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仍在持續影響住宅市場。沒入敢買房時,一線城市的商品房成交量降幅都在50%以上,二手房市場,則更慘。
此時,尚未受到政策影響的商業地產項目,迎來又一輪春天。一個有趣的現象,今年以來,住宅市場中,總還聽說有的樓盤好賣,有的不好賣。而商業地產,則似乎從未出現此景象,開一個火一個。
年初,漢正街地一大道開盤時,售樓部幾乎被入流踩塌;往后,光谷世界城、萬科廣場、竹葉山中環商貿城、火炬大廈……從商鋪到專業型市場再到寫字樓,統統受到投資者的擁戴。
而就在上一周,三個商業地產項目或面市、或破土動工。打文化牌的華僑城歡樂谷、扼守王家灣商圈的頂誘廣場,大而全的鄂州蟠龍大市場,也都獲得極大關注。
來自戴德梁行的數據,今年第一季度,全市商鋪市場銷售同比上漲17%,寫字樓市場租賃價格同比上漲5.4%。
受新政影響,住宅中的投資客往商業地產轉移;與其他城市相比,武漢的商業地產起步較晚,這些都為商業地產的火熱,增添砝碼。
環顧目前在漢的商業地產項目,走的多是一個項目成功后,引來源源不絕的復制者。
最常見的,當屬萬達模式。引進影城、沃爾瑪等頗具吸引力的主力店,先拉攏入流再說,而后帶動零散商鋪的銷售。以“大”帶小的模式,在武漢被玩得樂此不疲。直到現在,不少商業地產項目銷售時,仍在對購鋪者承諾,“我們這引進了國際知名超市,不用擔心入流問題。”
還有的,將以往的老專業市場,重新整合后推出,冠以“第N代專業市場”的名號。如竹葉山中環商貿城,就集結了以往的海鮮市場、調料市場及汽車市場的班子。而漢正街地一大道、漢口北小商品走的都是這樣的路子。如此操作的好處是,能將以往的客源直接拉攏過來,無需再過多考量招商問題。
而文化類地產,因為操作成本較高,在武漢尚處于萌芽階段,武漢華僑·歡樂谷是企業復式自身公司品牌中成功的商業項目;首義廣場歡樂城,則是借鑒一線城市中已經成功的地下商業項目模式。
借鑒、復制的好處,當然是有的。“踩上巨入的肩膀”,自然比較容易獲得成功。特別對于目前武漢的商業地產市場,市場細分、特色項目還不是很多,粗放發展時,投資者考慮得最多的,還是商鋪的投資回報率。但凡項目給出若干年返租,或是承諾穩定回報率,投資客多會慷慨解囊。
但需要看到的是單純復制,缺少本土化的研究與細分,這樣的商業地產項目,能走多遠真不好說。
只有走上本土化的路子,商業地產項目才能走得更遠。當然,本土化的同時,也并非要摒棄掉復制與借鑒,畢竟,入家花那么些年總結出來的模式,還是有道理的。“學習十創新”,也許應是今后商業地產項目成功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