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內陸小縣嬗變為“世界小商品之都”,浙江義烏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同時不斷地創新機制、改進制度設計、擴大體制機制優勢,把“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有機結合,寫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朽傳奇,探索實踐出“黨政有為”的特色之路。——題記
初夏時節,一到義烏,卻迎“熱浪”——
陸港新區的電商小鎮,進駐不到一年的近70家電商企業,在10幢大樓里爭分奪秒“破繭”,銷售額破億的就有24家;
稠州路上的義烏國際商貿城,今年一季度客流量超千萬人次,同比增加44%,周邊金融機構資金往來也有較大增長;
城西的義烏鐵路口岸,中歐班列西向依陸出境,海鐵聯運班列東向依港出海,今年前兩個月義烏外貿進出口額同比增長58.2%……
站在義烏的每個方位,都能感到市場活力在噴涌、在升騰。“建商興市”三十余年,“市場之手”正永不停歇地把浙中貧瘠小縣塑造成“世界小商品之都”。
市場,是義烏堅持、發展“八八戰略”的一條主線。咬定市場不放松,他們把浙江體制機制優勢不斷推向新境界,書寫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朽傳奇。
“一切從市場出發”
城西街道橫塘村,看村不見“村”。放眼望去,四周盡是高樓和正在崛起的新經濟產業群,40余平方公里的區域擘畫義烏的未來,一大批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快速集聚,名叫“陸港新區”。
陸港,并非物理意義上的碼頭口岸,而是與世界相連的節點。在這里,電商小鎮集聚跨境電商,云驛小鎮匯聚全國各大快遞企業,捷克小鎮將是歐洲商品進入中國的大門,還有浙江唯一的鐵路對外開放口岸,中歐班列正是從這里出發……
這片曾經長不出莊稼的黃土丘,眼下成了義烏最時髦的“上風口”,是義烏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讓人感到“莫名其妙”“無中生有”“點石成金”。
“莫名實則有其‘妙’,那就是對市場的敏感與自覺,一切從市場出發。”陸港新區管委會主任季金甫頗為感慨,“市場和義烏,在相互的‘化學反應’中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有了市場和市場機制,義烏就有了未來。”
時光閃回,本世紀之初中國加入WTO,義烏捕捉國際市場開放帶來的契機,投身世界經濟大循環;面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世界經濟收縮的沖擊,他們抓住“貿易便利化”這一市場內生需求,大膽改革國際貿易體制,探索出“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再次逢兇化吉……十多年來,表面上是越來越大的小商品市場,其背后是對“市場”涵義的不斷豐富與升華。
在義烏市改革辦,兩張貿易圖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傳統的國際貿易,主體是國有外貿公司,廣大工商戶都被排除在國際市場大潮之外;而“市場采購貿易”,萬千市場經營戶、中小采購商直接進入貿易鏈條,外貿公司只是代理商。外貿主體的這一轉換,釋放的能量足以讓全球商界震撼。
“義烏經濟,說到底是百姓經濟。”義烏市委主要負責人說,“從最早的‘馬路市場’起步,不管環境如何變幻,市場和市場機制就是我們的‘點金術’。義烏市場為世界60億人搭建大眾化的創業平臺,讓更多創業者到義烏成為市場主體,讓更多市場主體擁有平臺和資源、創造更多社會財富。”
悟到市場的真諦,義烏人的眼界如此寬廣。他們對市場的定義,不僅是“買全球、賣全球”的商品交換場所,更要成為全球貿易體系中的一塊“磁石”。
“一切由市場激活”
