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底,廣州力壓上海、北京折桂福布斯“大陸最佳商業城市”;2011年,廣州明確“以加快建設國際商貿中心為突破口率先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發展戰略,并正式把商貿列入十大支柱產業。廣州開始大刀闊斧地實施商業復興,與上海、北京爭創“國際商貿中心”。那么,打造國際商貿中心,廣州憑的是什么?廣州“千年商都”斷層的原因?為什么在這個時候重拾流通戰略?其背景和動機何在?從千年商都到國際商貿中心,你認為背后的支撐何在?在流通領域依次發展的順序方面,廣州是如何安排?對于本次戰略安排你如何評價?有何預期?
畢竟,直到現在,廣州本地的商貿流通企業上市的只有3家。而進入連鎖百強的稍微多些,但真正進入前20強、前10強的卻還沒有一家。國內學術界和媒體如何看待廣州的這種戰略變革?從我與國內其他同行的交流看,他們對廣州能否打造國際商貿中心有著廣泛的質疑,有些甚至是不屑和不解。對此,我的觀念和看法是“這是廣州人民和政府的一次集體意識的覺醒和提升。這次“廣州商貿”的“再出發”,將是這個城市新一個“三十年”的里程,其商業的積淀和能量的釋放,也必將為中國的城市商業崛起于世界提供一個新的模式和樣板”。2011年3月10日,我接受《中國商報》記者王立勇的專訪(采訪全文附后),并就其中幾個重要問題做出了初步回答,有些看法考慮還不夠全面和成熟,僅供各界參考。下文就是回答采訪的原稿。有關廣州建設國際商貿中心的戰略思考以及背景等,我已經在其他相關文章論述過了,這里不再展開。
一、廣州“千年商都”斷層的原因?
這是一個十分尖銳但卻很有趣的問題。即廣州一直號稱“千年商都”,但為何在過去近二十年,廣州的商貿流通業既不是支柱產業,也不是戰略性產業,在廣州市的產業決策體系中,幾乎無足輕重,與此同時,廣州批發、零售、物流、餐飲、會展等曾經在全國商貿總體領先的地位卻不斷下降,甚至退出了“第一集團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那種萬商云集、群起仿效、盛極一世的商業繁榮和“發財到廣州,廣貨遍天下”的景象不復存在。這種商業繁榮延續性的中斷用“斷層”表示十分貼切。
導致這種“斷層”的深層次原因,是當時廣州經濟在全國的定位和特殊環境導致的。
首先,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珠三角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工業化浪潮,“村村點火,鄉鄉冒煙”。巨大的工業化潮頭產生出來了“制造為王”和對GDP的崇拜,使珠三角各級政府領導的“眼球”和精力都轉向了制造業,從而對商貿流通業產生了集體“冷落”,這也是廣州、佛山、東莞等城市商貿業一度十分滯后的深層次原因。
其次,廣州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產生了一種錯誤的導向和認識,即認為商貿流通活動是純粹的市場行為,政府應該遠離它,任由市場自發調節。這種在市場經濟發育仍然十分落后的前景下,過早地培育市場主體的責任推卸掉,缺少規劃引導和扶持,結果,導致早期興起的一批“草根商人”,在現代商貿流通業的沖擊下,紛紛落伍了。
最后,正是由于政府部門在這一時期對商貿流通業的“冷落”和“不理不睬”,商業布局和發展規劃缺失,導致一些流通基礎設施得不到投資保證,土地和資源都傾向于工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商業的發展。例如,廣州目前1000多個專業批發市場,95%以上是臨時建筑或不在規劃內;還如,廣州的新城區,從五羊新城到珠江新城,規劃中幾乎都沒有考慮到商業的合理配套,導致商業發展缺少基本的規劃支撐。再如,廣州作為華南地區最大的公路物流中轉中心,但卻一直沒有科學規劃的公路貨運物流園區,進而導致公路物流業長期發展滯后。等等。
總之,這一系列原因,導致了廣州商業繁榮的“斷層”,從而也為目前的國際商貿中心建設留下了諸多懸念。
二、為什么在這個時候重拾流通戰略?其背景和動機何在?
因為,廣州在過去近二十年中,過度地追求工業化進程的高度和深度,忽略了整個第三產業的發展,進而導致其所得到的收獲,與所付出的投入和失去的機會相比,有相當大的差距,進一步說,重化工業產生的GDP與城市經濟的和諧與繁榮相比,存在著巨大的“失落”。一直以來,廣州學術界和企業界,也一直在為此激烈爭論。可以說,今天重拾“流通戰略”,回歸廣州經濟發展的正常軌跡,應該主觀和客觀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既是廣州市委市政府自我反思和修正的結果,也是廣州學術界和企業界不斷爭取的結果。
從背景和動機上看,最突出的有三點:
一是廣州經濟成長已經進入到工業化后期,在這一階段,服務業必須占絕對主導地位,而且應該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然而,在過去“重工業,輕服務,輕流通”的背景下,服務業普遍發育成長不足,尤其是商貿流通業作為廣州的傳統優勢產業被壓抑,直接拖了整個服務業的后褪,因此,現在重拾,在一定意義是“補課”,是走向服務型經濟社會的必然選擇。
二是《珠三角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以及廣州作為“國際中心城市”的定位,使廣州必須對過去延續了近二十年的“重工輕商”城市發展戰略進行調整,尋找與國際中心城市形象和定位相符的產業主體。而商貿從來就是廣州城市的靈魂,廣州天然就是一個發展商貿的地方。可以說,這次“流通戰略”的確立,是廣州市在全面評價了城市的優勢、弱勢、機遇和挑戰的基礎上,做出了正確選擇。
三是珠三角正在進行全面的產業轉型升級,掀起了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新浪潮,在這種背景下,廣州做為國家中心城市,必須考慮自身對珠三角乃至華南地區的輻射力、影響力和帶動力,為珠三角和廣東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推動經濟轉型升級起到表率作用。那么,如何才能充分發揮這種作用?唯有給珠三角制造業提供強大的商貿流通支撐和服務,才能真正名至實歸。
三、從千年商都到國際商貿中心,你認為背后的支撐何在?
