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帶動商務、旅游、餐飲等9倍收入的會展業被國內外學者比作“城市面包”,統計顯示,近幾年,中國會展產業年均增幅超20%,每年的展覽數量已居亞洲首位,有超過40個城市已將會展業列為城市發展支柱產業,幾乎每個稍具規模的城市都有自己的會展中心。
但是,表面的繁榮并不能掩蓋我國會展業質量不高的硬傷。會展經濟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簡單和美好,有了場館不一定就有展覽項目,場館建成后的經營和運轉往往陷入困境。幾年前南京、廈門和沈陽等地的部分展館因為無法維持而不得不轉讓展館產權。
以江蘇省無錫為例,作為鄉鎮工業發源地,80年代開始,無錫民間就自發產生了許多訂貨會,中國最早的會展從這里起步,但如今盡管經濟發達,最體現服務業綜合實力的會展業卻落后于周邊城市。從金雞百花節開始,無錫每年的大型活動很多,但除了擴大城市知名度外,實際產生的收入很少,屬于基本效仿、客來客往、包吃包住、自娛自樂。對當地的經濟帶動極為有限,也未能形成相應的產業鏈。
不僅如此,在許多二三線城市,舉辦各種活動甚至成為各地政府的負擔,政府主導色彩過濃導致同質化競爭,普遍存在賠本賺吆喝的現象。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一方面與政府的大包大攬有關,也與城市不顧自身條件,重會展設施硬件建設,輕配套軟環境建設有直接的關系。
對于會展業而言,會展中心的硬件配套固然必不可少,但產業基礎才是會展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不竭動力,專業的會展型人才資源是其發展之源,德國會展之都漢諾威、慕尼黑的成功都證明了這一點。會展業要發展,不能想當然的以建設會展中心為主,而是應該以人為本,以當地優勢產業作為支撐,完善配套環境和服務水平,在此基礎上,進行細分,促進優勢產業不斷優化升級,拉長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