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商品促進大產業 小創業帶動大就業
——七載“兩賽一會”力推貴州旅游商品產業大發展
提要從2006年至2012年的7年里,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多彩貴州旅游商品“兩賽一會”已成為集創業富民、產業推進、文化傳承、活躍經濟、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推進平臺,成為宣傳多彩貴州的亮麗名片。她是一個促進全社會創業,實施創業帶動就業的盛會;一個集中展示貴州優秀文化,檢閱總結文化旅游商品相關產業建設成果的盛會;一個中外專家和工藝大師面對面論道,加強經貿交流合作的盛會。
“兩賽一會”
從賽會提升為產業推進平臺
2006年秋季,首屆多彩貴州旅游商品“兩賽一會”拉開帷幕。面對這一具有開創性的賽事活動,從舉辦形式到賽事賽制都完全沒有先例可循,“兩賽一會”省組委會積極探索和創新。在“黨政推動、市場運作、社會參與、媒體搭臺、旅游唱戲、以賽代訓”的運作模式下,全省9個市州、88個縣市區精心組織,廣泛宣傳,積極動員,“匠心多彩,創意貴州”的活動口號傳遍了街頭巷尾。上至七旬老人,下至十歲孩童,“兩賽一會”活動引起全省人民的熱情關注,企業和群眾踴躍報名參賽,歷經七屆搭建起旅游商品“展示、交易、交流、合作”的平臺,在全省乃至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逐步探索出一條西部欠發達民族地區特色產業科學發展、抱團發展的路子。
2006年至2011年,我省共有2萬多件(套)旅游商品設計作品、1.2萬名能工巧匠參加“兩賽一會”,累計評選出290件(套)“貴州名創”和550名“貴州名匠”。以“兩賽一會”為平臺,我省旅游商品產業初步形成了“創業培訓+企業支撐+產業服務”的產業鏈模式,產業發展一年一個臺階,一年比一年加速。
在17.6萬平方公里的黔中大地上,旅游商品產業熠熠生輝、璀璨奪目。從大山深處的家庭式手工作坊,到中心城市的規模化加工企業;從走出山村自主創業的少數民族繡娘,到遠赴歐美參加各種國際手工藝展銷的民間銀匠;從經營手工藝品的大學畢業生,到帶領群眾制作和銷售旅游商品的退伍返鄉軍人;從旅游景點的旅游商品小店,到通過互聯網開辦的手工藝品網店;從各種各樣的旅游商品企業,到林林總總的旅游商品投資項目;從歷年的旅游商品“兩賽一會”全省總決賽,到各市州分賽及展銷——都顯示出勃勃生機。
省“兩賽一會”組委會副主任、省經信委副主任龍超亞表示,“‘兩賽一會’已經從傳統意義的展會,發展為推進產業發展的長效機制和具有影響力的貴州特色經濟增長平臺。”
據不完全統計,全省旅游商品購物收入由2007年的50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280億元,增長5.5倍;旅游商品企業從2007年不足100戶增加到2011年的1600多戶,增長16倍;旅游商品帶動的就業人數從2007年不足10萬人增加到2011年150萬人,增長15倍。
通過“兩賽一會”,我省初步形成了銀飾銀器、蠟染蠟畫、民族刺繡等10多個大類、70多個小類、1000多個品種的旅游商品體系,研發、生產和銷售能力得到大大提升。
2009年,省政府制定了旅游商品產業振興計劃,啟動實施萬戶小老板工程,圍繞旅游商品產業促進創業創新,帶動全社會就業,為我省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增長惠民生調結構發揮了積極作用;2010年,省政府針對旅游商品產業發展提出“八大八小”方針,即“小商品、大市場;小企業,大集群;小老板、大產業;小創業、大就業;小專業、大品牌;小配套,大規模;小特長、大人才;小帶動、大富民”。2011年,貴州特色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將“兩賽一會”作為重要的旅游商品產業推進平臺大力發展,并提出旅游商品產業“十百千”計劃,即“建設10個旅游商品生產基地和產業園區,培育100戶旅游商品龍頭企業,100個旅游商品專業市場和公共服務平臺,1000名貴州名匠和貴州名創。”
