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從西安傳來的一則消息說,西安曲江新區管委會和市國資委委托西安產權交易中心共同投資組建了西安文化產權交易所有限公司,以文化物權、債權、股權、知識產權等各類文化產權為交易對象等活動,全力打造文化產權交易平臺、文化產業投融資平臺、文化企業孵化平臺、文化產權登記托管平臺。
西安文化產權交易所的成立只是遍地開花的文化產權交易所中新開的一朵罷了。據初步統計,自2009年6月國內首個文化產權交易平臺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揭牌以來,全國各地已經相繼成立了十多家文化產權交易所,文化產權交易日趨活躍。
文交所遍地開花
率先成立的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綜合性文化產權交易服務機構,是以文化物權、債權、股權、知識產權等各類文化產權為交易對象的專業化市場平臺,是中宣部、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支持的立足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權益性資本市場。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通過境內外的分支機構,為各類出資主體提供靈活、便捷的投融資服務,是上海及國家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市場平臺,也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至今,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的項目總數已達上萬個,綜合交易量52億元。2009年9月,天津文交所掛牌,它以對文化藝術品鑒定、評估、托管、擔保或保險等系統程序為前提,發行并上市交易拆分化的、非實物藝術品份額合約;同時交易經有關政府主管部門許可的藝術品信托受益憑證與其他文化藝術品期貨、期權等。
2009年11月,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掛牌。
2010年3月,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宣傳部,人行上海總部及各分行、營業部、省會(首府)城市中支,各行政區財政廳(局)、文化廳(局)、廣播影視局、新聞出版局、銀監局、證監局、保監局,各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郵儲銀行都收到了來自北京的一份名為《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的文件。文件是中宣部、人行、財政部、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聯合簽發,其中明確指出,“支持設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由財政注資引導,鼓勵金融資本依法參與。”其中要完成的一個目標是“完善各類無形資產二級交易市場。 ”該指導意見的下發,確立了文交所的法律地位,當年國內就開張了多家文交所:
5月,號稱“西部第一”的成都文化產權交易所成立;同月,沈陽聯合產權交易所投資創立了沈陽文化知識產權交易所。
11月,南方報業集團等投資創立的廣東南方文化產權交易所。該交易所采取公司制方式組建,由廣東省文資辦牽頭,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和南方聯合產權交易中心作為發起人,與另外四家單位共同出資組建股份制企業。其中,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持股比例為35%,是公司最大股東。同月,鄭州文化藝術品交易所獲批。
這些不斷涌現的文化交易平臺可以歸并為兩類:一類以上海文交所為代表,屬于專業化綜合性服務平臺;一類以天津文交所為代表,發行并上市交易拆分化的、非實物藝術品份額合約平臺。對于文交所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狀況,分析家們普遍認為:文化產權市場將進一步興起,為文化產權的自由流轉和投融資鋪設道路。
文化成為經濟推手
文化產權交易所成為各地爭相上馬的項目,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大家都看到了文化對于地方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力,而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各類資本對接,文交所正能迎合這一需求,提供這種服務。
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全國文化產業市場規模超800億元。文化產業越來越受重視,不久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還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要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文化部副部長歐陽堅日前也表示,文化產業“十二五”規劃將在今年上半年四五月份前出臺,規劃設定的產值目標是“五年倍增”,年均增速14.9%。
有分析指出,目前文化企業上市普遍為大家所關注,但上市只局限在擁有穩定商業模式和現金流規模比較大的企業中。文化產業中,只有一小部分商業模式比較成功、產業規模比較大、盈利預期比較穩定的企業才能夠上市。而文化產業中還存在大量不夠上市資格、但非常需要以各種方式與資本市場結合的中小企業,他們的融資需求就可以由文化產權交易所來解決。
更重要的是,文化產權市場的形成可有效匯聚包括文化創意企業、各類投資人和相關中介服務機構在內的各方資源,為文化產業提供高效的專業化的服務,形成文化創意企業多層次投融資服務體系,有效解決文化創意企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并購重組與融資瓶頸問題,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持續、穩定和健康發展。
要創新,更要防風險
文交所是個新生事物,目前各地的文化產權市場從項目交易量來看還處于較低水平,不過,隨著交易品種的創新吸引了不少投資者入場,一些文化產權交易所交易趨于活躍。
2010年7月3日,深圳文交所通過“權益拆分”模式,在國內首次推出藝術品資產包楊培江美術作品,其中包含廈門畫廊宏寶齋的簽約畫家楊培江和冉玨的12幅作品。
2010年12月12日,“藝術品產權組合1號”于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和上海版權交易中心掛牌。這是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和上海版權交易中心首次推出的半標產權交易品種,對于突破金融與文化對接瓶頸,解決文化藝術品、藝術家個體與機構融資難問題,都具有很大意義。 “藝術品產權組合1號”選定的藝術家黃鋼正值藝術創作的成熟鼎盛期,作品具有深厚的東方文化底蘊,且受到西方學術界及收藏家的認可和追捧,其單幅作品創作周期較長,市場流通性較好。 “藝術品產權組合1號”包括黃鋼一個系列兩個主題的作品 “經版紅星和箱子系列”以及 “經版菩提樹系列”,共計2500尺。 “藝術品產權組合1號”產品由管理人推介,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核準,產品設計原則為產品風險可控制、投資人利潤可預期、產品有明確的存續期。上線產品向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下設的藝術品投資者俱樂部成員發售,藝術品投資者俱樂部成員認購,成員之間可以非連續轉讓。
天津文交所探索 “份額化藝術品投資”,將一件藝術品分為若干份額,使得投資者可以在交易平臺上交易這些份額,每份份額初始價格為1元,以藝術品總價除以1就是該藝術品的總份額。今年1月26日,,天津文交所推出津派畫家白庚延的兩幅畫作 《燕塞秋》和《黃河咆哮》,該作品被拆分后,以每份1元上市,在短短2個月內,它們的交易價漲了10倍多。 3月11日該所推出的包括白庚延的7幅畫作和一顆4.34克拉的粉鉆,上市首日8件份額藝術品收盤均報2.16元,全線漲停。 3月15日每份價格已達到2.85元,5天價格翻了近3倍。據說,市場上《燕塞秋》和《黃河咆哮》估值500萬元和600萬元,但現在份額化后,“市值”超過了10倍,已經遠遠背離它們應有的價值。由于爆炒味太濃,為了降低投資風險、保護投資人利益,3月17日,天津文化藝術品交易所“上市”的《黃河咆哮》與《燕塞秋》接天津市政府監管部門通知被實施“停牌”。
由于份額化藝術品投資產生的問題,不少行家認為建立監管機制十分迫切。目前的份額化藝術品投資,莊家做莊很容易,因為需要的資金量太小。在證券市場做莊需要巨額的資金,但在藝術市場,一幅張大千作品最多不過價值一億元人民幣。看來,文交所需要重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