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地球系上領帶”這句話,是世界最大領帶生產基地之一的浙江省嵊州市人的驕傲。但這個“領帶之鄉”曾一度遇到話語權失控、量大而利薄的困擾。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今天,嵊州領帶正通過大“變臉”,全力扭轉過去20多年的發展模式,打破發展困局。
現實之惑:“為地球系上領帶”的困擾
嵊州領帶產業自1984年起步,從小到大,目前擁有企業千余家,年產值超百億元,成為當地支柱產業和百姓勤勞致富的依靠。據嵊州市領帶行業協會介紹,全市年產領帶305億條,占全國90%、世界40%,產量全球第一。
“量雖然大,可質的提升還有很大空間。”嵊州市委書記郭敏說。
量大利薄是不少領帶企業的痛處。在嵊州最大領帶生產企業之一的巴貝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金耀說,嵊州領帶多數是賺取中間環節的加工費,可在整個利潤鏈條上,加工環節的利潤僅占10%。
業內人士分析,嵊州領帶利潤低,主要原因是上游原材料價格波動總卡著脖子,下游大量訂單掌握在中間商手中,沒有定價權,高額利潤被截留。以一條嵊州領帶在國際市場上銷售30美元測算,國外終端品牌企業在銷售環節可拿到15美元,有品牌經營權的中間商可拿到12美元,而嵊州的生產企業只有3美元出廠價。
過去20多年間,嵊州領帶正是依靠“大批量、低價位”的優勢,在世界產業分工中將緣起于西方的領帶產業轉移到東方。時至今日,“以量為榮”的發展模式遇到巨大挑戰。郭敏說:“即使全世界的領帶都歸嵊州生產,也難以支撐整個產業的發展。”
增量之變:“產業鏈拉伸”拓出新天地
一個月前,巴貝集團董事長金耀遠赴四川,同當地洽談設立蠶桑生產基地事宜。為提高原材料的自主掌控能力,嵊州十幾家領帶企業同云南、四川等省相關縣市達成協議,在當地設立蠶桑生產基地。
“這些基地預計年可產絲近8000噸,基本上能滿足嵊州領帶生產所需。”嵊州市領帶行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周慶余說,嵊州市為此設立外拓蠶桑基地專項基金,同時籌劃建立蠶桑繭絲儲備調配中心。
除向上游“拉伸”外,嵊州領帶產業還往下游拓展,以釋放成本壓力,獲取更大利潤空間。浙江丹魯依服飾有限公司利用歐洲經濟波動之機,同國外品牌公司合作,在歐洲創辦終端銷售業務公司,分享對方品牌帶來的終端銷售利潤。嵊州市經貿局副局長邢昌陸說,政府已拿出專門資金鼓勵收購國外品牌。
去年,嵊州提出“真絲拓展計劃”,力爭通過五年努力,確保真絲產量占全國的20%左右,把嵊州打造成全球集生產加工、研發設計、產品展示、批發銷售、信息服務、質量檢測為一體的真絲產業集聚地。不少從領帶生產起步的企業,針織服裝產值越來越多,有的甚至占整個企業產值的一半。
從領帶往真絲產業轉移,嵊州有天然優勢。全球家紡業處于上升期,真絲家紡與領帶同屬提花產品,技術、設備、設計相通,客戶重合度高。“領帶產業做家紡風險相對較小。”周慶余說,“全球最先進的電腦提花織機60%在嵊州,生產國內匱乏的高檔真絲提花面料,是嵊州領帶企業的強項。”
存量之變:從“減法”做出“乘法”
嵊州一大批領帶生產企業開始把后整理業務從企業剝離。郭敏告訴記者,整合產業鏈,引導企業把專業性較強的產業鏈環節剝離整合,形成“競合型”的社會化專業分工協作體系,是嵊州領帶產業在存量上做的大文章。
如今,越來越多的嵊州領帶企業開始做“減法”,在整合中退出部分環節,以求實現“乘法”效應。嵊州6家公司共同投資的聯合物流公司,承攬當地領帶企業的物流業務,許多生產企業則紛紛停止自辦物流。
據市領帶行業協會介紹,過去嵊州領帶單個企業“小而全”,無論規模多大都建有自己的倉庫,養著運輸車輛,自購原材料、自辦運輸,庫存壓力大,生產成本高。聯合物流除降低采購成本外,還盤活企業資金上億元,全年節省利息近千萬元。
專家認為,如果能夠全面實現研發、物流和倉儲等環節的整合,讓相關企業退出某些環節,專心于生產或加工,減少不必要的投入,那么各個企業間的嵌合將更緊密,整體優勢更明顯,產業穩定性也更高。
嵊州領帶產業界過去都知道,華業絲綢等3家有面料后整理業務的企業曾是競爭對手,常在同一家領帶企業“狹路相逢”,現在,三家企業“化敵為友”,退出生產和流通環節,共同組建嵊州最大的領帶后整理企業,掌握了嵊州90%領帶后整理外加工業務。(記者李亞彪 商意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