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一架架橋梁跨河飛越……站在臨沂市高208米的廣播電視發射塔觀景臺內,極目遠眺,一幅“大美臨沂”的新景象映入經濟導報記者的眼簾。
“轉方式調結構,臨沂的任務很重。也正因此,我們下的功夫大,付出的本錢大,取得的成效也很大,而且這種效果越往后越明顯。”臨沂市委書記連承敏如是說。
從上世紀80年代的“西郊大棚”到如今的商貿物流強市,從曾經貧困落后的革命老區到如今物阜人豐的大美新城,臨沂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率先發展之路。
中心城市帶動
17日上午,臨沂市規劃展覽館。頭頂藍天白云,腳踏秀美沂河,兩岸郁郁蔥蔥,高樓鱗次櫛比,這就是今天臨沂看得見摸得著的嶄新面貌。在一個巨型沙盤前,臨沂的過去和未來盡收眼底。
臨沂市住建委副調研員陳云祥告訴導報記者,2002年底,臨沂市區常住人口突破100萬,城市建設用地108平方公里,分別比之前制定的規劃超出30萬人和38平方公里,提前8年完成目標。伴隨而來的矛盾擺在面前,老城區人口密度大,住房、交通、環境不堪重負,積聚起來的生產力以及群眾改善居住環境的迫切要求都需要新的發展空間。
為此,2003年以來,臨沂提出城鎮化主導戰略,以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為目標,開始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數的大提速。“小城鎮實力不強,縣域經濟集聚效應不明顯,根據各種要素直接向中心城區集聚的鮮明特點,臨沂市必須堅持中心城市帶動和城鎮化主導戰略,首先做大主城區。”連承敏說。
作為臨沂市近年來中心城市建設最得意的一筆,北城新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驅車行駛在北城新區的道路上,兩岸如花園般的美景不禁讓人流連忘返。現在,33個村莊拆遷合并為8大社區,5萬居民告別昔日低矮的棚戶區,住上了現代舒適的高樓,實現了由“農民”變“市民”的夢想。同時,市政府、藝術中心、展覽館、博物館等均坐落于此,一個可容納36萬人的新的政治文化地標正在臨沂北部崛起。
放眼如今的臨沂城區,城內水脈8河相通,“大水城”的稱號名副其實;蘭山區立足商貿,羅莊以工業為主,河東容納交通運輸、工業、物流,還有經濟開發區、高新區,“以河為軸、兩岸開發”、“一河六片、北上東進”的城市空間布局逐漸成型。
“商之都”再添騰飛翼
說起過去的“西郊大棚”,至今仍被臨沂人引以為豪且津津樂道。正是在其基礎上,才有了后來的臨沂批發城。如今,“南有義烏,北有臨沂”的商貿格局已經形成,“中國臨沂,物流天下”的嶄新品牌在全國越擦越亮。
據臨沂市工商局副局長盧公迎介紹,如今的臨沂批發城,占地約10平方公里,建有各類大型專業批發市場68處,營業面積600萬平方米,依托市場發展的生產服務人員達230萬人,商品輻射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業務擴展到亞、非、歐等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板材、化工、家電、建材、汽配等批發市場規模均居全國第一。
臨沂商城管委會副主任馬學印表示,以前的批發市場多是居委會與企業聯合運營,居企不分的現象制約了市場的進一步發展。目前,他們正積極深化商城體制改革,醞釀居企分離,最終通過組建商城集團推進市場早日上市。同時,臨沂把電子商務作為商貿業發展的另一個突破口,物流之都將再添騰飛之翼。
離開繁榮的城市、沸騰的市場,導報記者又來到蒼山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的蔬菜基地。在這里,各種有機綠色蔬菜生意盎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是這些蔬菜,在幾個月前成功擊敗諸多對手打進了580公里之外的上海世博會。
“下一步我們將爭取讓更多的優質蔬菜進入上海的高端超市,打出蒼山蔬菜的品牌。”蒼山縣委副書記薛峰對導報記者表示。
初嘗轉調甜頭
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新興產業的加快培育,服務業的穩步提升,臨沂已經嘗到了轉方式調結構帶來的甜頭。
市長張少軍告訴導報記者 ,在新興產業方面,臨沂基礎差、底子薄,但近幾年發展勢頭異常迅猛,成為推動優化升級的“動車組”。今年年初,臨沂提出利用3到5年時間,將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生物環保等七大產業打造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爭取到2015年,七大新興產業產值突破2000億元,年均增長35%。其中,到2012年,全市新能源汽車生產能力達到1萬輛,努力打造電動汽車產業集群。”
服務業顯然也是臨沂轉調中的一大亮點。“轉調有兩層含義,一個是工業內部的調整,另一個則是三次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力發展服務業是應有之意。”張少軍說。碰巧的是,在采訪期間,建國以來首次以“市場貿易”為主線的大型博覽會在臨沂舉辦,其集商貿、旅游、文化于一體,彰顯著臨沂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革命戰爭年代,百萬臨沂人用小車、小米贏得了勝利。懷揣著紅色沂蒙精神 ,我們同樣有信心打好轉方式調結構這場硬仗。”連承敏感慨道。
作者:記者 賈瑞濤 臨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