“黔東南許多民間手工藝人通過參加兩賽一會,改變了觀念,增強了市場意識,紛紛走上創業致富的道路。”黔東南州工信委副主任蘇培德說。
在擁有豐富的民間傳統工藝和濃郁民族文化的黔東南州,2006年前直接從事旅游商品生產的企業僅有64家,通過“兩賽一會”的推動和旅游業的發展,目前全州旅游商品企業增至249個,增加了近3倍。其中直接從事旅游商品生產的企業220個、個體戶3929戶;從業人員達到42057人,形成了銀飾、苗繡、蠟染、泥哨、竹編、硯臺等旅游商品生產專業鄉鎮,如臺江縣施洞鎮塘壩村、雷山縣西江鎮控拜村、丹寨縣龍泉鎮的卡拉村、楊武鄉的排莫村等。
國發2號文件提出要把貴州建成全國重要的特色輕工業基地,而旅游商品產業將成為貴州特色輕工業基地的重要支撐。借助“兩賽一會”平臺,我省將不斷加大旅游商品研發、生產營銷力度,培育一批地域標志性旅游商品,加快旅游商品產業化步伐。
“貴州名創” “貴州名匠”
“貴州制造”的新名片
今年的“兩賽一會”新增了一大看點,這就是11月22日舉行的“貴州與世界——民族工藝的對話”論壇活動。“兩賽一會”成功舉辦7年以來首次融入國際元素,為貴州旅游商品走向世界的平臺。
論壇上,來自中國、印度、埃及、以色列、伊朗等文明古國和俄羅斯、南非、英國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民間工藝大師和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旅游商品開發、工藝制作和產業發展、中西文化尤其是貴州特色民族文化展開了生動的互動交流。
“兩賽一會”帶動貴州一大批具有一技之長的農民、民族民間工藝傳承人放下鋤頭辦起企業,成為創業者和致富帶頭人。從2006年至2011年,“兩賽一會”累計評出“貴州名創”290件(套)、“貴州名匠”550名。在“貴州名匠”中,年齡跨度從十多歲到七十歲,涵蓋老中青幾代人,充分表明貴州旅游商品產業和民族文化傳承薪火相傳,后繼有人。
“貴州名創”、“貴州名匠”成為貴州旅游商品產業文化的原創品牌,在論壇上成為中外專家的熱議話題。“每次來到貴州擔任兩賽一會評委,都會發現新的亮點,感受到不同的喜悅。”國家工藝美術大師評委、清華大學教授李硯祖親眼見證了貴州旅游商品產業一步一步地成長起來,他熱情地評價說,“貴州名創”、“貴州名匠”是“貴州制造”的一張亮麗名片,一個具有獨特的經濟內涵、民生內涵和產業價值的行業品牌。
俄羅斯旅游部門顧問揚娜·雷特尼科娃博士發言時激情洋溢,她說:“這次來貴州,我們在一些村寨看到了別致的古建筑和精美的手工藝品,讓我們感到非常驚訝,就像儒家學說講的那樣——日出東方,陽光就來自這里。中國和俄羅斯的文化應該緊密交流,相互貫通,非常希望貴州多民族文化能到俄羅斯做全面的展示。”
伊朗旅游商品及手工藝品設計大師、伊朗藝術大學教授穆赫辛·雅丹什那說:“我們來到貴州感受到這里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只有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才能讓我們產生靈感,能夠創造出更好的作品。我覺得貴州的‘兩賽一會’是非常有意思,也是很有意義的一個活動。”
“我省旅游商品產業總體還處于幼年時期,遠遠未能滿足市場的需要,與世界各國有著廣泛的合作交流空間。”論壇上,龍超亞向中外嘉賓表示,我省將繼續提升“兩賽一會”的專業化、產業化、國際化水平,特別是保護、發展、弘揚好多彩貴州民族民間文化,把更多更好的旅游商品推向省外和國際市場,增強貴州旅游商品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從粗到精 從少到多
傳承創新路徑凸顯
2006年來,7年的時間,貴州旅游商品從粗到精美,從少到多,大跨步發展。
2012年多彩貴州旅游商品“兩賽一會”總決賽暨展銷大會上,一件件做工精美、饒有古韻、承繼傳統的旅游商品讓人眼前一亮。
