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商之都。
這是很多人對鄭州的第一印象,也是鄭州獨有的氣質。
這種印象和氣質,不僅緣于橫亙市
區3600多年的那段古城墻,還緣于百年前鄭州商埠的開辟和德化街的喧囂,更得益于改革開放后商貿帶動戰略的選擇及隨之而起的那場名揚全國的商戰。
30年改革開放,風云激蕩。商貿在鄭州的發展高潮迭起,氣勢如虹。以批零貿易、住宿餐飲等為代表的傳統服務業不斷提升,會展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業等現代服務業也不斷發展壯大。
鄭州,這座商貿底蘊厚重的城市,用激昂的旋律和節奏演繹著從傳統商貿到現代服務業的嬗變,也用敢為人先的探索和實踐詮釋著現代商文化的內涵和外延。
。ㄒ唬┥藤Q:一座城市的記憶和繁榮
沒有哪個城市,像鄭州這樣與商業有著牽扯不斷的情結。
中國的“商人”、“商業”兩詞就源于此。據記載,3600年前商朝定都鄭州時,一個部落擅長做生意,后人把這個部落的人稱作商人,把這個行當稱為商業。
也沒有哪個城市,像鄭州這樣創造了商業的輝煌。鄭州是國家首批確定的三個商貿試點城市之一,是現代商戰的發源地。鄭州的改革開放,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在商業領域最先破題的。
上世紀80年代,鄭州的商貿體系開始出現異動,百貨大樓獨領風騷幾十年的局面倏然打破;紫荊山百貨、商業大廈、商城大廈、華聯商廈相繼崛起;以股份制身份亮相的亞細亞,則成為國有商業一統天下體系的“異端”。
時至今日,不少人對亞細亞整齊的工間操和英姿颯爽的禮儀隊仍記憶猶新。以亞細亞為引爆點,一場讓刀光劍影都為之失色的商戰轟然打響,其效應轟動全國。為此,中央電視臺專門制作了6集專題片,引得全國200多個城市競相排隊來感受硝煙。
一位研究鄭州商業多年的學者說,在國有商業一統天下的年代,亞細亞以股份制的“異端”身份打破傳統商業的經營模式和服務理念,打破鐵飯碗制度。它的出現,猶如巨石投湖,攪動了中原商界的一池春水。
不以成敗論英雄。作為鄭州商戰的標志性符號,亞細亞應被視為中國連鎖經營的先驅,其經營理念和模式至今仍被奉為圭臬。“鄭州商戰”在中國商業史上的地位至今無人逾越。商戰拓展了中國的商業思維,提升了鄭州零售業層次,營造了空前活躍的商業氛圍,也加快了鄭州走向全國乃至世界的步伐。
鄭州是個商業英雄輩出的城市。即使是商戰以后,鄭州商業仍不乏吸引全國眼球的亮點和興奮點。
1994年,河南省最大的股份制商業企業——鄭州碧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揭牌。
1995年,紅高粱在鄭州商業的策源地二七廣場誕生,當年即走上連鎖發展之路。1996年,紅高粱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上開店,與麥當勞比鄰而居,挑戰洋快餐之舉引來全國矚目乃至世界關注。
1996年,一手托起生產、消費兩頭的鄭百文掛牌上市,這是河南省首家上市的商業企業。
1997年,河南首家臺資商業企業——丹尼斯問世;同年,本土民營商業金博大開業。二者在鄭州商業的低谷期殺出,引領省會百貨業進入外資與民營的競爭合作、共同繁榮時代。在鄭州商業史記中,這一時期被理論界稱為“金丹”時代。
進入21世紀,國內外商業巨頭搶灘鄭州。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易初蓮花等跨國巨頭,世紀聯華、北京華聯、中環百貨、大商等國內大鱷紛紛入駐,國美、永樂、五星、蘇寧四大家電連鎖集中涌入……
群雄逐鹿,巨頭爭霸。鄭州商業也由曾經的單一國有制演變為今天的股份、民營、外資等多種所有制形式共同繁榮,由原來的百貨單一業態提升完善為大型購物中心、大型綜合超市、便利店、專賣店等多渠道、綜合型結構,零售業主體也從幾大國有企業扮演主角到今天國內連鎖巨頭、國際商業大鱷一統天下,商業軟硬件水平大幅提升,市民的消費選擇更舒適多樣。
一批專業化的批發市場雨后春筍般崛起,北環中國汽配大世界、東建材、銀基商貿城、鄭州信基調味品城、陳砦花卉……目前,全市僅年成交額10億元以上的市場就達14個。這些市場,70%以上的商品來自全國各地,70%以上的商品銷往中原以外。
秉承地域優勢的鄭州,利用“中”和“通”寫出了一篇“大市場、大流通、大貿易”的精彩文章。1978年,全市商品購銷分別只有10億元左右,1992年已分別達120億元和135億元。2007年,僅限額以上貿易業就實現商品購進總額1320.4億元,銷售總額1380.4億元。
