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縣火店鄉地處豫東平原,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鄉34個村莊的5.2萬居民中竟有3萬多人從事宮燈、旗穗、網穗等產銷的特色產業。宮燈掛上了天安門城樓,旗穗掛進了北京人民大會堂,網穗通過香港遠銷新加坡、日本、韓國、泰國、越南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隨著這些小商品的遠銷,火店鄉的工藝品產值如今已達6.8億元。
●小宮燈成就大富翁
陳美婷家住火店鄉李店村,與宮燈打了16年交道。她先是在家里做宮燈用的花穗,然后到廣東學做宮燈,之后重回村子里自己做宮燈,4年前搬到鎮上來,辦起了一個規模不算大的宮燈廠,總投資200多萬元。
11月9日,東方今報記者走進陳美婷的宮燈廠,進入冬季正是宮燈生產的旺季,這里一片繁忙。工人忙著在車間運料,分料,各工序的工人都忙得顧不上和記者說話。
現在陳美婷的宮燈廠里有30多位工人,都是附近村里的,每天生產400多件宮燈。陳美婷說,現在做宮燈的所有部件如底座、花穗、花邊等不出這個鄉都能買到,已經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做完后直接交給物流公司送到全國各地。
“現在用宮燈的地方多了,逢年過節大街上掛的都是,還可以在上面做廣告,市場前景比較好,訂單多得要加班加點才能趕出來。”陳美婷說。
“你這一年掙多少錢?”記者問。
“三四十萬元吧。”陳美婷笑著說,16年前,她一個人在縣城一家企業打工,一個月的工資剛剛夠零花,每天從家里騎自行車20多公里到縣城上班,攢了一年的工資連個摩托車都買不起,當時非常羨慕人家騎個摩托車。現在不但開上了汽車,住房也變成了兩層半的小洋樓,身家早已百萬級了。
雖然效益還不錯,但在商場跑了這么多年的陳美婷還有種擔憂:“我們靠的是廉價勞動力,但近幾年,工人工資在不斷上漲,村子里大都是小的作坊式生產,我們得想辦法將產業整合、集約生產,打造自己的品牌才行。”
●“玩”文化“玩”出產值 億
現在火店鄉制作宮燈最有經驗的要數李店村的王書勤了。記者采訪時,他的工廠已搬進了縣城。
據王書勤介紹,現在制作一個宮燈要14道工序。機械化生產確實比以前快多了,過去10個人一天只能生產幾十個,現在一天能生產200多個。
王書勤從事宮燈制作十幾年,建立的客戶也比較多。“從來不愁銷路,我這里都是訂單加工,按客戶需要生產。”
王書勤生產的宮燈一半銷往廣州、香港等地,一半出口到新加坡、日本等國家。
在李店村,記者發現幾乎家家戶戶都加工宮燈,外出打工的基本沒有。有一半以上的村民建起了兩層半的小洋樓,村里的柏油路也寬了,路燈也有了,路邊也裝上了健身器材。
據了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火店鄉,全鄉34個村的5.2萬居民中竟有3萬多人從事宮燈、旗穗、網穗等產銷的特色文化產業。
火店的宮燈掛上了天安門城樓,旗穗掛進了北京人民大會堂,網穗通過香港遠銷新加坡、日本、韓國、泰國、越南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刺繡八仙圖掛進了杭州西湖工藝商店、奉化蔣介石舊居展覽館;花邊、排須在南京、上海、廣州、溫州、常州、蘇州等大中城市成為搶手貨。隨著這些小商品的遠銷,火店鄉去年國民生產總值達10.6億元,其中文化產業產值達6.8億元。
●夏邑縣里的“小溫州”
走進火店鄉,這里既沒有氣勢宏偉的廠房,也沒有聳入云霄的煙囪。但村里卻是 “家家有工廠,人人生產忙”。這里被譽為夏邑“小溫州”。
以家庭工業為基礎,以廣大購銷員為骨干,以市場為紐帶,這是上世紀80年代“溫州模式”的三大特征。然而,火店雖與溫州千里之遙,卻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他們以生產旗穗、網穗、排須、宮燈、條編為主的家庭院戶企業已達8000多家,從業人員達3萬多人。其中有3500多人常年在外從事購銷活動,在全國大中城市每天都有火店人。這里雖然沒有溫州、義烏那么多專業市場,但每天都有數十輛外地卡車在這里裝車拉貨。在夏邑郵政局每天往外走的數百件郵件中,有98%是火店郵寄的旗穗、排須、宮燈等產品。
火店鄉鄉長刁心清說,目前,鄉里正在規劃將產業相對集中的8個村建成文化產業基地,使工藝品生產由分散生產轉為集聚生產,由粗放經營走向集約經營,以利于全鄉文化產業更好發展。