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底,全國購物中心數量將達到2542家,比去年增加253家。記者調查發現,在北京王府井、西單、崇文門等十大傳統商圈陸續有20家購物中心進駐,單體百貨生存空間正在被進一步擠壓。曾經備受質疑的Shoppingmall,開始在國內市場進入成熟的發展階段。而時尚百貨業態是否應該摒棄單體店拓展的戰略,轉向進駐購物中心或是商業綜合體,成為目前行業爭議的焦點。
近年來,地產的增值使購物中心業態蓬勃發展,而購物中心的迅速落成及開業不僅帶火了朝北、清河等新興商圈,也在搶灘傳統商圈市場。北京十大傳統商圈中,除以步行街為特色的前門商圈外,其余9個商圈至少都入駐了一個商業綜合體。其中最年輕的商圈——今年剛滿11歲的國貿CBD商圈中,商業綜合體數量多達4個。
業界普遍認為,商業綜合體一般以體量在10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購物中心為載體,由3種以上業態相互組合而成。業態類型一般可囊括百貨店、大型超市、大型餐飲、3C賣場、酒店、電玩城、電影院等。
據記者調查,北京十大傳統商圈中已入駐20家商業綜合體,其中較為典型的包括西單商圈中的西單大悅城、王府井商圈中的東方新天地、朝外商圈中的豐聯廣場和悠唐生活廣場等。
記者對西單、王府井、崇外、朝外等十大傳統商圈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十大商圈中,消費者較為熟悉的主流商場共有62家,其中包括商業綜合體20個,幾乎占到主流商場總數的1/3,與傳統百貨店數量不相上下。除上述二者以外,還有少部分商業街區及小商品市場等類百貨業態。
購物中心10年發展優勢盡顯
商業綜合體對市場的搶占遠不僅局限于北京的傳統商圈。
隨著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費需求不斷升級,百貨店、超市等單一業態已難以滿足消費者“一站式”購物需求。不僅北京等一線城市如此,在二三線城市這一現象也在發生。
中購聯今年發布的特別報告指出,去年全國購物中心數量增長達到249家,而今年預計增量為253家。從2001年至今,10年內始終保持每年百家以上的增長量。中購聯購物中心發展委員會主任郭增利預計,未來4年內,全國新增購物中心數量將大于1300家。到2015年年底,中國將有3885家購物中心,15年內增長幅度將達893%。
數據顯示,在全國范圍內,商業綜合體已經占到全部商業業態數量的32.3%,并將在未來3年中持續、穩定地增加新店。而與購物中心的迅猛發展呈現出巨大差距的是,百貨業態的擴張停滯不前。從2006年至今的5年間,百貨店增長率一路下滑,年均增長比例僅為城市綜合體的1/3。
與北京百貨店的生存狀況極為吻合。前不久撤出北京的太平洋百貨進入內地18年至今,門店數量不過10家;首店入京8年后,第二家店姍姍來遲。而在全國大肆擴張的萬達廣場,目前門店數量已超過40家,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更在年會上宣布,明年全國將新增20個購物廣場。
經營模式決定不同發展方向
在北京十大傳統商圈中,百貨店曾經處于霸主地位。20年前,王府井百貨大樓還環繞著新中國第一店的光環,在北京人氣最旺的“金街”中扮演著無可替代的角色。今天,王府井商圈早已不是王府井百貨在唱獨角戲,東方新天地、北京apm等購物中心及商業綜合體不斷為消費者帶來新奇的購物體驗。位于公主墳商圈核心區的城鄉貿易中心也曾在上世紀90年代擁有過一段光輝歲月,但隨著翠微百貨旗下翠微廣場、凱德商用旗下翠微凱德MALL等時尚品牌購物中心的落成,公主墳商圈客流量也被分散,城鄉貿易中心已難現往日的火熱場景。
事實上,百貨店生存空間被購物中心及商業綜合體擠壓,日漸萎縮并非百貨店不思進取,而是購物中心業態在近年內的超速發展,讓苦心經營的百貨店難以望其項背。北京莊勝崇光百貨總經理鄭瑋慶坦言,目前購物中心發展勢頭迅猛,而由于經營模式的不同,百貨店不可能在開店速度上與購物中心同日而語。
“就‘單體’而言,百貨店主要采取聯營模式,團隊要參與到經營層面,統一規劃、統一管理;而購物中心則輕松很多,因為是出租商鋪的模式,團隊只要做好物業,其他工作幾乎都是由品牌商自己去做。”鄭瑋慶認為,目前商業地產相對較高的資產回報率是吸引投資的最主要原因,而百貨店相較之下則屬于“微利行業”,很難以快速開店實現擴張。
相互借力促兩業態發展
面對高速擴張、跑馬圈地的購物中心,百貨店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北京昭邑零商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首席咨詢師劉暉看來,購物中心與百貨店兩個業態雖然存在競爭,但未來應相互“借力”向共生共榮方向發展。
“很多百貨店的母公司也會開商業綜合體,而幾乎所有的全國性的大型商業地產公司都會自己做百貨店。比如銀泰百貨的母公司就有自己的商業綜合體;而萬達集團旗下有萬千百貨,陽光新業與華堂商場簽有捆綁合同。”劉暉認為,伴隨著新商圈的誕生和傳統商圈的升級,百貨店在面臨挑戰的同時也迎來了新的商機。
事實上,百貨店和購物中心在經營模式上的差異也決定了二者在商品結構、顧客群等方面的不同。商業綜合體的店中店形式,更多地吸引了H&M、ZARA等“大牌”入駐;而一些高端女裝、淑女品牌則只會選擇百貨店。“未來,隨著購物中心和百貨店業態的不斷成熟,品牌、品類的差異會緩解二者間的矛盾。從而結束目前這種相互擠壓生存空間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