約旦商人穆罕奈德,在義烏找到了最舒適的環境,一待就是16年。他在繁華的稠州路上開了一家近千平方米的阿拉伯餐館,名叫“貝迪”,中文意思是“我家”。他喜歡站在窗邊看馬路上的車來車往,這座停不下來的小商品城,正在成批量地創造財富。
“拉開店門、打開電燈、擦凈櫥柜,就有人‘送錢’上門。”商戶郭集福來自馬來西亞,起初他只是到義烏批發小商品,現在在這里加工銷售南美的天然寶石和飾品。他說,現在賺多賺少已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這里讓他實現了人生價值。
穆罕奈德和郭集福們越來越像地道的義烏人。不僅因為他們是說著流利中文、活躍于當地社會的“義烏通”,更因為他們有一種“義烏范”——“這里太神奇,只要跟著市場走,火什么賣什么,缺什么補什么,就極有可能發財。”
這條連外商都深諳的“秘笈”,讓義烏成了一個巨大的能量“反應堆”,資本、人力、信息等各種要素被充分激活、高度裂變,處處充滿驚喜。
12年前,溫州人劉微初到義烏,花三天時間在街頭“看義烏”。她首先看到密集的客流,便開始做房產中介;若干年后電商興起,她乘勢做起時尚配飾的跨境電商;后來,適逢大學生創業潮,她便成立外貿創業公司,孵化年輕“老板”。如今,從她這里“畢業”的跨境電商店主有30多個。
過去的10多年里,義烏不斷有來自外部的變化、沖擊和挑戰,然而正如劉微做出的選擇,義烏的市場每一次都能踩準變換的節奏,闖出一片新天地。據統計,去年義烏市場成交額1493.2億元,比上年增長8.7%。
“義烏最牛的地方,在于每個市場主體都具有高度活力,碰到問題就迅速做出調整。我們每天都在進步和創新,可以應對任何變化。”在小商品市場做了30年鑄鐵鍋生意的劉萍娟,體會最真切。就連他們的“房東”義烏商城集團,也不甘于當坐商收租過日子,而是一刻不停地打造“義烏購”跨境電商平臺,設立全球分市場,布局海外倉。
正如郭集福的肺腑之言:“在義烏做生意的人,不大可能會停下來。離開了義烏,也許我什么都不是。”市場機制,這只無形的手點燃無數人平凡而熱烈的生命故事,更讓市場本身成為每天都在前進、可以應對任何變化的創新“集成”,充滿生命張力。
“一切讓市場回答”
賓王158文創園,由“老市場”改造而來,眼下國內外100多家文創企業把最新的產品放到這里“試水”,他們相信,產品在義烏能遇到最挑剔的目光,市場能給出最及時、精準的反饋,如果能入中外客商的慧眼,那么“爆款”就觸手可及。
“一切讓市場回答。”這是義烏人樸素的經驗,他們把這種敢于試錯、勇于闖關的精神延伸到方方面面,改變了個人命運,也讓義烏有全新的際遇。
在義烏蘇溪的信息光電高新區,“巨星”正在冉冉升起。在武漢“出生”、在深圳創業板上市的華燦光電,已經在義烏建成亞洲單產最大的LED芯片生產廠區,并成功點亮第一片外延片、第一顆LED芯片……這里射出的光線,填補了義烏乃至全省LED產業鏈上的空白。
回鄉投資的周福云,謙虛地稱自己只是個“推手”。2006年,從印刷包裝生意起家的他,與一群海歸博士共同創辦公司。2015年,他看準LED行業價格觸底的時機,反復“游說”董事以及大股東,終于把項目帶入義烏。
“回過頭看這兩個決定,風險極大,但無比正確,市場給出了最好的答案。”周福云說。因為華燦的到來,瑞豐、木林森、愛旭、東方日升等10多家上下游企業先后“逐光”而來,打通了LED全產業鏈,全面投產后將占有國內LED產業的20%以上的份額。
義烏人憧憬著這個“世界光明之都”能照亮“一帶一路”。這個有些大膽的想法,并非天馬行空。在全球化背景下,義烏人從來不缺乏勇氣和冒險精神,他們逾越空間距離、突破心理疆界,用自己的方式闖入新世界——
義烏民營企業“天盟”,一路闖關奪隘,開通并運營“義新歐”班列,是全國運行線路最長、途經國家最多、滿載率最高的班列;
連續舉辦23屆的義烏國際小商品博覽會,瞄準“標準化”帶來的產品質量提升、國際貿易暢通的趨勢,去年新增全國首屆標準展,意欲成為小商品標準制定的重要平臺;
逐漸成形的人文旅游“望道線”,學者陳望道在義烏老家翻譯《共產黨宣言》時“信仰的味道”、何斯路小村折射的“改革開放縮影”,以及“義新歐”班列的“新絲路起點”等,歷史和現實的節點在此交相輝映……
商海大潮的蕩滌,使越來越多的義烏人懂得用全球眼光和現代思維謀劃未來,續寫自己在世界舞臺上的履歷。市場與義烏,充滿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