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東南亞各國紡織出口增長的消息頻頻出現在多地媒體的報道中,其中增長的原因分析或多或少都歸結于中國勞動力成本上漲帶來的訂單轉移。低薪優勢是否等同于制造優勢?東南亞國家的紡織業又面臨什么樣的新問題?
訂單流失并非“過失”
印度《商業標準報》稱,在中國正面臨通脹以及制造業成本上升的問題之際,印度希望能獲取一些原本屬于中國的服裝與紡織品國際市場份額。報道稱,在印度紡織品與服裝制造行業,來自美國和歐洲的訂單已增加了約10%~15%。印度紡織工業協會負責人表示:“雖然印度出口量目前只占全球服裝出口市場的4%,但由于中國勞動成本上升,一些原本計劃下達到中國公司的訂單現在已經轉向了印度。”
去年以來,受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影響,很多發達國家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開始加快向柬埔寨、越南等東南亞國家轉移。有專家指出,這是我國紡織產業轉型的必然結果,它昭示著人口紅利時代和廉價勞動力時代的結束。行業發展過于依賴低薪優勢的狀況也理應得到改變,部分大批量、低附加值訂單轉移的現象也有一定必然性。
來自英國招募組織Hays的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勞動力薪資的大幅上揚,使得原本同處于原料價格上漲背景下的孟加拉、越南、斯里蘭卡和印度等國更具吸引力。
據了解,德國紡機協會(VDMA)已開始籌劃在越南舉辦紡織機械類的專業展會及行業論壇,以抓住越南紡織品出口上升的機遇。統計顯示,2010年1月~11月,德國出口到越南的紡織機械總額達到了2700萬歐元,與2009年同期相比增長了84%。相關發言人表示,越南紡織制造商對德國紡機產品的需求日趨旺盛。
制造優勢不能只靠低薪
東南亞國家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可以從以下一組數據窺見端倪。我國一家中型紡織出口企業薪資水平約為100元/時,熟練工種能達到150元/時。而英國《經濟學家》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東盟國家中,制造業勞動力時薪最多的新加坡為62.4元/時,其次是馬來西亞31.8元/時,泰國11.7元/時,印尼制造業勞動力的時薪最少,為4.5元/時。
相比較而言,印度等國的低薪優勢尤為突出。但是,這些國家現有的勞動力水平,特別是掌握熟練技術的程度,尚無法與中國勞動力抗衡,因此勞動力短缺的現象也有所體現。
在緬甸,盡管各個廠家都在提高最低工資,熟練勞工仍然非常稀缺。而印尼和菲律賓等國的專家,則呼吁政府加大對勞動力培訓方面的投入,以應對越來越嚴重的熟練工人短缺問題。
現階段,印度政府為了充分穩固已有勞動力資源,強化低成本的制造力優勢,開始逐步完善對工人的待遇體制。在動力織機業,該國政府早前出臺了相關保險計劃,以保證動力織機業工人的權益。在這份保單中,意外傷害險的保額達到15萬盧比(1印度盧比約合0.14人民幣元)。去年底,此項計劃又進一步完善。在這些參保人群中,每名紡織工人的每半年會收到600盧比的子女教育經費,經費提供期限為4年。目前,80多萬名紡織工人已列為這一政策的受益人。
印度國家黃麻董事會同樣提出了維護黃麻業工人利益的福利計劃。在這項計劃之下,7家工廠將出資建設14條街區,花費1434.1萬盧比,每一條街區都可以滿足1500名工人及其家庭成員居住。董事會將對參與此計劃的每家工廠提供至少200萬盧比的補貼。
東南亞企業也遇成本難題
在全球原料緊缺的大背景下,東南亞一些國家雖然未遇到“用工荒”的問題,但其生產商也不得不面臨兩個選擇,或縮減規模節省生產費用,或提高產品價格保持贏利空間。
受益于越南盾兌美元的大幅貶值,今年前2個月越南紡織品出口超過20億美元,同比增長54%。目前,美國、歐盟、日本等市場對越南紡織品需求旺盛,越南紡織業因此制定了實現全年出口130億美元的宏偉目標。但是勞動力薪資提升、生產成本上漲,以及越南盾貶值造成的棉花等進口原料費用的增加,仍將對越南紡織業帶來嚴峻的挑戰。與此同時,近期越南國內電價的大幅上漲,使得一些不堪電費重負的生產商不得不重新安排他們的生產時間表,以此規避用電高峰期的高昂電費。
越南北寧省的Halico工廠轉變其生產時間,通過“夜間作戰”的方式幫助公司節省了20%的耗電量。雖然夜間生產計劃為企業節省了部分花銷,但是對于大型的企業來說,此辦法的長期實施還需要考慮對于員工情緒的負面影響。Nha Be 成衣公司的生產主管Pham Phu Cuong就表示,新的生產計劃要對員工進行額外補貼,其中包括夜間交通補助費用等,相當于間接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
這種白晝黑夜顛倒的工作模式,抬高了越南勞動力的身價,而能否從根本緩解企業的成本壓力還不得而知。越南紡織服裝協會副秘書長阮山則明確指出,今后幾年,廉價勞動力等越南具有競爭優勢的因素將逐漸失去。因此,保持出口增長的基本措施是使商品結構多樣化,提高產品附加值并且繼續擴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