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市秀洲區是我省傳統的蠶繭主產區之一,近年來砍桑樹現象較多,桑樹種植面積逐年縮小。對此,秀洲區蠶桑站副站長李民說,主要原因是效益沒有其他種植業高。
目前繭價創下歷史新高,但是種植一畝桑樹,毛收入也就4000-5000元,效益不到當地種植葡萄、蜜梨、長瓜的一半。這樣,農民砍桑樹,發展其他種植業也是情理之中。其實,除了嘉興,在傳統蠶桑主產區湖州等地,也出現了部分農民砍桑樹現象。
“部分市縣減產并不說明我省蠶桑產業走下坡路,相反,從全省來看,蠶桑產業還是比較穩定的。”省農業廳經作局副局長吳海平說,“前兩年繭絲價格低迷,造成全國性大減產時,我省減幅也低于全國水平。近年來,全省桑園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在110多萬畝左右,而蠶繭產量一直處于時多時少的波動之中。”
實際上,今年蠶繭價格上漲,大大提升了農民積極性,全省蠶繭產量大幅增加。眼下正是夏蠶養殖時節,根據目前夏蠶的訂種情況,農業部門預計,全省夏蠶飼養量達到5.9萬張,同比增加22%以上。即使出現砍桑的嘉善,今年實發夏蠶種1599.5張,比去年增加1022張,增加177%,是近年來夏蠶飼養量增幅最大的一年。
吳海平也表示,我省蠶桑產業的確存在不少制約因素,亟待解決。如蠶桑產業面臨著后繼乏人、勞動力成本上升等。
如今誰是養蠶人?農業部門曾經做過一次調查,結果發現,目前從事種桑養蠶的農民,絕大多數都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由于沒有其他技能,這些人只能堅守在這個傳統產業。“種桑養蠶,都要靠手工,起早貪黑很辛苦、很繁瑣,年輕人都不愿意做了。”臨安的一位養殖戶說。
養蠶辛苦主要原因是缺少專門的農業機械。省農業廳農機局有關負責人說,目前,許多農業生產都已經機械化、設施化了,大大降低勞動強度,但是養蠶仍沒有專業的農機設備,采桑、養蠶繁瑣,如果雇個人來幫忙,每人每天起碼要支付60元工錢,成本也過高。
蠶桑產業布局已經發生改變。和紡織、皮革等傳統工業產業一樣,蠶桑產業已經從杭嘉湖等地向資源要素成本較低的中西部轉移。省內中西部、湖南、貴州等省份,近年來蠶桑產業發展迅猛。
據了解,我省正通過實施蠶桑西進和優化改造工程,穩定蠶桑產業。目前淳安、建德、臨安、縉云等浙西南8縣蠶桑面積已達8萬畝,蠶繭產量占全省三成,成為一個新興的優質繭基地。
蠶桑在省外種植面積增加擴大了蠶繭供應量,有利于我省蠶桑下游產業發展。目前,我省蠶繭產量只占全國12%的情況下,我省繭絲綢出口創匯額卻占據了全國近一半,位居各省區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