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份投資、外貿等多項指標不同程度下滑的背景下,《國內貿易發展“十二五”規劃》的出臺無疑給市場增添了一份信心:到201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2萬億元左右,年均增長15%左右。
消費對于拉動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規劃也不乏亮點,但考慮到其過程比較緩慢且受制于多重因素,專家建議,在這一中期規劃下,應配套一些行之有效的短期刺激和長期改革方案,最大化地“開拓”消費潛力。
內貿“十二五”翻番的兩大亮點
在國家實施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戰略的背景下,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國內貿易發展“十二五”規劃》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第一部國家級內貿發展專項規劃。
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表示,年均增長15%左右的目標是規劃的第一大亮點,反映了我國對未來內貿發展的重視程度將超過以往。
2012年,消費同比增速一直處于回落和低位徘徊狀態,8月份同比增長13.2%,較7月份最低點13.1%略有回升,但專家預計在經濟尚未有明顯起色時,消費增速或許還會滑落。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說:“如果比照今年的形勢,實現這一目標壓力不小,但考慮到物價在成本因素推動下將處于上行周期,預計這一名義增速是能夠實現的,且從歷史經驗來看,32萬億元的零售總額可能還會提前完成。”
規劃的另一個亮點是,結合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構建城鎮化戰略格局的總體部署,加快形成11個主要商業功能區。其中包括現代服務業、農產品現代物流基地、特色商品流通、民族貿易和邊境貿易,以及一個定位糧食等重要商品的流通和專業服務行業。
“商務功能區打破了省區市行政區劃的限制和切割,將有助于人才和資源的交流。”趙萍說,另外,按照規劃,11個商業功能區未來將形成一批國內貿易的重要增長極。
東興證券分析師高坤預計,城市群一體化概念和業態混合經營將是大勢所趨。
市場“平靜”背后的擔憂
相比國家發改委近日批準的逾萬億元基建投資項目引起的波瀾,市場對規劃的反應相對比較“平靜”。
業內分析,“平靜”主要是四個因素導致的。一是今年已推行的消費刺激政策效果不夠凸顯,令大家還是會有依賴投資拉動經濟的心理;二是規劃醞釀多時,市場已有一定預期;三是規劃沒有深入涉及收入分配改革、結構性減稅等擴大消費最為核心的要素;四是消費的擴大受制于多重因素,若沒有后續具體配套性措施,市場擔憂其會陷入“雷聲大、雨點小”的尷尬。
中信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諸建芳指出,市場存在的上述擔憂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消費最終是靠收入的增長來刺激和提升的,而規劃沒有詳細談及,更沒有如之前傳聞中所提到的稅率變化,何況15%左右的目標值,從目前來看的確不低。
趙萍也提出,規劃本身的立意和出發點都很有戰略意義,但關鍵是看如何落實。規劃提及的18個重點工程,包括重點支持100個面向農村的配送中心建設,扶持一批城鎮下崗人員、農民工從事家庭服務等,都需要多部門通力合作、地方政府執行到位,否則政策和方案出臺再多,也如竹籃打水。
不過,劉元春認為,規劃畢竟只是一個指向性文件,又是一個中期規劃,例如2015年國內貿易就業人數1.3億人左右,這肯定會對經濟發展帶來強有力的促動,但需要一段時間,不可操之過急。
三“斧”齊下助力穩增長
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專家表示還有很多“文章”可做,除了中期規劃,更需配置相應的短期刺激措施和長期改革方案,三“斧”齊下,最大化地“開拓”其潛力。
諸建芳強調,提振消費、擴大內需的關鍵是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未來應進一步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居民收入的比重。
“除了長期的規劃,短期也可以從三個方面予以推動。”專家表示,一是對于低端收入消費者適當“扶貧”;二是對中高端消費群體進行適當刺激,尤其是針對高端消費外流現象;三是進行結構性刺激,例如汽車消費,盡管前兩年已經出臺過扶持政策,但還有一些剛性需求才起步,可以通過差異化政策予以引導。
劉元春表示,短期刺激消費措施必須遵循市場規律,如果將之后的消費提前釋放,那只是時間跨度轉移,并沒有將消費做大。另外,如果只是簡單重復類似的短期刺激政策,也不益于中期化發展,且連續實施,效果也會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