我認為至少有四大支撐,能夠保障廣州國際商貿中心的建設:
第一,目前廣州商貿流通業的基礎和實力,遠超于統計上的數據和外界對廣州的印象。廣州人天生擅長經貿,但廣州的商業形態和經商模式不同于國內其他區域,再加上粵商文化的“低調”,因此,無論是商貿總量,還是實際影響力,都有強大的基礎。例如,廣州的天河路商圈規模全國最大,但卻一直缺少有效宣傳推廣。尤其是,廣州過去缺少戰略引導和對商貿的支撐,導致廣州的商貿流通業分散布局到周邊城市,如東莞、佛山、惠州等,缺少整合。但實際上,這些都是廣州商界的勢力范圍,一旦整合,綜合實力放大30%以上沒有一點問題。
第二,政府意志和作用的爆發力。過去廣州市的政府部門,從發改、經貿到城建、工商等,幾乎都很少考慮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全力以赴抓工業,搞科技園,搞招商引資等,也就是,各類商貿流通業的規劃、資源投入、政策引導等都沒有到位,從而使廣州發展商貿的潛力,尤其是提升為珠三角進行商貿配套的能力,未得到充分發揮。如果現在提升為城市發展戰略,顯然是一種“總動員”,那么,這種壓抑了近二十年的能量,所能起到的作用,無疑是不可估量的。
第三,企業運作產生的擴張力。廣州雖然沒有百聯、大商、武商聯等那樣強勢的商貿流通企業,但實際上,廣州過去是缺少對現有的商貿項目進行資本運作、市場運作和產業運作的環境,而不是沒有這樣的實力和基礎條件。例如,廣州目前還只有三家商貿流通業的上市公司,而且幾乎都很少進行跨區域的并購,一旦政府明確提出相應的發展戰略,加大培育扶持力度,這些企業如果有效擴張,完全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擠入全國前十強。
第四,廣交會及珠三角制造業產生的巨大客流。過去,由于“輕商”導致廣州的客流和購買力嚴重流失。隨著廣州亞運會召開后城市環境的脫胎換骨,以及“打造國際商貿中心”規劃的實施,這些龐大的人流和客流,都將成為廣州建設國際商貿中心的強大支撐。
四、說起廣州,廣交會自然繞不過,也正因為此,廣州也打上外貿型經濟的烙印。這次能否理解成廣州由外及內的外型么?為什么會這樣?
嚴格地說,廣交會在廣州的形象和地位,也是廣州商貿變遷的一個縮影。過去近二十年中,廣交會純粹就是一個“會議”,它沒有為廣州帶來相應的商流,典型的“有展無貿”。原因就是上面所說的“輕商”,即廣州市政府部門沒有考慮如何通過廣交會的客流資源為廣州商貿流通做貢獻,更沒有考慮到圍繞廣交會去發展專業市場、物流園區等。
這次“國際商貿中心”的城市定位,無疑會為“廣交會”的轉型升級提供動力,同時廣交會也將真正成為廣州國際商貿中心的重要舞臺和基礎力量。當然,它也成為廣州打造內貿和外貿的重要渠道,成為構建連通國內貿易與國際貿易的的“黃金節點”。可以說,廣交會將借此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五、在流通領域依次發展的順序方面,廣州是如何安排?
這有兩次層面的問題:
一是商貿流通業在整個服務業中的次序。在新的戰略中,商貿流通業是作為整個服務業體系最優先發展的產業,被列為基礎產業、支柱產業和戰略性產業,從而確保商貿流通業在廣州現代產業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和先導性產業地位。
二是商貿流通業內部的發展順序與梯度問題。在初期,屬于補課和修復階段,因此,零售業將成為龍頭(近百個重大項目已經和正在建設中),批發業成為重點(因為有大量的專業市場需要搬遷和轉移以及轉型升級),會展業和電子商務成為支撐,物流業和餐飲業是補充,旅游、酒店、中介、商業地產等服務業配合,形成再造廣州商業輝煌的第二次浪潮。在中后期,將重點發展物流、會展、電子商務等新興商貿流通業。在此基礎上,實現兩大戰略:一是向全國大擴張;二是整合現有商貿資源,大力推進資本上市。
六、對于本次戰略安排你如何評價?有何預期?
廣州重新重視商貿流通業的地位和發展,一方面反映我們的政府部門的自我反思和革新能力,可以說,這是廣州人民和政府的一次集體意識的覺醒和提升;另一方面,也是全國商貿流通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對全國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將起到巨大的影響作用,因為這次“廣州商貿”的“再出發”,將是這個城市新一個“三十年”的里程,其商業的積淀和能量的釋放,將為中國的城市商業崛起于世界提供一個新的模式和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