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20年實業后,把資本全部放到房地產,如今深度被套、資產貶值,這就是溫州企業的不想純粹做實業的悲哀
溫州炒房者深度被套,開發商日子也不好過。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最近調查發現,2009~2011年間,在溫州高價拿下住宅地塊的開發商,按現在樓盤銷售價格測算,如今多數只能勉強保本或大幅虧損。
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地塊資本構成中,大多為溫州規模以上的大中型民營制造企業。之前,溫州民企大規模進軍房地產,出現“大企業造樓、小企業炒房”現象,這被視為溫州“產業空心化”的主要佐證。
與最高位相比,如今溫州新房價格下跌30%~40%,地價下降30%左右,令涉足的溫州民企備受壓力。一位溫州大型房地產企業高管認為,做了20年實業后,把資本全部放到房地產,如今深度被套、資產貶值,這就是溫州企業的不想純粹做實業的悲哀。
規模進軍房地產
溫州服裝商會會長、浙江奧奔妮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晨愛日前對本報表示,溫州民企進行房地產開發,已有很長一段時間。“2010年前后,他們開始規模進入,項目多數集中在溫州。”
鄭晨愛說,目前溫州有幾十家規模服裝企業,以搭股、參股、控股等方式涉足房地產項目開發。此外,大量企業主手里都有幾套房子。“這不僅在服裝業,其他行業也存在類似情況,有的參與比重比較高。”
事實上,在產業集群化、資金密集行業中,溫州民企多以抱團形式予以投資,且多數集中在房地產領域。
2003年,溫州當地8家鎖具企業,成立全國最大鎖業聯合體強強集團。除主業外,該集團近年來在外省投資商務酒店、房地產以及鋅業等,同時也在溫州進行房地產開發等。
2004年,溫州中瑞財團、中馳財團出世。前者由十余家制造企業股東組成,號稱能撬動100億民資;后者由7家企業組成,號稱近30億元的可運作資金。在實際運作中,房地產均為其主營業務,其中中瑞財團先后開發曼哈頓、公園大地等項目。
2010年11月底,以樓面地價3.7萬元/平方米,競得原溫師院操場地塊的置信房地產開發公司,背后大股東為數十家民營企業老板,全部股東由250余人,形成金字塔形資本結構,所涉行業包括服裝、眼鏡、打火機和箱包等傳統加工制造業。
此外,業內一直盛傳,2010年由8家集團19家公司組建的溫州甌聯集團,以“大股東”控股方式競得主城區某地塊。該集團股東多為甌海知名龍頭企業,分跨于十多個行業,涉及專業市場、房地產開發等領域。
2010年前后,溫州市區縣先后出現的十余個“地王”,投資方多為制造、貿易等實體企業的“資金聯合體”。據知情人士介紹,因樓面地價太高,這十余個“地王”,如今多數已在“緩慢建設”中,有的甚至還未開建。
鄭晨愛說,2008年下半年開始,銀行貸款非常寬松,溫州民企多元化投資加速,在貸款“監管缺位”下,這些資金紛紛進入土地市場、房地產開發、太陽能等領域。
而在2009~2011年,把企業作為融資平臺,以此獲得大量銀行貸款,同時通過親友集資、民間借貸等辦法籌集資金,轉而投資房地產等行業的現象在溫州較為普遍。
2009年曾有機構統計,溫州上規模企業中,約有70%的制造企業投資房地產。2010年溫州市百強企業中,除2家房地產公司和6家建筑公司外,有40多家制造業企業涉足房地產開發。
多數保本或虧損
2010年4月開始,國務院發布關于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通知,實行更為嚴格的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然而溫州房價、地價依然瘋狂。
在實業資本助推下,至2010年底,溫州房價一路飆漲。當地一家中介機構統計,2010年5~8月,溫州市區商品住房成交均價約為2.8萬元/平方米,位于全國各大城市之首。
地價也水漲船高。
2010年7月,梧田站南D-43a地塊樓面地價1.93萬元/平方米,僅20天時間,周邊D-48地塊樓面地價就已飆漲至2.61萬元/平方米,當時周邊新盤價格在3萬元/平方米左右。當年11月底,溫州出現樓面地價3.7萬元/平方米的全國地王原溫師院操場地塊。
