“華夏第一市”,從傳統農業小縣一躍成為市場大市、經濟強市,其二十余年的發展,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市在市場建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中借鑒。
一、義烏市場發展的特點
義烏與我市地域面積相近,本地戶籍人口70萬,外來暫住人口140萬。八十年代以來,義烏率先開放小商品市場,提出“興商建市”發展戰略。20多年來,義烏市場先后五易其址、九次擴建,目前已形成以中國小商品城為核心,10多個專業市場及遍布城區的專業街為支撐,運輸、產權、勞動力等要素市場相配套的市場體系。市場經營面積達400余萬平方米,經營商位6.2萬個。義烏市場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費品流通中心、展示中心和中國重要的商品出口基地。2010年,市場總成交額達621.16億元,市場成交額連續20年居全國各大專業市場榜首。
1、市場調控能力強。去年以來,義烏市委、市政府結合列入國家戰略層面的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組建了由國資局控股的恒大集團。下設的核心企業中國小商品城(即國際商貿城)及14個專業市場全部國有控股,主導著義烏市場的取向與發展。市政府對市場規劃布局始終進行有效的宏觀調控,對市場商品實行劃行歸市,使同類商品集中在一個交易區內經營。這樣有效地提高了市場集聚效應,也為廣大客商采購提供了方便。
2、市場集聚輻射功能廣。據統計,義烏市場有商品16個大類、4202個種類、170多萬種單品。義烏市場經營的43個行業,集聚了1.8萬余件商標,800多件馳(著)名商標,6000余家總代理、總經銷。義烏市場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批發市場。義烏市場憑借規模、信息、物流和中介服務優勢,為全國中小企業構筑了共享式的銷售平臺,吸引了6萬多家經營主體入場經營,全國有20多萬家企業直接向市場供貨。
3、市場國際化程度高。目前,義烏與215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超過1.3萬名境外客商常駐義烏進行國際采購。2010年,義烏入境外商達42.2萬人次,吸引了沃爾瑪、家樂福等20多家跨國零售集團進駐義烏。義烏市場新開設5萬平方米國際館,目前已引進52個國家的2.7萬種境外商品,義烏市場正從“買全國貨、賣全國貨”向“買全球貨、賣全球貨”轉變。
4、市場拓展功能新。在市場發展過程中,義烏始終堅持功能提升和創新,引領市場發展潮流。目前,義烏市場功能由單一的商品交易向商品展示、信息匯集、價格形成、產品創新等方向拓展;交易方式由傳統的現金、現貨、現場交易,向洽談訂單、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現代交易方式轉變,成為小商品信息傳播、價格形成的核心。
二、義烏市場發展的啟示
1、遵循市場發展的基本規律,市場配置資源與政府宏觀引導相結合
多年來,在義烏市場起主導的,是市場規律這只“看不見的手”。政府進行宏觀調控,負責制定游戲規則,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缺陷。義烏市場發展到關鍵的階段時,政府都適時對市場發展戰略進行調整,引導市場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市場發展初期,政府提出了“興商建市”的發展戰略,引導資源向商貿業集聚,傾全市之力促進了義烏市場的迅猛崛起。90年代中期,全國掀起辦市場熱潮,義烏市場的先發優勢有所削弱,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貿工聯動的發展戰略。經過多年的培育,逐步形成了服裝、針織、文具、飾品、彩印、拉鏈、工藝品、玩具等優勢產業,構筑起“小商品、大產業,小企業、大集群”的工業產業發展格局,有力地支撐了市場的發展和繁榮。近年來,義烏市場外貿呈井噴式發展,義烏的國際化程度日益提高,義烏市委、市政府敏銳地抓住這一歷史機遇,確立了建設國際性商貿名城的發展戰略,著力打造國際小商品貿易中心、國際小商品創造中心、國際小商品會展中心、區域物流高地、區域金融高地,又為義烏市場的發展指明了正確的發展方向。
2、規范市場的管理和服務,著力營造良好經營環境。
義烏市場建設發展實踐證明,只有不斷強化市場管理服務,優化經營環境,保持市場低成本運營,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保持市場旺盛的生命力。為此,義烏市充分發揮政府在市場規劃建設和管理服務中調控作用,逐步完善市場管理體制,實行了市場管辦分離。建立了各類中介服務機構,成立了個體勞協等自律組織,強化了服務和監督。運用經濟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調控市場商位租賃價格,規范市場內的收費行為,實行“一個口子”收費,有效地禁止和預防了各種亂攤派、亂集資現象,最大程度地減輕經營者的負擔。積極培育發展公路、鐵路、航空等多形式貨運市場,整頓規范聯托運市場經營秩序,降低運輸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大力培育勞動力、產權、資本、房地產等要素市場,優化市場的各種資源配置。目前,在義烏市場已形成了一套組織嚴密、職責明確、制度健全、管理規范、服務配套的管理服務體系,確保和鞏固了義烏市場低成本運行、商品低價格競爭的優勢。
3、不斷推進市場創新,精心培育和建設市場
