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專業市場應先提升運營能力
“禪城區歷來是重要的商貿物流基地,集聚了各類專業市場,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大量傳統企業轉型或外遷、電子商務沖擊實體店等情況的出現,產業出現空心化趨勢,使專業市場的發展遭遇瓶頸,急需政府重新規劃與構建專業市場新秩序。”
在上周舉行的禪城“兩會”上,區政協一份調研報告讓如何推動專業市場轉型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坦白說,這份報告來得有點晚,因為專業市場的轉型升級并不是一個新話題。早在幾年前,在電商快速崛起的初期,與禪城只有一河之隔的商貿重鎮樂從就已經率先感受到這種挑戰。回過頭來看,禪城之所以有點后知后覺,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當時的禪城企業正忙于應對生產外遷的課題,二是從互聯網的傳導鏈條來看,陶瓷等產品相對笨重,遠沒有家電、家具等產品沖擊大。該報告顯示,禪城區現有專業市場47個,占地約3平方公里,囊括陶瓷建材類、金屬材料交易類、服裝布匹類等八大類。但在這47個市場中,陶瓷建材類專業市場可謂“一枝獨秀”,不僅數量達21個,占總數的45%,而且面積的占比也達到80%。
隨著時間推移,這個問題如今已經變得迫在眉睫。政協調研顯示,隨著部分市場經營者的撤資,市場出租率和租金出現“雙降”現象。而在2014年稅收統計中,全區47個專業市場稅收約為4.4億元,約占全區稅收總額的2%。眾所周知,稅收是直接反映生意興旺程度的指標,2%占比所折射的問題是不言而喻的。
專業市場轉型的另一層迫切性在于,當生產環節大量外遷之后,禪城這個區域究竟要靠什么留住企業?換言之,禪城有什么底氣來打造總部經濟?僅僅是依靠本土企業家的鄉土情懷、赤子之心么?從資本特性和理性角度來看,這顯然是很難維系的。他們要繼續留在本土發展,首先必須找到“利益”。其中,專業市場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它是佛山品牌影響力的最直觀表現,為企業家聚合各種客流、商機、信息。
那么,我們如何看待當下的專業市場困局?無論是經濟下行,抑或是新業態沖擊,最大的一個要素是,生存的環境變了。以往,地段優勢是影響專業市場運營的第一要素。只要占到了一個好地方,交通便利,自然可迎接八方來客,賺得盆滿缽滿。如今進入互聯網時代,弱化了地段優勢,網絡所帶來的信息與成本優勢,極大地挑戰了線下的實體運營。
在這種情況下,專業市場運營凸顯兩難選擇:如果單純一味鼓勵所有商家去“觸網”,線下市場又該如何吸引客源?如何去維持龐大的市場運營開支?如果繼續“閉關自守”,專業市場將逐漸喪失市場話語權,導致更加被動的不利局面。
對于禪城而言,專業市場小、散、低的背后更凸顯其缺乏專業化管理。由于缺乏專業化管理,很多市場沒法給租戶商家帶來附加服務與價值,就很難應對新業態的沖擊。
實際上,在電商時代,專業市場也有其優勢。筆者曾遇到一個在廣州做電商的朋友,他說廣州之所以可以成為電商創業的樂園,其中一大關鍵就是擁有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專業市場,讓電商創業者可以快速找到各種貨源。在這個基礎上,專業市場還擁有線下鏈條的獨特優勢。雖然電商在信息、下單、支付等環節擁有競爭力,但運營、倉儲、選貨、運輸不可能脫離實體,所以專業市場是電商取物直徑最短、成本最低的選擇。當專業市場與互聯網有機結合時,可以有效降低轉型成本,提高轉型效率。
問題是,誰來促成這種結合?全市場的“觸網”必須建立新平臺。但經濟學來看,建平臺是一個公共事件,很難由個體商家來承擔。而作為市場探索,也很難完全由政府來完成。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就是由專業市場的運營方來做。首先,它有動力,要維系專業市場的可持續發展。其次,它有能力,可以集合各方資源與資金,負擔得起成本。
當“一鋪養三代”、“坐著收錢”的傳統經驗消失時,市場運營者是時候該作出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