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紡城先建“場”后有“市”,無法循規蹈矩模仿別人的成功之路。
輕紡城在浙江寧波稱得上家喻戶嘵,但也不是所有寧波人都進過輕紡城,因為在很多人心中,以為輕紡城是做服裝、面料批發生意的。而真正走進去之后,才會恍然大悟:原來里面是個巨大的綜合性市場。商品門類可謂應有盡有,而且這里居然是以零售為主的。
明明是叫“輕紡城”,為何里頭什么都有?寧波輕紡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敬良對記者說:“當年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不過,吳敬良也說,如果沒有引進多元化的經營門類,寧波輕紡城肯定沒有像今天一樣的規模,甚至可以說,輕紡城可能很多年前就已經不復存在了。
如何戰勝“空殼”危機的?
吳敬良的話自然是有他的道理,誰能想到,如今欣欣向榮的輕紡城,開業之初差一點就變成了一個“空殼市場”。
1992年初,相關政府決定在寧波城郊接合部石碶鎮建一座上規模的專業輕紡市場,并定名為“寧波輕紡城“。1993年開業之初,輕紡城也曾熱鬧了一陣子,但過后不久,即開始由熱轉冷。到了1994年年春節后,客流量越來越少,要求轉讓攤位的越來越多,有的甚至推出了“虧本轉讓”。面對這樣的情況,輕紡城的管理者們急了:這樣下去,新建的市場就會變成一個“空殼”。
按照最初的設想,寧波輕紡城要辦成像紹興輕紡城那樣以批發為主的輕紡織品專業市場。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樂觀,寧波的服裝針織企業在發展壯大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自己固定的供應和銷售網絡,其作用并非一個地方產品專業市場所能取代。同時,寧波一些名牌廠家有其自己的營銷策略,他們認為市場是以工薪階層、中低檔消費群體為主,而名牌精品進場反而有失身份。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開始為輕紡城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想了很多辦法。“吳敬良說,在想辦法的同時,他們所要做的就是要維持和帶動輕紡城的人氣。
于是,由輕紡城出錢,讓6路公交車的終點站從段塘延伸到了市場門口;各種各樣的廣場咨詢活動,被引到了市場門前的大廣場上;甚至,他們還拉來了幾個劇團,在輕紡城大廳里搭臺唱戲……“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聚集人氣。”
功夫不負有心人。寧波輕紡城終于走活了這盤棋。從一張“白紙“上勾勒起的藍圖,到現在每年50多億元的銷售額,而輕紡城只用了短短15年時間,就完成很多市場想都不敢想的成就。
如何構筑多個專業市場的?
在市場經濟下,輕紡城的定位只能根據市場需求來定,根據消費者的需求來定。
“要擺脫空殼市場的危機,就不能死抱著‘輕紡’二字!”在不斷聚集人氣的同時,輕紡城的決策層們最終作出了這個正確的抉擇。
吳敬良董事長在回憶起這段創業歷程時說,當時的考慮是,既然不能依靠“市”來興“場“,為什么就不能以“場”來旺“市”呢?經過反復論證,集思廣益,輕紡城的創業者們大膽擬定了“根據市場需求定位,放開經營范圍,以多個專業市場互為補充,滾動發展,形成一個大的市場群體”的新的發展思路。
于是,從1994年開始,又一次全面的招商工作鋪開了。1994年成功引進溫州鞋城、服裝專業市場;1995年引進燈具城、家私城、窗簾等專業市場;1996年引進廣東布料、海寧皮裝、板材和家電專業市場……加上副食、百貨、五金裝潢等等,一下子形成了12個專業交易區、5條特色街。
龐大的市場群體,確定了輕紡城在寧波乃至浙江商界的地位,也為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正是這種“不讓‘輕紡’捆住前進步伐”的思路,一下子盤活了輕紡城的市場。如今的輕紡城已經成了寧波市區的一個“明星”,很多人都知道輕紡城的地點,就連周邊一些樓盤開盤,也都用“輕紡城附近”作為廣吿,因此,吳敬良說,“寧波輕紡城”的名字應該還要被一直延用下去。
如何嚴格執行監管制度的?
輕紡城與市區高檔商場屬于不同的定位,需要多種的檔次和分類。
孫欣娟就住在輕紡城附近的石碶鎮,8年來,她都是去輕紡城購物的。
“只要是生活中用得到的,在輕紡城里幾乎都能買到。”孫欣娟說。記者在采訪中,也證實了孫欣娟的說法。輕紡城里很多服裝品牌專賣店里銷售的產品,同市區大型商場里的完全一樣,它們都來自同一進貨渠道,就連代理的老板也都是同一人。至于輕紡城與外頭巨大的差價,則是因為來自輕紡城很低的鋪位租金。
“優質和實軎,永遠是我們輕紡城的宗旨。”吳敬良說,他始終認為,輕紡城與市區高檔商場屬于不同的定位。“幾萬元一件的衣服,有其消費群體;而100多元一件的衣服在中國有著更大的市場,商品價格低不等于市場檔次低。”吳敬良說。
除此之外,商家信譽及商品質量問題,也一直是寧波輕紡城長期以來的管理重點,它也為輕紡城贏得了很好的口碑。
另外,在商品質量方面和監管方面,輕紡城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出臺了“市場預賠保證金”、“進貨臺賬制”和“經營戶不良行為記錄”等制度,并嚴格執行。”我們這么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在輕紡城買東西的市民,購物袋可以拎得更放心,這也是輕紡城能有今天成就的重要原因。”吳敬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