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本報一篇關于“返租物業調查”的報道引來多方關注,不少讀者表示,文中揭露的返租商鋪的遭遇令人唏噓。
這是個鐵一般的事實。在東莞,大部分的返租商鋪的情形都不容樂觀,有的商鋪從交付使用之后,就從未出租過,一出生就成了“咸魚”,連做生魚的機會都沒有;有的商鋪經過數年“苦心”經營后,其實際租金與昔日描繪的租金相差甚遠;有的商鋪幾乎為人所棄,淪為堆放雜物的垃圾鋪……
此情此景,令人嘆息。作為不動產中最具投資價值的商鋪,何以淪落到這步田地?是什么“禍根”結出了這種苦果?
一方面,是商業項目的盲目開發所致。2003年以來,包括中信慧坊、世博廣場、地王廣場、第一國際、愉景威尼斯廣場及香港街等在內的諸多商業項目開始進入市場,城區商業地產供應量呈現“井噴”態勢。但在這種繁榮的表象下,形象大于需求、開發重于經營、商業規劃和市場發展嚴重脫節等,形成了東莞商業地產開發的軟肋。而在這種硬傷的背后,市場消費力有限、限外令的出臺,再加上金融風暴等影響紛至沓來,商鋪經營遇冷在所難免。
更為重要的一方面,是誠信的缺失所致。面對供過于求的供應量,不少開發商為了達到銷售目的,往往會過度夸大商鋪的投資前景,并通過高回報率來引誘投資客,而所謂的回報只不過是虛高價位與實際價值“補差”游戲而已。這種極具誘惑力高額資金回報率的“返租”概念令不少投資者沖動出手。這是誠信缺失的表現之一。
誠信缺失的另一個表現是,在銷售成功后,開發商標榜的“統一經營”就變得形同虛設。大部分任由業主們自生自滅,經營好了,算小業主們運氣好;經營差了,滿租到期后就把爛攤子丟回給業主。這也是造成售后包租出現嚴重后遺癥的重要根源。
可以說,從市場開發來看,東莞商鋪供過于求導致陷入經營困局是在所難免。在此情形下,滿租到期后,這些返租商鋪將何去何從?閑置商鋪如何出租、不對稱的租金落差如何填補?閑置之余的管理費如何解決?如何正面業主的疑慮,如何給業主一個交待,是行業所必需反省的。
“當市場流行欺詐行為時,誠信便成為最稀缺的資源。根據經濟學一般規律,越是稀缺的東西越值錢,所以講究商業信譽的商號此時反而能賺更多的錢。”經濟學家茅于軾的一番話,值得開發商們再三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