對于商貿業近30年的發展變化,河南省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張進才的評價更是直奔“主題”:沒有哪個行業可與批零業的凝聚力、輻射力相比,繁榮的批零業為鄭州帶來了豐富的人流、物流,加速了鄭州的城市化進程。
鄭州商業的先驅性繁榮,也得到了河南省和國家領導人的肯定。
1992年,省政府召開常務會議,專題研究如何加快鄭州貿易城建設問題;
同年,國務院通知,鄭州被辟為內陸開放城市,實行沿海開放城市政策;
1996年,江澤民總書記視察鄭州,題詞“把鄭州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商貿城市”;
此后幾年,全國商貿中心改革試點城市工作會議接連在鄭州召開。世界中等城市合作發展網(“芝麻網”)暨國際商貿交流大會(簡稱IBE)大會也把會議地點搬到了鄭州。
(二)現代服務業:
一座城市的夢想和激情
煮酒談笑間,歷史邁進了21世紀。鄭州的商貿城建設也被賦予新含義。
2001年年底,調整后的市委、市政府班子提出新的發展思路:“發揮商貿優勢,拉長工業短腿,帶動現代農業”,明確提出在發展商貿、餐飲、旅棧業等傳統服務業基礎上,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現代會展業和旅游業。
隨后幾年,鄭州在促進服務業發展方面頻頻亮劍。
2002年,鄭州市服務業工作領導小組成立,負責指導、協調全市服務業發展工作。
同年6月,出臺《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綱要》,提出發展現代物流業的目標和規劃,強調要強吸納遠輻射。
2005年10月,《中國鄭州現代物流中心發展規劃綱要(2006~2010)》出臺。
2006年7月,《鄭州市“十一五”現代服務業發展專項規劃》出臺,明確鄭州市服務業未來5年的發展方向和目標。
2007年,鄭州將發展思路進一步完善為“強化樞紐地位,優化工業結構,建設商貿都市,發展現代農業”。
同年,全市召開現代服務業發展大會,會上明確提出把鄭州建設成為區域性現代服務業中心的奮斗目標。
近幾年,“會展”一詞在鄭州炙手可熱。“開著飛機往下撒錢”,是業內對會展業拉動效應的形象比喻。其實早在許多年前,鄭州就已經摘取了“中國流動展搖籃”的華冠。
1985年,聞名全國的糖酒會在鄭州舉辦。“盛況空前,大街上處處是條幅,到處是攤位,參會人數達到1萬多人”,當時在商業局工作的閻鐵城這樣回憶。到2001年,糖酒會參會人數已突破10萬人。
糖酒會之后,鋼材會、農機會等全國大型展會相繼來鄭,在帶動鄭州餐飲、住宿、交通等行業發展的同時,也為商品短缺時代下的鄭州獲得物資、信息提供了近水樓臺,支撐了鄭州的經濟發展。
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由于受場地等硬件的制約,會展業在鄭州的發展日漸式微。
2005年年底,鄭州國際會展中心投入使用,場館設計及配套設施讓國內外客商嘆為觀止。香港國際會展管理公司的托管,更把鄭州會展業的管理和運營提升到國際水平。
是年,在第二屆中國會展產業年度會上,鄭州即被推選為中國最具潛力的會展新銳城市;鄭州國際會展中心與香港亞洲展覽館一起,被授予中國展館新銳獎。
事實證明,是鄭州國際會展中心,為鄭州的會展業帶來了振翅騰飛的機會。2006年,在會展中心舉辦的全國性大型展會就有4個。是年起,鄭州又連續3年舉辦了國際醫藥機械博覽會,吸引全國各地近千家企業參展以及美國、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的采購商前來訂貨。
2007年,鄭州市會展業展覽面積一舉突破100萬平方米,中部會展之都的地位初步形成。
會展——這架近年來拉桿起飛的“飛機”,正以其獨有的高度和速度為鄭州、為河南撒下遍地的信息和財富。
憑借獨特的交通區位優勢、發達的現代商貿流通業,鄭州的現代物流業迅速發展。截至目前,全市規模以上物流企業98家,從業人員11萬多人,物流業經營收入160.53億元。河南豫鑫、鄭州市交運集團、河南長通等本土企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南方香江集團、青島澳柯瑪集團、溫州亨哈食品有限公司等國內巨頭也紛紛來鄭跑馬圈地,物流園區建設初具規模,公路港、鐵路港、航空港、信息港“四位一體”的物流體系日臻完善。
支撐現代服務業的另一新銳力量金融證券和保險業,在鄭州同樣有比較殷實的“家底”。