當年12月下旬,綠城房地產集團以樓面地價1.63萬元/平方米,溢價53.6%奪得溫州龍灣城市中心區A-16地塊,成為該片區的“新地王”。有業界人士說,該項目由綠城全程操盤,眾多股東為當地骨干制造企業。綠城集團新聞發言人也表示,該項目綠城占股25%,股東中有溫州企業。
2011年,在“限購令”等政策層層加碼下,溫州房價、地價大幅降溫。
如今,溫州新房價格比最高位時,下降了百分之三四十。同樣在土地市場,“只漲不跌”的神話被打破,價格也比最高位時下降三成左右。如最近再次掛牌的江濱路鹿城段18、19號地塊,起拍樓面地價1.35萬元/平方米;而2011年11月,該地塊起拍樓面地價為1.98萬元/平方米。兩者比較,起拍樓面地價下降32%左右。
“高位拿地的,現在只能保本或虧損。”溫州某大型房地產企業高管林光標(化名)最近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一位房企成本核算人員說,上述龍灣城市中心區A-16地塊,總價近31億元,樓面地價1.63萬元/平方米,加上建安成本3000元/平方米、開發貸款財務成本、行政辦公人員經費、市場推廣費用等,成本價至少在2.5萬元/平方米以上。“如果參與企業前期投入資金為銀行貸款或民間借貸,那成本還要更高。”
該地塊項目現命名為“綠城海棠灣”,林光標說,該樓盤現在實際售價在2.1萬元/平方米左右。然而該項目銷售人員稱,一期均價2.5萬元/平方米,二期在2.7萬元/平方米。對此,綠城集團新聞發言人表示,目前該項目運作正常,銷售良好,未出現虧損。
據林光標介紹,上述梧田站南D-48地塊樓面地價2.6萬元/平方米,成本價在3.7萬元/平方米,現在該項目“最高只能賣3.5萬元/平方米,還不一定能賣得掉,虧得很厲害。”上述原溫師院操場地塊所在樓盤,“虧損5億元是最起碼的,現在股東攤派銷售出去,主要是把現金流做起來,以備后續項目開發。”
或將影響企業后勁
“大企業造樓、小企業炒房”現象,被視為溫州“產業空心化”的主要佐證。
林光標說,一家溫州規模服裝企業,2010年前后以30%左右的股份,高價參與競得溫州某地塊,如今只能保本或虧損。“做了20年服裝,如今把資本全部放在土地里,這就是溫州企業不純粹做實業的悲哀。”
鄭晨愛說,溫州一般規模服裝企業年產值為兩三億元,凈利潤在3%~5%之間。據此測算,這些服裝企業一年利潤在600萬~1500萬元之間,按2010年銀行貸款年利率10%,他們只能承受6000萬~15000萬元的銀行貸款壓力。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一旦參與動輒上十億的房地產開發項目,多數企業的實業利潤已經難以支付房地產貸款利息。
“地王拿過去,(企業)現在只能自己扛著。”林光標說。
與此同時,一些溫州實體企業主,在2010年前后房價飆漲時,會買入幾套房子保值增值。
如今,溫州房價大幅下降,又要支付借貸利息,這對利潤微薄的溫州中小型傳統制造企業來說,已經是個不小的壓力。再加上,溫州民間借貸危機、國際經濟形勢不佳等因素,這些企業資金騰挪受阻、經營效益下降等,無疑令一些溫州企業“雪上加霜”。
2010年5月,溫州某樓盤一期開盤價2.55萬元/平方米,10月二期開盤價為3.85萬元/平方米,之后價格一路飆升至6萬元/平方米以上,如今市場售價3.5萬~3.7萬元/平方米。該樓盤開發商發現,交房時很多房子已經轉手兩三次。
林光標說,他們開發的某樓盤內的15套排屋,當時每平方米售價七八萬,單套總價三五千萬。交房后發現,15套排屋主人中有5個人跑路,1個人住進了樣板房,2個人已交房計劃裝修,其他7個人均未能交房,因為“結算補錢還要幾十萬元”。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房東按揭斷供在大幅增加,作為擔保單位的開發商,已經倍感銀行“催款”壓力。林光標和溫州法院接觸較多,法院知情人士說,之前預期拍賣房產為1000多套,如今已上告還未審理的房產已經高達五六千套。
鄭晨愛認為,溫州民企涉足房地產失利,與銀行“貸款監管缺位”有直接關系,“如果企業挪用貸款用途會被嚴懲,誰還敢投資房地產”!此外,與金融、房產調控有關,在“一放(四萬億投資),一松(銀行貸款),一抽(貸款利率)、一收(貸款)”兩年中,加速擴張的眾多溫州民企,顯然難以適應政策“急轉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