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走在昆明的大街上,都能看到破墻開店的臨街住宅,它們或是小飯店、服裝店,或成了水果攤、理發店,成了城市商業用房的補充,大大方便了市民的生活。
如今,伴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拆臨拆違的大規模開展,老舊小區不斷改造,建起了一大批商業中心及步行商街,住宅配套服務更加完善,透墻見綠成為了新的發展方向。特別是在年初出臺的《昆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征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了“ 臨城市主干道(不含商業區)、快速路、公路兩側,不宜在居住建筑底層設置商鋪”,使得“ 破墻開店”將逐漸淡出昆明。
破墻開店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全民經商的大潮中,很多市民破墻開店,住宅轉變為商業地產后所產生的巨大的經濟效益,在90年代中期呈“燎原”之勢。甚至促進促成特色商業街形成,如和平村女人一條街。一些住改商后在小區內開設的便利店、干洗店、診所等,有效彌補了社區商業配套不足,為居民帶來了生活便利。
由于破墻所形成商鋪的先天缺陷,缺乏發展空間,使得問題同期不斷凸顯。擅自破墻開店,改變了住宅外墻體,在非承重墻上開門窗等,不僅破壞房屋結構和樓體安全,影響市容市貌,阻礙城市長遠規劃,還容易引發一系列矛盾。如噪音污染、油煙污染等。
伴隨近年來城市化的推進使商業網點配套不斷完善,大型商業中心及專業化商業街區的出現,彌補了社區商業配套的不足。特別是政府部門加大了對私搭亂建現象的治理,大規模開展拆臨拆違工作,占道經營的很多違章商鋪不斷被拆除,一些企事業單位也拆除臨街商鋪開展“透墻見綠”,使得昆明的破墻開店現象不斷減少。
在2009年昆明市城鄉規劃委員會出臺的《關于建設項目規劃審批“二十不”規定》對此進行了規范,“25米以上道路旁的住宅底層不得設置零星小商鋪,商業設施應相對集中設置”。使得昆明的臨街小底商散亂問題從源頭上得到根治。
在今年初出臺的《昆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征求意見稿)》中,又對道路兩側設置底層商鋪進行了明確,通過整合疏導以及市場化運作,破墻開店現象正逐漸淡出昆明。 記者吳勁松報道
(本文來源:昆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