1990年,鄭州商品交易所成立,這是國內第一家期貨市場試點,被譽為“中國第一市”。1993年,鄭商所開始期貨交易。今天,“鄭州價格”已成為我國糧食的指導價格,鄭商所的小麥和棉花已納入全球報價體系。
2002年,河南省首家獲準登記的信托機構——百瑞信托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揭牌,它可涉足資本運營、貨幣投資等多個資本投資市場。
今年10月,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鄭州分行正式開業,成為進駐我市的首家外資銀行。
至此,全市已擁有銀行類金融機構17家,2007年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到3938.2億元,貸款余額2939.9億元。全市還擁有證券營業機構37家,保險營業機構35家,銀行、證券、保險、期貨、信托各業并舉,調控、監管和經營機構并存的金融體系基本建立。
鄭州,正在向區域性金融中心堅定邁進。
(三)城區經濟: 一座城市的覺醒和奮起
2007年12月,鄭州市城區經濟工作會召開。這次會議,被看做是鄭州現代服務業發展新浪潮的到來。
鄭州的城區經濟,應以現代服務業為主戰場。這不僅與鄭州的交通區域優勢和厚重的商貿底蘊有關,也與產業發展的趨勢有關。業內人士認為,產業經濟發展的較高層次應該是“三二一”,一手托起生產一手托起消費的現代服務業,應該是城市經濟的終極走向。這已經被國內外發達城市所例證。
就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城區經濟來看,鄭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2006年,我市城區經濟占GDP的比重僅為44.6%,在中部六省省會城市中位次較低。同年,鄭州的經濟總量把長沙甩得很遠,而長沙的城區經濟卻高出我們一大截。
差距就是潛力,差距就是空間。
2007年的這次會議,明確了鄭州城區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高新技術、現代物流會展業、金融、新興服務業、房地產及建筑安裝等,加快相關產業發展的意見同步出臺,同時確定每年列支5000萬元,扶持會展、物流等產業發展。
其實,鄭州的城區經濟發展,有的不僅僅是差距,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歷程,為我市的城區經濟發展做了充足的鋪墊和探索。
來自市統計局的數字顯示:1978年,鄭州的建成區面積為60平方公里,到2007年末已擴大為294平方公里。鄭州市城區迅速長“高”變“大”。
伴隨著城市框架迅速拉大,城區經濟承載能力進一步增強。2007年末,城區常住人口324.7萬人。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4452元,是1978年的35.5倍。城區每平方公里創造的生產總值為 1.1億元,超過全市平均水平0.7億元。
其實,早在本世紀剛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就開始了發展城區經濟的新探索。當時,市內幾區在產業發展上都提出了“退二進三”的嘗試,少數發展工業的區域,也以少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都市工業為主。目前,二七區、管城區、金水區、惠濟區和正在加速擴展的鄭東新區服務業優勢凸現,成為鄭州的現代服務業中心,鄭東新區更形成了區域性企業總部的匯集地。
今天,鄭州的城區經濟已經初具規模:城區內商業網點密集、業態豐富。鄭東新區中央商務區(CBD)和以二七廣場為核心的中央商業區(CRD)遙相呼應,碧沙崗商圈、花園路商圈已具雛形,一批聞名全國、影響中部的大商家在此聚集。城區已初步成為中部地區服裝、汽車整車及配件、農產品、食品、建材裝飾及居家用品、農資、IT、鋼材及其他生產資料、小商品等商品的集散中心。僅火車站附近就聚集了23家批發市場,容納了4萬多批發商戶。
1978年,城區第三產業占城區經濟總量的比重為11.4%。2007年,這一比重已提升至65.7%。以批零貿易、住宿餐飲、交通運輸業為主的傳統產業繼續發展,金融保險業、現代物流業、會展業、文化娛樂業、中介服務業、醫療保健業等現代服務業方興未艾,成為拉動城區發展、服務生產商的新銳力量。 (陳鋒 侯愛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