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財富與資產管理在國際上迅速發展,并日益成為國內金融創新的熱點,而其中已經產生并將繼續產生一系列新的法律問題。為此,本期維權信箱以“理財產品中存在的法律問題”為主題,邀請專家學者對相關法制建設進行專題研討,以期促進理財市場的健康發展。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飛速發展,“金融”這個專業術語正在融入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金融服務已經是大眾不可缺失的生活必需品。然而,由于金融具有專業性強的特點,因此從普通大眾進入金融市場的那一刻起,就因為對于金融市場的不可知而處于被動局面。這個現象不僅僅是我國獨有的現象,甚至是在金融業發達的歐美,這種現象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2008年美國引發次貸危機的部分原因,正是因為金融服務提供者利用信息不對稱,發放不適當的“掠奪性貸款”,濫用金融衍生品,最終導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
基于此,美國奧巴馬政府于2010年7月簽署了美國金融改革法。新法除了加強對美國金融業的監管,更為重要的是,加強了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措施,即美國專門建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一時間,最大經濟體美國對于金融業大刀闊斧式的改革,引發業界、學界、大眾對于金融服務的新思考。一直被我國學界所倡導的“金融消費者”概念再次備受關注。其中,知情權作為消費者的一項基本權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金融消費者”概念崛起
應該說,“金融消費者”實際并非是指傳統意義的消費者,而可能是銀行個人儲戶、理財產品購買者、信用卡的使用者、保險合同的投保者等等。歐美法律之所以紛紛設置對于金融消費者的高保護力度,正是因為金融企業的個人客戶與金融企業之間,在知識能力、信息能力、財產能力、地位能力、談判能力等方面都是不均衡的。對金融企業的客戶(這里主要指的是個人投資者)給予特別保護,已成為金融經濟和虛擬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美國次貸危機進而引發的金融危機,已經給全球的政府、立法者敲響了警鐘。政府以及立法部門有必要加大對于金融消費者知情權的保護。
我國當前對于金融消費者知情權的保護尤顯不足。特別是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中,更是侵犯金融消費者知情權的重災區。經過專業人士分析,銀行采用了一種條件近乎苛刻的結構性掛鉤計算方式。以某銀行“聚寶盆飛躍計劃”為例,購買者只有當4只股票漲跌幅完全相等時才能實現。這一條件事實上相當苛刻,尤其在沒有漲跌幅限制和有做空機制的香港股票市場。因此,產品收益為零的可能性相當大。銀行可以通過銷售這樣的理財產品賺得盆滿缽溢,獲得巨大利益。不過,這樣的計算方式又有多少金融消費者可以在購買時充分了解呢?面對不合理的條款,銀行是否向購買者提供過合理的解釋呢?
“買者自負”
不適用成長期金融市場
之所以銀行能夠設置這樣苛刻的條款,正是因為2006年底中國銀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金融創新指引》,其中提出“買者自負”的市場原則,其基本含義是“買者在市場上通過自身的行為獲得收益,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風險”。在市場監管不到位、銀行披露不及時、金融消費者知識不足的情況下,顯然是把政策扶植的天平移向強勢,且具有專業知識的商業銀行。眾所周知,“買者自負”在英美法中是不適用于普通消費者的,而在現在市場環境中強調“買者自負”原則,無疑不利于對于中國正在成長發展的金融消費者培育。任由金融機構以這樣的原則來設定規則,無疑會有讓中國重走美國金融危機老路的風險。時下,投資實物黃金業務正在各大銀行中火熱上演。然而,對于回購、手續費之類的設置,許多消費者并不知情。如果不及時宣傳喚起金融消費者行使知情權的意識,顯然又會引起許多訴訟糾紛,影響金融市場有序發展。
在當今中國這樣的金融市場環境中,如何保護金融消費者知情權的方法是多方面的。首先,立法上,我國應該盡快在立法上界定“金融消費者”,并配套相應法律。其次,雖然目前法律已經嚴格要求金融機構自律、自糾、嚴格披露責任,但過分強調內部自律,難免會有王婆賣瓜之嫌。因此,金融市場發展需要建立第三方的金融消費者保護部門,學習歐美建立獨立的金融消費者保護局是一種選擇。亦可以參照現有中國消費者保護協會,由政府有關部門發起,經國務院及各級人民政府批準,依法成立社會公益性組織。其承擔的是黨和政府交辦的任務,同時依據法律賦予的職能,專門從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第三,媒體也應該積極廣泛參與到普通大眾金融教育的隊伍中。要大力發展金融市場,金融消費者是金融市場的必備要素。培養一批成熟金融消費者尤為關鍵,而加強金融消費者知情權的保護,無疑是培育市場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