本屆“兩賽一會”自今年8月啟動以來,全省9個市州、88個縣區分賽區都開展了豐富多才的比賽和展銷活動。參加各地分賽區活動的企業、手工藝人和群眾總計超過5萬人。總決賽上共有575件(套)比賽作品及展出精品100件(套),包括了銀飾、蠟染、雕刻、產品設計、服裝服飾等項目。
對于貴州旅游商品發展,當過7年“兩賽一會”評委的貴州省博物館館長李黔濱非常有發言權。
他說,貴州旅游商品已經從單純的工藝品過渡發展到旅游商品階段,以前多數滿足的是收藏家、藝術愛好者,現在的旅游商品完全是針對社會各界人士的需求。
記者發現,從水族的馬尾繡錢包、苗族的刺繡領帶、精致的苗族銀衣、牛角眼鏡框、袖珍的玉屏簫笛等,商品都具有精美細致、小巧、便于攜帶的特點,有些投產后在市場上銷量極好,多樣的設計,受到了大眾的認同與喜愛。
拿起都勻手工藝人精心打造的純銀八角碗,碗壁的銀龍騰空翱翔,李黔濱嘖嘖稱奇,“從最開始的粗制濫造到現今的精品化打造,民族手工藝者的巧手制作,無不讓人驚嘆。”
而貴州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員陳國安告訴記者的一個故事更是印證了這一事實:第一屆“兩賽一會”,石阡縣用四個壯漢抬來了上百斤的制作粗制的仡佬鐵畫參賽,時任評委的陳國安從歷史古書文獻中查到鐵畫的記載描述不是這樣,就耐心細致地給縣里的同志進行講解。第二年,該縣袁景江分別制作了蘭花和奔馬造型的仡佬鐵畫,工藝精細,得到了評委專家的肯定。
7年來,旅游商品民族工藝的創新不容小覷。
苗族的銀飾不僅在省內,在全國都享有盛名。2009年貴州祥紋本土文化研發有限公司精心打造的“銀繡石”就打破了傳統意義上單純的銀飾品,而是用各種精美圖案的銀飾鑲嵌在石頭上,制成吊墜,這樣的創意連續兩年在“兩賽一會”上獲得大獎。創下了半年時間銷售180萬元不菲的成績。現在,該公司全國已經有了4家加盟店。
陳國安說:“旅游商品的開發是對傳統文化傳承保護最好的形式。‘兩賽一會’也讓更多有技藝的人改變了求生方式,一大批能工巧匠從地地道道的農民變身成為了老板、廠長,甚至是工藝美術師。”
韋桃花就是陳國安說的其中一人,2006年9月在多彩貴州旅游商品設計大賽、能工巧匠選拔大賽總決賽上,三都水族婦女韋桃花憑借精湛的馬尾繡工藝奪得“貴州名匠”特等獎,位列100名“貴州名匠”之首。當年獲得“貴州名匠”后,她所縫制的繡品價格立即翻了10倍。經過幾年的努力,她也從不識字的農村繡娘變身廠長,現有2000多位繡娘在為她提供產品。現在的韋桃花出省出國洽談生意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
通過“兩賽一會”成功的人不勝枚舉,正因為如此,旅游商品產業正成為我省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貴州特色產業和后續新興產業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全省旅游商品購物收入由2007年的50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280億元,增長5.5倍。旅游商品企業從2007年不足100戶增加到2011年的1600多戶,增長16倍。旅游商品帶動的就業人數從2007年不足10萬人增加到2011年的150萬人,增長15倍。
同樣連續7年參評“兩賽一會”的貴州民族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授王建山則認為,7年來的“兩賽一會”迸發出很多貴州特色的精品,也催生了不少貴州名匠、貴州名創及民間工藝家、企業家等,逐步走出貴州,與全國接軌。今年,首次增加了國際元素,來自英國、伊朗、以色列和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們將與國內的工藝美術大師、省內能工巧匠們一起展示自己的作品及精湛技藝。我們將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