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經濟的兩根支柱開始凸現。
1月13日從上海市政府有關部門獨家了解到,2009年,上海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高達2700億美元左右,這其中浦東新區貢獻了一半左右份額。
根據上海市政府剛剛發布的《上海市虹橋商務區管理辦法》,虹橋商務區將依托虹橋綜合交通樞紐(以下簡稱“虹橋樞紐”),建成上海現代服務業的集聚區,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新平臺,面向國內外企業總部和貿易機構的匯集地,服務長三角地區、服務長江流域、服務全國的高端商務中心。
作為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一東(浦東)一西(浦西)的兩個落點地區,浦東和虹橋地區各自的功能定位也日益清晰,功能互補性也日益增強。
東、西功能互補
此前,外界一直盛傳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落點集中在虹橋商務區。但據本報了解,經過浦東新區方面的積極爭取,作為上海“兩個中心”核心區的浦東新區,也將作為上海建設國際貿易中心的一個重要落點。
“浦東既有國際貿易、又有國內貿易,既有傳統貿易、又有現代新型貿易,上海綜合保稅區、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等也有著強大的貿易功能。”浦東新區負責人在近期一次內部會議上表示。
目前,浦東貿易總量,口岸貿易占據上海全市80%以上,國際貿易占據上海全市一半左右,國內貿易占據上海全市1/5左右,服務貿易占據上海全市的1/3強。
2010年,浦東方面將大力發展國際貿易、國際中轉及相關業務;大力推汽車、農產品、黃金飾品等貿易平臺和專業批發市場建設,推進貿易中心與航運中心、金融中心聯動發展。
顯然,浦東更多地將專業市場和批發平臺作為2010年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要點。不久前,“外高橋保稅區海關事務服務中心”、“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國際醫療器械展示交易中心”、“上海外高橋工程機械進出口交易中心”同時揭牌。
不僅如此,作為浦東建設國際貿易中心核心區的外高橋集團近來又成立了專門的國際貿易營運中心公司,形成了一個功能覆蓋保稅區內5000多家貿易、物流公司的綜合性貿易服務平臺。
“國內洋酒90%以上都是通過外高橋進口的。”外高橋保稅區管委會副主任簡大年近日這樣告訴本報記者。
與浦東國際貿易建設不同的是,虹橋商務區作為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重要載體則更多地側重打造面對長三角地區的購物中心,構造購物天堂,與此同時,加強電子商務等服務貿易、物流產業的打造。
根據規劃,虹橋商務區國際貿易中心有七大中心定位:國際品牌營銷中心、國際貿易訂單中心、內外貿決策中心、貿易政策管理中心、國際貿易規則咨詢中心、內外貿信息發布中心、國際采購交易中心。
而上海市和虹橋商務區將全面推進在商貿流通、進出口貿易、服務貿易、發展總部經濟、發展電子商務等方面進行緊密合作。
拉動地方經濟的考量
2009年,上海口岸進出口額約為6750億元,這顯示上海建設國際貿易中心的雄厚基礎。
不過,較之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專家普遍認為,國際貿易中心更容易也能更快為上海帶來效益。
以外高橋保稅區為例,隨著眾多巨頭的入駐,其產品幾乎涵蓋了絕大部分的醫療器械品種。專業預測,其將成為世界醫療器械產品的定價中心,獲取定價權。
而上海在金融產品上形成定價權的機會在目前看來可能性則更小。記者手頭的一份上海福卡經濟預測研究所的分析報告就認為,被寄予厚望的金融中心基本要到2020年前后才能見效益,航運中心的經濟效益則是隨著世界經濟的形勢起伏,短期難見回報幾乎可以肯定。
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華民則直接指出,上海是中國最大的港口城市,“先要大力發展貿易而非做金融”。
經過不長時間的發展,作為浦東建設上海國際貿易中心核心區的外高橋保稅區的汽車、鐘表、醫藥分銷、酒類交易等10大專業貿易平臺已初步形成,醫藥品占到上海市同類商品進口額的65.2%、鐘表占47.8%、酒類占93.3%、醫療儀器占51.4%、化妝品占42.2%。
上述這類產品往往屬于高稅收產品行列,因而對上海來說,收益頗多。
在虹橋商務區地區,以攜程總部為代表的服務貿易業的迅速發展也為當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收益。
隨著今年4月1日和7月1日,京滬高鐵和滬寧城際的相繼通車,大虹橋將與江浙諸多城市實現無縫對接,甚至同城化,這為當地發展服務貿易和電子商務提供了契機。
“上海先要弄成腹地型的,背靠長三角,這個要跟國家的長三角的綜合規劃緊密聯合起來,不要局限于上海,必須要靠長三角的一體化的規劃。”上海市商務委外貿規劃運行處副處長羅志松說。
不過,有專家認為,由于目前上海內外貿并未能有效實現融合,實體貿易和服務貿易之間互動作用也有待加強,這或許會是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上海也同時在承受著來自外部的競爭壓力。如深圳、香港等地正在建設“全球性貿易中心”,這將對上海帶來不小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