創新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義烏始終順應市場發展新趨勢,推進市場形態和功能創新。在加大專業市場硬件建設、提高市場檔次的同時,發展了各類專業街,建立了市場信息網絡和“中華商埠”等電子商務網站、平臺,實現了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的有機結合;發展了以商務部、浙江省政府參與主辦的中國(義烏)國際小商品博覽會為龍頭的會展經濟,積極培育現代物流業,引進了連鎖、代理、配送及電子商務等現代營銷方式,市場功能和交易方式得到進一步創新;加大了義烏市場輸出力度,在國內外建立了30多個分市場和商品配送中心,拓展了市場輻射范圍。義烏市場發展形態和功能的不斷創新,有力地提升了市場素質,促進市場從傳統的商業集散單一功能,向信息匯集、精品展示、價格形成、產品研發、產業帶動等多功能方向轉變。
4、大力培育市場主體,不斷提高經營者的整體素質
市場主體是市場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義烏市委、市政府重視市場主體的培育,在政治上鼓勵、政策上激勵、法律上保護,支持和引導農民進入市場,參與流通。在入場前,對商位進行公開招標,盡量讓有經營能力的人進入市場;入場后,微觀搞活,允許商位轉讓、出租,在商位和人員流動中吸納較高素質的經營者。對本地和外地經營者在政策上一視同仁,不斷吸引更多的外地經營者入市,促進經營者、生產者、采購商“三位一體”,優化經營主體的結構。強化市場主體的教育培訓,把提高經營者素質作為一項基礎工作來抓,經常性在廣大經營者中大力開展普法教育、誠信教育,不斷增強經營戶依法經營和誠實守信意識;采用培訓班、講座等多種形式,開展了外貿、外語、經濟、金融、法律、電子商務等知識的培訓活動,著力提高經營戶的專業知識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
5、強化產業支撐,實現市場與產業的聯動發展
義烏市場的持續繁榮,為義烏工業發展積累了大量資本,創造了銷售渠道、信息、人才等優勢,促使義烏工業獲得了空前的大發展。目前,全市有各類工業企業2.67萬余家,涌現了一批全國乃至世界行業“單打冠軍”,飾品、拉鏈等產品占據了全國20%以上的份額,無縫內衣產量占了全球的20%、全國的80%,形成了“小商品、大產業,小企業、大集群”的發展格局。全市工業總產值達1175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592.5億元;全市有高新技術企業131家,研發中心135家。市場和企業的互動帶動了義烏財政稅收的提高。201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14億元;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7億元,其中地方財政預算收入42.8億元。
三、促進我市市場發展的建議
我市近年來在市場建設上得到長足發展,但與義烏相比還差距很大。市場規劃亂,經營規模小,專業化程度低等劣勢非常顯現。我們必須立足我市實際情況,借鑒義烏的成功經驗,推動我市市場建設和現代物流業的發展。
1、依托主導產業,培育專業市場
我市的市場建設起步慢,規模小,近期建成大而全的市場體系不太可能。參照義烏初建時的做法,我們要依托我市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和龍頭企業,大力培育煤焦化、建材、黃梨水果及飲品、絲麻服裝及刺繡、生豬及畜產品、優質小雜糧等專業市場。專業市場的繁榮對產業基地的發展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否則,專業市場只能是空中樓閣。高平優質煤炭、鑄件、大黃梨、紅萍、金瀾和吉利邇的服裝、蔬菜等多年的發展已漸成氣候,在較大區域內有很高的知名度。但目前這些產業的銷售主要依靠人員外出推銷,形成了一定的制約。要因勢利導,積極培育專業市場,以適合購銷雙方的市場需求。
2、加強外引內培,逐步壯大市場
最近晉城市召開了招商引資暨項目推進大會,出臺了《關于加強招商引資和項目推進工作意見》,我們要把招商引資作為市場建設和培育的重中之重。義烏市場覆蓋全國,走出國門,我們可考慮吸引義烏的專業市場管委會、商會、物流公司等與我市企業組成緊密或半緊密聯合體。高平成為義烏的二級批發市場,取消鄭州等地的中間環節,降低流通成本,逐步輻射晉東南乃至更大區域。然后精心培育,逐步壯大。成為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巨大拉動作用的市場體系。
3、著眼引導扶持,放寬發展政策
在市場建設上要立足區位優勢,市場布局在充分考慮現有產業群和貿易帶的前提下,盡可能向交通干線靠近,向市區集鎮靠攏。要堅持市場化運作,鼓勵社會投資建設。我市南北兩個物流園區由煤運和科興集團建設,實力雄厚,布局合理。可發揮其市場主導的作用。應大物流、商貿綜合體等項目引進天津、北京等地大企業興建,也符合我市市場建設的發展方向。另外還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外商內資一起招、齊盤活的要求,鼓勵社會力量投入,讓高平依靠煤炭富起來的老板興辦市場和第三產業。政府在土地使用、資金融通、市場管理、稅費收取等方面給予充分的優惠和照顧。
4、加強宏觀引導,促進市場繁榮
總結義烏市場發展的成功經驗,就是一個開明的政府加上一批聰明能干的商人。在市場建設和發展過程中,應盡可能從政策上放寬,特別是對市場發育尚不成熟、商品流通較為薄弱的高平來說,尤其要有一個寬松的政策環境。除了市場建設管理中的項目審批、稅費征收、土地征用、戶籍管理等扶持政策外,甚至要對市場經營客商在子女入托入學、警務巡邏、車輛特別通行證等方面給予照顧。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市市場建設和現代服務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為實現“六市目標”,再造一個新高平作出新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